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水(1923年-1961年8月12日), 男,汉族,河北省
深县人,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9年,他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组建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1949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这个矿解放前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加上30号石巷是坚硬的石英岩层,工人们苦干一个月才打进去1.7米。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被调到该矿5组,他看到全组一块干,工作效率低,便倡议分班赛着干。于是5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马万水进组一个月后,全月掘进效率由1.7米提高到了6米。龙烟铁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北京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闻名全国
1950年3月,五组受到集体奖励,马万水也被评为龙烟钢铁总厂一等功臣,1950年6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马万水小组”刻苦奋战、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在实践中,马万水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马万水小组”顽强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1953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马万水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
1954年,他们开凿1080平峒时,松散的沙石岩层使他们难以前进,他们创造了“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开凿1850平峒时,遇到了“流沙大断层”,他们又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等。“马万水小组”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最高纪录。1954年,马万水和他领导的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当时,国内打平峒采用的是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帮成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的两次掘进法。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除此,他还研究爆破效果,摸索治理各种岩石的作法,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99、66稀眼深孔作业法”等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就这样,在前人没有留下足迹的地方,马万水走出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带领组员们于1951年创出了月进5l米全国掘进新纪录:1955年攀月进128.5米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58年又一连登了四次高峰。
“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了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最高纪录。“马万水小组”曾于1950年、195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模范集体称号。
不断创新
“马万水小组”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最高纪录。并总结出深坑作业法等200多项先进技术,形成了整套快速掘进的先进经验。马万水后任
庞家堡铁矿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马万水小组”两次被授予全国模范集体称号。
工人本色
艰苦奋斗,他一直保持着工人本色。马万水常说:“工人,艰苦朴素就是本色。” 早在1952年,马万水就脱产当了干部,1954年已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底,已是采矿部副主任的马万水在活地上亲自开钻打眼。困了歪在机房打个盹,饿了啃几口凉干粮。1957年,850平峒开凿,当时正因腿痛住院治疗的马万水,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跑回工地,来到断层区细心观察,和工友们研究过断层的方案。在他的指挥下,工友们抢险支架,快速充填,各工种密切配合、紧张战斗,一鼓作气闯过了大
断层。
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病逝
马万水小组一次又一次刷新着矿山掘进的记录,然而在潮湿的坑道中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1960年底,他的腿疼已非常严重,可他拄着棍子照样往井下跑。1961年初,组织强制要求马万水去北京看病,其被确诊为滑膜肉瘤(一种癌症),这种癌症因关节长期着凉劳累所致。没有人知道这些年来,一直坚守在工地上的马万水,忍受了那么巨大的病痛折磨。在马万水弥留之际,他依然对工作念念不忘。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病逝,癌症夺走了这位工人阶级优秀分子的生命,但是他那种“永远争先进、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马万水逝世后,工人们悲痛万分,他们将马万水留在坑下的工作服甚至裤腰带都带回家,留下作纪念。
1978年1月1日,《
新闻联播》正式播出的第一天,《邯邢基地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的消息作为第二条新闻播出。
个人生活
1953年,马万水在组织的安排下,与张淑芸相识。张淑芸回忆说,马万水虽说是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但他没有架子,说话随和,呈现着地地道道的工人本色。1953年8月18日,张淑芸与马万水结为夫妻。结婚后,马万水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马万水正在工地上和工友们赶进度,孩子出生几天后,马万水才拎着一包糖赶到医院。“他把糖放下后,说工作太忙,还有事情等着处理,就走了。”张淑芸说,她打开纸包一看,原来是一包白糖。
马万水已经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每月补助一些粮票,马万水舍不得用,积攒了一些粮票放在家里。有一次,他的妻子张淑芸发现粮票都不见了,就问马万水。马万水说:“你别找了,我给了家里有困难的工人了。”
马万水当干部后,组织上给配备了一辆吉普车。每次上下班,在半路上碰到工人,他都会下车,先让给工人们坐,送大家上下班。
主要贡献
1、1950年9月,马万水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
毛主席、
周恩来和他亲切握手,祝贺马万水小组取得的好成绩,并勉励他和小组全体同志当好国家主人,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听了毛主席的话,马万水倍受鼓舞,决心再创新成绩,作出新贡献。从此,马万水带领小组克服了种种困难,几乎年年攀高峰。
2、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中,马万水带领小组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车运输,月进51米,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
3、1952年他用水式风钻取代了干式风钻。
4、1953年又总结出龟裂爆破法和空心爆破法等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
5、1954年,他们开凿1080平峒时,松散的沙石岩层使他们难以前进,他们创造了“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开凿1850平峒时,遇到了“流沙大断层”,他们又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等。
6、1958年曾先后4次刷新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高峰。
7、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冶金部在庞家堡铁矿召开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实现矿山建设的高速度,为中国
钢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8、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讨论研究。
所获荣誉
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0年、1959年“马万水小组”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工人工程师职称,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马万水为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他的塑像现矗立在邯郸光明北大街中国华冶公司大门的南侧。马万水精神激励着华冶员工再创辉煌。
2005年,大型党史人物栏目《永远的丰碑》介绍了马万水的事迹。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妻子张淑芸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自己的事情从来不说,一心扑在工作上,心里总是想着别人。”。
马万水的工友任旺:龙烟条件不行,水大。工人们穿着雨衣,夹着雨衣,里面穿着棉衣裳,棉衣裳再一出汗,外边水也潮,出来走都走不动。
中国华北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任宝亭:三条麻袋轮着披,六双雨鞋轮着穿。那时候上边就是一个麻袋,胶鞋呢没有那么多,18个人就6双胶鞋,那么大家谁干活谁穿。
马万水的工友任旺:累肯定是累,但是一样的人,最起码比他们多完成三分之一吧。就是“把着红旗不放,站在排头不让”,都想争先进。
后世纪念
雕像
70年代
邯邢基地建设来到
邯郸。在中国华北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原
邯郸市总部)门前还矗立着马万水雕像:头戴柳条帽,脚蹬水靴,下面是
薄一波同志的题词“发扬马万水精神,为矿山建设再立新功”。
马万水工程队
1950年6月,马万水所在的掘进5组以手工操作月进石英岩巷道23.7米的速度创造了全国新纪录,被命名为马万水小组。1965年,马万水小组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多年来,马万水工程队屡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的新纪录,为开发矿业作出贡献,被冶金部命名为 “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成为全国冶金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近年来,这个队不断增加新的血液,全队青年工人已占工人总数一半左右,在第一线生产的掘进工人中,青年工人占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