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禾糯
特色水稻品系
香禾糯, 标准英文译名为 Kam Rice of China 或 Kam Sweet Rice, 是中国侗族农民在悠久的稻作历史发展过程中利用侗族地区特殊的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栽培选育并传承的一种特色水稻品系,其蛋白质和人体必需赖氨酸含量都超过一般优质稻米,并具有气味香醇、糯而不腻、营养丰富、口感极好等特点,素有“一家蒸饭满寨香”的美誉,被称为“糯中之王”。
产品起源
侗族是跨国民族,在东南亚的越南和老挝等国均有侗族分布,据相关民族学资料表明,东南亚的侗族也仍然保持着种植香禾糯的特殊农业传统,但香禾糯品系起源于中国境内而非东南亚这一点则是确凿无疑的。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将香禾糯确定为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产品介绍
中国侗族农民对于香禾糯的选育保种和生产,有一套独特的土著农艺知识系统,仍然采用稻鱼鸭共生的自然农法或天然有机耕作模式栽培香禾糯。在农艺性状和生物遗传性状方面,香禾糯的特性介于籼粳之间,以偏粳者居多,是中国民间称为“大糯”的糯稻品种类别中一个极为独特的品系种群。
香禾糯的侗语原名是oux或kgoux,发音类似汉语的“古”或“苟”字;在与外来稻种相区别时,又称为kgoux gaeml,音“苟更”,直译过来就是“侗稻”或“侗禾”的意思。根据联合国倡导的国际上各国一致公认的“名从主人”族名冠名原则,中国侗族因为自称Kam,发音近似汉字的“干”或“佄”或“更”,所以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为此,中国侗族人千百年来培育的香禾糯,在国际学术文献里被称为Kam Rice或Kam Sweet Rice,遂成为学者们公认的国际标准译名。
中文“香禾糯”一名,作为对中国侗族土著稻米品系的汉语意译称谓,在民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语义。广义的“香禾糯”包括了侗族地区栽培的所有“禾”类水稻,泛指所有侗族土著水稻品系,而在狭义层次上使用时则仅指侗族土著稻米中最香的若干品种。在贵州都柳江流域侗族地区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的汉语方言称谓中,“香禾糯”也常被简称为“禾”。
中国香禾糯和它的选育栽培者侗民族一样,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渊源。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都一致公认,侗族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支。具体而言,据侗族历史学家张民和侗族民族语言学家龙耀宏等人的翔实考证,侗族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团中的“干越”演变而来的。百越民族是中国最早驯化栽培水稻的民族,迄今为止农业考古发现中年代最古老的稻作遗存所在地江西万年县,就是古代“干越”民族分布的核心地区之一。
历史记载
据侗族民间史诗和有关史志文献记载,中国侗族香禾糯稻作和稻鱼鸭共生的传统生态农艺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特种水稻品系曾在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区都广泛种植。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外来品种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推广, 更由于该品系所依赖的自然农法在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难以为继,香禾糯种植区域逐步萎缩,品种日益剧减,到了濒危绝种的边缘。据地方农史专家研究,迄至民国初年仅广西三江一县就至少保有数百种各具特色的香禾糯品种,三江还幸存下来的品种仅剩十数种。在历史上曾经普遍种植为主食的湖南通道靖州新晃等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已经基本绝灭。贵州清水江流域天柱锦屏剑河等县和都柳江流域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侗族地区,直至清朝末年仍都是主栽“禾”的地区,各类品种有上千种之多,只有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县的极少数侗族村寨保持传承,幸存的品种总共也不过二十余种了。
价值
近年来,中国香禾糯的重要生态农业价值和严重濒危的状态已经引起了有关地方政府和农业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对香禾糯的保护开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使中国多民族国家里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农业智慧结晶正在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
探访香禾糯.黔东南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3:53
目录
概述
产品起源
产品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