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简称“首经贸”,位于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入选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重点大学。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4年7月,劳动部会议决定创办一所技工学校,12月,劳动部在修建技工学校的同时修建劳动干部学校。
1956年,两校正式开学。
1958年10月,经劳动部批准,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与劳动干部学校合并为北京劳动学院。11月1日,北京劳动学院正式成立。北京劳动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劳动工作干部的高等院校,是最早建立劳动经济和劳动保护专门学科的院校。
1961年,国家调整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停办北京劳动学院,停止招生。将机械制造系和热能动力系的学生调整到北京机械学院,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和中学部学生继续学习到毕业为止。
1962年,北京劳动学院停办。
1963年2月,国务院批准以北京劳动学院为基础成立北京工程经济学院。6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工程经济学院改名为北京经济学院。学院规模为1200人,学制四年,设物资管理系的机电设备专业和材料管理专业(共800人)、劳动经济系的劳动经济专业(4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1974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经济学院。
1986年,北京经济学院被列为北京市市属重点院校。
1958年,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成立,该学校是北京财贸学院的前身,是由北京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商业职工学校、北京粮食干部学校、北京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北京服务局职工训练班、北京银行训练班等6单位合并成立的。
1960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批复同意建立北京市财政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1962年8月,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独立办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撤销。
1972年10月,筹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3年,成立并定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
1975年,又改名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新增北京财贸学院为普通高等学校。
1970年7月,物资管理部决定撤销北京经济学院。经院教师、干部全部合并到物资部河南罗山“干校”。
1972年冬,物资管理部与北京市协商,将原北京经济学院(包括原经院附属工厂)交由北京市管理。
1973年1月15日,在河南“干校”的原经院教师、干部及家属迁回北京原址。1973年11月,北京市决定以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计划统计系)和原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三个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干部为基础,组建新的北京经济学院。
1974年4月,新的北京经济学院正式成立。
合并发展
1995年3月24日,
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经济学院与北京财贸学院合并,校名定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年9月,燕京华侨职业学院整体划转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年,学校14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5月26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2017年6月,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2018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为
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1月,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2019年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0年贸易经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包含7个大类招生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000余人、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99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395人、博士生导师172人、硕士生导师500人。先后有24名教师获评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截至2023年9月底,3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1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入选“万人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工程,8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3个;入选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8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入选青年北京学者3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全职入选者5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12人: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9人、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25个专业获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4个专业获批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有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其中3门课程获批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批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课程被评为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21门课程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有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2017年,学校12项教学成果获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9项成果获得二等奖。2014年,学校“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项目(负责人:吴冬梅)获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客户关系管理》(精要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域),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1个,2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5个学科获教育部批复设置为交叉学科。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已经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获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统计学专业(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科技和金融计量学创新引智基地;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已累计培养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各类国际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创新中心,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机构,其中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科研成果
202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获批国家级项目60项,比去年增加33.3%。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含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4项、专项项目1项),增幅为4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9项,增幅为20.8%,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2023年获批省部级项目65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21项,并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专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0项(含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其他类别项目2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项目4项,首都高端智库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
2017年,学校14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资助金额374万,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年度项目27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44项,各类委办局项目51项。
2022年7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2013年,学校8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15年,学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赵秀池的著作《北京中心城人口疏解与新城发展机制研究》(2011,经济科学出版社)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管理学类二等奖。
学术资源
《
经济与管理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创办,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其主要栏目有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与保险、公共经济与管理、企业管理、公司治理、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农村经济等。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
《
人口与经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重要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以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于1999年创刊,是CSSCI(扩展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入选201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当代经理人》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管理类期刊,主要刊登能够反映重要管理实践问题或管理理论前沿的文章。其主要栏目有企业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创新创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数字化转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截至2023年9月,图书馆座位总计2718个,其中校本部2100个,红庙校区504个,启铸恭温楼114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201975册,纸质中文期刊1504种,报纸87种,133份;外文刊27份,纸质图书生均册数达110.06册。中外文数据库共计47个,其中,电子图书1197011种,电子期刊共2325746 册,学位论文 10566419 册,音视频72882.82小时。图书流通量 18,393 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86589552 次,下载量20336405 次。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释义:校标以名闻中外的丝绸之路中的骆驼为主创意,结合长城、笔架和表示第一的手式等元素组合而成。驼是沙漠之舟,承载中西经贸交流的象征。驼峰好似长城形状,代表首都北京,同时展示中国的特色文化内涵。图形内含“CUEB”的缩写,展现国际化风采。图形又如翘起大拇指的手掌,暗喻最好、精彩之意。侧看,恰如笔山,体现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为学校校徽(标)及中英文校名全称。
精神文化
崇德尚能,经世济民
释义:“崇德”一词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学校育人之理念,以德为先,求有德贤才,育德为任,养德能皆齐之辈。“尚能”展现学校育人之目标,以能为基,培养有创新精神之人,以能为业,培养有实践能力之人。“经世济民”既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又是学校育人的价值导向,即培养胸怀国家人民,有经世之用、济民安邦之人。
校区情况
本部校区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293245平方米。该校区院系有管理工程学院、统计学院、会计学院、华侨学院、法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数据科学学院、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政税务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红庙校区
截至2023年12月,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贯通培养和留学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58378平方米。该校区院系有商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统计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厅整体装修风格以简洁大方为主,注重结合校园文化设计布置。配有多媒体等设备,可容纳800人,可进行学术会议和小型演出。
餐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有第二餐厅,第三餐厅,华侨学院餐厅,红庙校区餐厅4个综合性餐厅,总面积约16000余平米。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u5e742\u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