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楝科、香椿属植物
香椿[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楝科香椿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皮浅纵裂,片状剥落。偶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小叶16-20,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一侧楔形,全缘或疏生细齿,两面无毛,下面常粉绿色,侧脉18-24对;小叶柄长0.5-1厘米。聚伞圆锥花序疏被锈色柔毛或近无毛;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被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5毫米;雄蕊10,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蒴果窄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具苍白色小皮孔;种子上端具膜质长翅。
植物学史
栽培历史
久。
本草考证
唐代的《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据该书载“叶气味苦、温、有小毒,治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涂之。白皮及根皮气味苦、 温、无毒,可去口鼻疳虫,杀蛔虫,鬼注传尸,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本草拾遗》上称“白皮及根皮,得地榆,止疳痢。”《日华本草》上说“白皮及根皮利溺症。《本草纲目》上讲“叶煮水,洗疮疥风疽。嫩芽沦食,消风祛毒。白皮及根皮主治疳虫。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滑泻,缩小便,蜜炙用。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荚,又名凤眼草,主治大便下血,误吞鱼刺,洗头明目”。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剥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或更长;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每边18-24条,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小叶柄长5-10毫米。
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长4-5毫米,宽2-3毫米,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
蒴果狭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东北自辽宁南部,西至甘肃,北起内蒙古南部,南到广东广西,西南至云南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山东,河南,河北栽植最多。河南信阳地区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陕西秦岭和甘肃小陇山有天然分布。国外朝鲜等地也有分布。
生活环境
香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产华北、华东、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生于山地杂木林或疏林中,各地也广泛栽培。
生长习性
香椿为阳性树种,充足的光照可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还有利
于提高椿芽的品质和风味。香椿是一种喜钙植物,在疏松、深厚、肥沃的粘壤土及壤土上生长迅速,PH 值 5.6~8.6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在地下水位 248 厘米左右的条件下,香椿根系发达,粗壮水位在 138 厘米左右时,垂直根系短而细,侧根相对发达。地下水位为 78~98 厘米之间,植株生长不良,根腐病易于发生。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选当年的新种子,种子要饱满,颜色新鲜,呈红黄色,种仁黄白色,净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40%以上。为了出苗整齐,需进行催芽处理。用40℃的温水,浸种5分钟左右,不停地搅动,然后放在20℃~30℃的水中浸泡24小时,种子吸足水后;捞出种子,控去多余水分,放到干净的苇席上,摊3厘米厚,再覆盖干净布,放在20℃~25℃环境下保湿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翻动种子1~2次,并用25℃左右的清水淘洗2~3遍,控去多余的水分。有30%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选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沙性土和土质肥沃的田块做育苗地,结合整地施肥,撒匀,翻透。在1米宽畦内按30厘米行距开沟,沟宽5~6厘米,沟深5厘米,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地播下,覆盖2厘米厚的土。
播种后7天左右出苗,未出苗前严格控制浇水,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当小苗出土长出4~6片真叶时,应进行间苗和定苗。定苗前先浇水,以株距20厘米定苗。株高50厘米左右时,进行苗木的矮化处理。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控制徒长,促苗矮化,增加物质积累。在进行多效唑处理的同时结合摘心,可以增加分枝数。
分株繁殖
可在早春挖取成株根部幼苗,植在苗地上,当次年苗长至2米左右,再行定植。也可采用断根分蘖方法,于冬末春初,在成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切断部分侧根,而后将沟填平,由于香椿根部易生不定根,因此断根先端萌发新苗,次年即可移栽。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
香椿苗育成后,都在早春发芽前定植。大片营造香椿林的,行株距7x5米。植于河渠、宅后的,都为单行,株距5米左右。定植后要浇水2-3次,以提高成活率。
栽培技术
定植管理
定植密度以每亩定植3万株左右,株距15厘米、行距15厘米为宜。温度管理:开始几天可不加温,使温度保持在1℃~5℃以利缓苗。定植8~10天后在大棚上加盖草苫,白天揭开,晚上盖好。使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8℃~24℃、晚间12℃~14℃。在这种条件下经40~50天即可长出香椿芽。湿度调节:初栽到温室里的香椿苗要保持较高的湿度。定植后浇透水,以后视情况浇小水,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左右。萌发后生长期间,相对湿度以70%左右为好。光照调节:日光温室香椿生产,要有较好的光照才能促进生长。采用无滴膜,并保持棚膜清洁。
水肥管理
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大,肥料以钾肥需求较高,每300平方米的温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左右、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3-6公斤、碳酸二铵3-6公斤。每次采摘后,根据地力、香椿长势及叶色,适量追肥、浇水。日光温室栽培香椿一定要施足底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不少于5000公斤,过磷酸钙不少于100公斤,尿素25公斤,撒匀深翻。然后整畦栽苗,一般畦宽80~100厘米。
打枝分顶
在采摘第2茬香椿时,将顶部同时摘掉定干(从离地面40厘米处打顶)。定干后喷洒15%多效唑溶液,浓度为200-500ppm,以控制顶端优势,促进分枝迅速生长,达到矮化栽培。此后根据树型发育情况,及时打顶、打杈,确保树冠多分枝、多产椿芽,达到高产优质。
椿芽采收
椿芽采得过早,产量低;采得过迟,品质差。头茬芽是香椿枝头顶端最早萌生的芽,宜在其长至12 cm-15 cm 时采收,此为椿芽中的上品,品质和颜色俱佳。香椿芽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白天18℃~24℃、晚上12℃~14℃),生长快,呈紫红色,香味浓。第一茬椿芽要摘取丛生在芽薹上的顶芽,采摘时要稍留芽薹而把顶芽采下,让留下的芽薹基部继续分生叶片。采收宜在早晚进行。温室里香椿芽每隔7~10天可采1次,共采4~5次,每次采芽后要追肥浇水。
下级分类
根据中国植物志,香椿以下变种有陕西香椿(Toona sinensis var. schensiana)和湖北香椿(Toona sinensis var. hupehana)。
陕西香椿与香椿主要区别在于小叶片两面均被短柔毛,背面沿脉尤甚,密而长;成熟花序被微柔毛。产自陕西、贵州和云南;生于山坡或溪旁。
湖北香椿与香椿主要区别在于花萼内面有多数长硬毛,花瓣长圆形,但宽仅1.5毫米。产自湖北。
另外,根据香椿初出芽和子叶的颜色不同, 基本上可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红油椿、焦作红香椿、西牟紫椿等品种;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黄罗伞等品种。香椿品种不同, 其特征和特性也不同。紫香椿一般树冠都比较开阔, 树皮灰褐色, 芽孢紫褐色, 初出幼芽紫红色, 有光泽, 香味浓, 纤维少, 含油脂较多;绿香椿, 树冠直立, 树皮青色或绿褐色, 香味稍淡, 含油脂较少。除食用香椿外,近年还出现了专门应用于园林绿化及观赏的香椿品种,如火烈鸟香椿Toona sinensis 'Flamingo'
近种区别
香椿树皮粗糙,片状剥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蒴果,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
臭椿树皮平滑而有直纹,嫩枝有髓。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基部偏斜,两侧各具1或2个粗锯齿,齿背有腺体1个,柔碎后具臭味。翅果长椭圆形,种子位于翅的中间,扁圆形。
病虫防治
香椿白粉病
白粉病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香椿叶片,有时也侵染枝条。发病初期在叶面、叶背及嫩枝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扩展形成黄白色斑块,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色,逐渐转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大小不等的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严重时布满厚层白粉状菌丝,影响树冠发育和树木的生长。严重时叶片卷曲枯焦,嫩枝染病后扭曲变形,最后枯死。
物理防治: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堆沤处理或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生物防治:加强抚育管理,重视培育壮苗,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施肥,底肥需增施磷、钾肥,生长期间避免氮肥的过量使用。
化学防治:香椿萌动和柚梢期可喷1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高脂膜1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在发芽前或发病初期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用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均匀喷洒枝叶;10~20d防治1次,发病期喷洒15%粉锈宁1 000倍液,或高脂膜与50%退菌特等量混用,视病情连续喷2~3次。
香椿叶锈病
香椿叶锈病产区多有发现,苗木发病较重,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斑,受害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影响次年香椿芽的产量。初期叶片正反两面出现橙黄色小点(病菌的夏孢子堆),散生或群生,以叶背为多,严重时可蔓延全叶,后期叶背面出现黑褐色小点(病菌的冬孢子堆),受害后使叶变黄、脱落。
物理防治:冬季清除病叶,携带林外集中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生物防治:及时排灌,以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合理施肥,避免过晚或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香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改善林内小气候,减轻病害。
化学防治:发现香椿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的夏孢子堆时,初春向树枝上喷洒1~3波美度石硫合剂与五氯酚钠350倍液的混合液1~2次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用15%可湿性粉锈宁600倍液喷洒防治,喷药次数根据发病轻重而定。当夏孢子初期时,向枝上喷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每隔10d喷1次,每次每667m2用药100kg左右,连喷2~3次,有良好的效果。
桑黄萤叶甲
桑黄萤叶甲又称黄叶虫、黄叶甲、蓝尾叶甲,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于次年4月上旬化蛹, 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成虫先在发芽较早的香椿、朴树、榆树上危害,当桑叶新梢长到8 ~ 10片叶时,转到桑叶上,成虫都咀食叶片,大发生时将全部叶片吃光,残留叶脉,植株生长发育受阻,危害后叶片全部发黄,如同火烧。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杀;在清晨敲打树干,振落地,迅速捕杀。
化学防治:利用植物源农药0.63%烟苦参碱500倍、生物农药BT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香椿因其浓郁的清香、柔嫩的质地和独特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传统的优质高档调味品,其综合营养价值在蔬菜中属于上品,被誉为“珍稀菜肴”,为历代进贡皇家的贡品。香椿的食用历史较长, 早在金代就有“溪童相对采椿芽”的诗句,到宋代《图经本草》则明确记有“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在明代,徐光启就将其作为救饥植物载入《农政全书》:每年春季萌发的新芽,即为可食的香椿芽。香椿食用方法很多,熟食可炒肉、炒蛋、清蒸、油炸等;生食可凉拌肉片、粉丝、豆腐、米线、凉粉、凉面等;腌香椿芽、香椿叶更是人民群众长年贮藏的最佳方法。还有的将其加工成香椿泥、香椿酱、香椿卤腐、油炸香椿罐头等。
食用香椿的禁忌:
香椿芽以谷雨前为佳, 应吃早、吃鲜、吃嫩;谷雨后, 其纤维老化, 口感乏味, 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食用香椿的方法很多, 有一点需特别注意, 吃前用开水烫。因为平均每kg香椿中含有30mg以上的亚硝酸盐, 而用开水烫后仅为4.4mg/kg。另外, 香椿为发物, 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 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药用价值
香椿味苦、性温、无毒, 其嫩芽、根皮、果实可入药, 有止血固精、清热收敛、去燥湿、消炎解毒之功效;对疮疖、白秃、风痘、赤痢、赤白带、跌打肿痛有较好的疗效, 并可预防肿瘤。古人以香椿树皮、根皮、叶片和果荚入药, 始见于《唐本草》, 据该书载:“叶:气味苦、温、有小毒, 治不生发;白皮及根皮:气味苦、温、无毒, 可去口鼻疳虫, 杀蛔虫, 鬼注传尸, 蛊毒下血, 及赤白久痢。” 《本草拾遗》上称:“白皮及根皮, 得地榆, 止疳痢” 。
经济价值
香椿树生长迅速, 树干通直, 无节少疤, 材色红润, 纹理清晰, 刨面光亮美观, 气味芳香,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美称[9]。香椿出材率高达80%,一般10 a左右即可成材。香椿木材边材狭,心材红褐色,纹理美观,坚韧而有光泽,材质富弹性,不翘不裂,耐水湿,刨面光洁,芳香且耐腐。
植物文化
太和香椿文化:据太和民谣云:“太和有吉祥三宝,香椿头、黄花菜、红樱桃。”
香椿,《禹贡》作杶,《左传》作槆,《山海经》作櫄,因为其形状与樗相近,所以,民间将两种树统称为为椿树。又因为两者的树芽香味不同,木质颜色迥异,一个称为香椿,一个称为臭椿。《本草纲目》称椿、樗、栲一木三种也。香椿叶香可食,木质细腻;樗叶恶臭味,皮粗质虚而白;栲乃山中樗粗大者,不堪成才之木也。太和民俗,以椿(樗)为百木之长,民谚云:“椿是树中王,不居下,不填房。”此谚语的意思是,椿树栽于树中,必争上游,笔直向上,高于其他树木。如栽植时栽于其他树木之穴,必死无疑,犹如女子不肯为人做继室。民国 23 年的《安徽通志》记载,椿,材之栋梁,不可亵用,不可轻慢,如造船不可用作脚梁,否则,船必倾覆,首用为缘口,因为泊岸必首出,同行必先入之故,盖椿树为百木之长也。太和民间也有此说法,可见椿树在民间的社会地位。民间多以椿树为吉利树,好栽于庭院宅旁,谓之曰:抬头见春,四季同春之意。
当地居民常在盛夏之际做椿茶饮用,因椿茶可以增加食欲,医治水土不服,又因为椿与春同音,当地百姓常常制作椿茶,赠送亲友,称之为送春(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0:3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