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区
邙岭乡,为
邙山在
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是邙山山脉的最高峰。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首阳山镇,因境内有首阳山,故名。
首阳山因‘日出先照’而得名,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从首阳山镇到城关镇那段邙山的泛称,长十几公里;一是特指这段邙山的最高峰。徐金星先生指出,这段邙山从西到东,依次有狮子头山、祖师庙山、薄姬庙山、东首阳山等。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
伯夷、
叔齐有关。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
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
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就把他们赶走了。武王大会
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
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
鹿台,商朝灭亡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唐韩愈、
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惟独西汉
东方朔不以为然,说这两人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什么贤人?也有辨证看待夷齐二贤让位与
不食周粟之事的,江南靖士《首阳山怀古》诗:“当仁不让最周全,离却人民挽局难。世界从来无定主,何须饿死首阳山。”
当然,全国的首阳山尚有多处,也有伯夷、叔齐墓,偃师西北为孟津,会盟即为武王会各路诸侯之地,洛阳西三门峡扣马尚有遗迹可考,鉴此与伐纣有关的地名,“回师息戎”的偃师。故曰:偃师首阳山乃伯夷、叔齐真隐居所也。
站立山顶,远眺东方,只见霞光如涂,斑烂绚丽,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北望,巍巍太行横空出世,千姿百态;滔滔黄河奔流东去,一泻千里;南眺,
中岳嵩山众峰插云,逶迤蜿蜒,伊洛如练,在阳光下闪烁;西瞻,伊阙朦胧,古都依稀;东顾,
宋陵陈布,一片陵峦起伏。再俯瞰脚下,
亚欧大陆桥——
陇海铁路上,弹奏着生活的凯歌。207与
310国道交汇处,车辚辚、马萧萧。高楼拔地而起,欲与首阳试比高。环视周围,沃野青翠,稼穑旺盛,充满着盎然生机。
魏晋帝后之陵,多埋葬于今洛阳市偃师市境内的首阳山。首阳山,位于汉魏故城的北面,东西绵延三十余里,是邙山的最高处,因日出先照,故名首阳山。在汉魏时期,首阳山也泛指城北的邙山。首阳山的每个山头又有具体山名,伯夷、叔齐庙在鏊子山顶,原邙山之巅,山南为冲积台地,北高南低。这一带北枕邙山,南望伊、洛,依山临水,是一片极开阔的平地,为墓葬理想的风水宝地。曹魏陵区和西晋陵区就选在这一带。曹魏陵区东与西晋陵区相邻,西与东汉陵区毗连。
曹魏自220年曹丕迫汉献帝禅位,至265年司马炎迫陈留王奂禅位建立西晋止,共历五帝四十六年。其中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死后葬在洛阳。武帝曹操、陈留王奂死后葬邺城,齐王芳葬于邵陵县。
西晋受禅于曹魏,自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到317年被匈奴所灭,共历四帝五十二年。四帝之中,除怀、愍二帝为刘聪杀死于平阳外,武帝和惠帝都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附近,加上武帝即位后,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宣帝、景帝和文帝,共五帝五座皇陵。
首阳山森林公园于2021年3月底建成开放。偃师全力攻坚,提升首阳山生态环境,实施恶劣荒山生态修复,在荒山新植油松、侧柏等耐旱树种数万株。公园内有书法石刻,各项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为汉唐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