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礼宾府(Government House),前称香港总督府,位于中环半山上亚厘毕道和下亚厘毕道之间,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官邸,也是政府最重要的官方接待场所,主楼始建于1851年,1855年正式落成。香港礼宾府坐拥24000平方米的庭园,主楼面积7000多平方米,正面朝南,仰望
太平山,北面为前
中区政府合署(今律政中心)。
历史沿革
1851年10月,香港总督府的建筑工程展开。
1855年10月,总督府竣工,第四任港督
宝宁爵士是首位入住总督府的港督。
1889年至1891年,总督府在主楼东面加建新翼(包括宴会厅),以增加空间作社交活动。
1941至1945年日占期间,总督府曾进行大规模改建,包括加建中央塔楼连接两座原有建筑,以及把屋顶改为日式瓦顶。宴会厅亦稍作改动,但规模大致不变。
1945年9月16日,驻港日军在总督府签署投降书。
1946年,总督府的日式装修被拆除,但日式塔楼仍然保留至今。
1947至1957年期间,主楼门廊入口加置两只石狮子。
1971至1982年期间,花园辟建腰形泳池。
1982至1986年期间,北外廊主楼石梯前加设喷水池。
1987至1992年期间,斜坡平台加建小凉亭,主花园楼梯水景改为大型花槽。
1997至2005年期间,外廊增添雅致盆景。
1999年,香港总督府易名为礼宾府。
2005至2012年期间,后花园增建户外鱼池。
2012至2017年期间,后花园增设三箱堆肥系统。
2017年,礼宾府其中一个网球场改建为小庭园。
建筑特色
香港礼宾府建筑外型典雅,既富新古典建筑风格的华丽气派,又略带热带格调;既有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华丽、典雅,又有东方建筑的简洁、古朴。
一百多年来,香港礼宾府进行多次重大改建工程,如今的香港礼宾府已非最初的面貌。前总督府原属英乔治亚时代建筑,富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把前总督府用作司令部,并委派日本工程师藤村正一设计一座高塔楼,在屋顶加上日式瓦片,淡化了建筑物的欧陆风味。
香港礼宾府外墙全部以灰泥饰面,富有表现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中央塔楼和屋顶的设计,则受日本建筑风格影响。香港礼宾府糅合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和历史意义。
主要建筑
中央高塔楼为日军占领香港期间加建,塔楼矗立于主建筑物和新翼之间原有的石阶上,把两座建筑物连接起来。
两间守卫室位于正门入口,1855年建成,是礼宾府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由1850年代负责兴建第一代总督府的时任测量总监急庇利设计。
宴会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宴款待海内外贵宾、举行勋衔颁授典礼及社区参与活动的地方。
饭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宴款待海内外贵宾的地方。
会客厅用作接待来宾和举行会议,厅内的天花和墙身均饰以精巧的灰塑。
香港礼宾府的花园和小庭园中有各种不同的花卉及树木,当中包括红花杜鹃茶、巴西野牡丹、锦绣杜鹃、大红花、锦葵、金雀花、蝴蝶兰、瓜叶菊、金鱼草、秋樱、绣球等超过三十种植物,还有已被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收录于《古树名木册》上的绣球树。
重要活动
香港回归之后,历届行政长官会在礼宾府举办新春酒会、勋衔颁授典礼、中国香港奥运代表团授旗典礼以及其他重要的活动。
为促进香港与海内外的联系,以及支持香港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公益活动,礼宾府也经常作为活动场地。
1998年7月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前总督府设晚宴款待
美国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2000年11月5日,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在香港礼宾府会见香港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和行政会议成员、立法和司法机构的负责人。
2002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
朱镕基在香港礼宾府出席香港特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讲话。
2003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在香港礼宾府出席《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会见香港社会人士并发表演讲。
2003年7月23日,英国首相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到访。
2003年9月16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
约翰内斯·劳到访。
2004年10月12日,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雅克·希拉克到访。
2009年12月6日,
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到访。
2011年4月1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到访。
2011年7月25日,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到访。
2012年6月29日,国家主席
胡锦涛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香港礼宾府举行的家宴。
2013年11月23日,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
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到访。
2016年9月6日,加拿大总理
贾斯廷·特鲁多到访。
2017年6月30日,国家主席
习近平偕夫人出席礼宾府晚宴。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香港礼宾府前身是英国殖民地时代港督的官邸。1855年落成后,第四任港督
宝宁成为了礼宾府的首位主人,先后曾有25位港督以礼宾府作为官邸,包括末代总督
彭定康。
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上任后决定续住私人住所,并未搬入礼宾府;第二任行政长官
曾荫权与家人于2006年入住礼宾府,成为首位在礼宾府居住和办公的特区政府首长。
2012年10月2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梁振英与太太正式迁入香港礼宾府居住。
命名由来
香港回归前夕,香港特区政府候任班子原打算将总督府改名为特首府,却因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没有入住,而使此前的命名出现了问题。最初政府称之为“前港督府”,后经专家讨论,建议将建筑物更名为“紫庐”,取意自建筑物上呈深紫咖啡色的屋顶。由于“紫庐”与香港已有的建筑物重名,加上社会普遍不认同,使得这一名称最终没有被采用。
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称工作小组”向社会公开征求前港督府的新名称。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郑旭觉得新名称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不能脱离大众,既不能政治色彩太过浓重,又要反映其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用途的一部分。在左思右想不得要领之后,他拿出一瓶30年份的茅台酒,从晚上七时多到凌晨一时,半斤茅台下肚,他突然想到了“礼宾府”的名称,在那一瞬间有了灵感,挥笔写下建议将港督府更名为礼宾府的缘由。
征集意见以来,“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称工作小组”共收到建议2300多项。1999年6月,工作小组向行政长官建议以“香港礼宾府”作为前港督府的新名称,并获得行政长官的采纳,于当年7月1日开始使用。
工作小组认为“香港礼宾府”这名称能反映建筑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的用途。名称简洁、字义清晰明确,不会与其他建筑物名称重复。
传说轶事
坊间相传,香港礼宾府内有一条地下密道,可直接通到中环政府总部、汇丰银行总行,甚至原先位于添马舰的英国海军基地。后经查证,礼宾府的确有一条地下通道,全长310米,宽1.2至3.4米不等,高度约2米,设有照明系统,出口与中环政府总部一路之隔,目的是保护官员出入和储存机密档案。通道出口现由两道铁门封上,只能由内向外打开,防止有人潜入礼宾府。
文物价值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香港礼宾府目睹了香港的巨大变化。
香港回归后,礼宾府已成为“
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落实的一个政治和社会文化标志。(大公网评)
这座百年建筑见证了香港回归前后的沧桑岁月,作为政治权力的某种象征,礼宾府被誉为香港“白宫”,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环球时报评)
保护措施
1995年,香港总督府被列为法定古迹,受《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
参观信息
地址
香港礼宾府位于香港岛半山上亚厘毕道。
交通
从港铁香港站B2出口,沿民耀街步行至中环
怡和大厦,搭乘12号巴士,于香港动植物公园站下车。
于港铁金钟站C1出口的金钟
太古广场外搭乘23或40号巴士,于红棉道
香港公园下车。下车后经过
香港壁球中心及
圣约翰大厦,再横过花园道至美国领事馆,香港礼宾府就在隔壁。
从港铁中环站K出口出来,穿过汇丰总行大厦后,再横过皇后大道中至花园道,沿花园道步行前往。
开放日
香港礼宾府平时不对外开放。
1968年起,香港礼宾府每年春秋两季各向公众开放一次,让巿民参观花园和官邸部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