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中国当代作家、编剧
马伯庸,原名马力,男,满族,出生于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成长在桂林,小时候因父母工作原因多次转学。
马伯庸从小就喜欢《三国演义》题材的作品,最初喜欢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听袁阔成的三国评书,后来认识字多了,就看三国演义评话演员张国良的三国文本,还有央视版的电视剧。初中时期,迷上了“三国”题材的电脑游戏,尤其是日本光荣推出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登场亮相的三国角色多达数百名,其中不少是他以往从未注意到的冷僻人物,比如戏志才。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陈寿的《三国志》也只是略有记载,而在游戏中却有很高的智谋值,发现这个神秘角色后,他翻阅史料,才知晓此人的身世背景。
尝试写作
1997年,马伯庸开始上网,最初引起注意的是他的一系列戏仿他人的小文章,比如分别以田中芳树、村上春树、王小波的文笔写的《三篇作文》“写一只小船”、“送伞”和“记一次难忘的劳动”,令人捧腹,由此也形成了他混搭的文风。
1999年,在上海念大学,时常参加一个名叫“黄金狮子旗”的文学论坛,当时《银河英雄传说》热度很高,马伯庸凭借一篇对该作品的评论,成为论坛新人。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脑洞清奇,在文中将日本动画片《机器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成为其早期成名作,恶搞天赋在此初露端倪。
2004年,写论文时期想转移压力,开始着手写《风起陇西》,同年,从新西兰怀卡多大学经管系毕业。
初入文坛
2005年,悬疑小说《她死在QQ上》在论坛爆火;正当人们以为他要写第二部悬疑小说时,以三国为背景的《风起陇西》横空出世;5月,科幻作品《寂静之城》被《科幻世界》杂志刊登。
2006年1月,长篇小说《风起陇西》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她死在QQ上》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7月,长篇小说《她死在QQ上》由意识文学有限公司整理为繁体出版;7月31日,其作品《寂静之城》获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11月,短篇小说《午夜灵异手册》被编入《亲小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10月,长篇小说《笔冢随录》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
事业巅峰
2010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散文《风雨〈洛神赋〉》;11月,其散文《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
2012年2月,长篇小说《三国机密·龙难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4月20日,其作品《宛城惊变》《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获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8月,长篇小说《三国机密·潜龙在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12月,短篇小说集《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3年3月31日,其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获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4月,短篇小说集《三国配角演义》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9月,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2》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8月,长篇小说《欧罗巴英雄记》由九州出版社出版;10月18日,其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获首届“这篇小说超好看”类型文学奖“年度最高大奖”;12月,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3》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2015年2月,历史类著作《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7月,随笔作品集《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11月,其作品《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获首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作品奖”。
2016年1月,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4》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长篇小说《龙与地下铁》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7年1月,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3月,长篇小说《草原动物园》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2018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9年1月,纪实文学《显微镜下的大明》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4月,长篇小说《笔冢随录》被补全并更名为《七侯笔录》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1月24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三季将迎来首播,马伯庸担任导师。
2020年5月8日,新京报记者证实,电影《敦煌英雄》正在筹备之中,该片由曹盾担任导演,马伯庸编剧;7月,长篇小说《两京十五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期发展
2021年1月14日,参加的漫游式脱口秀《探世界第二季》正式上线;12月6日,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古董局中局》在全国上映;12月16日,马伯庸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2月27日,其被北京作家协会推荐,获得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9月,电影《敦煌英雄》开机,曹盾、马伯庸二次合作;长篇小说《大医·破晓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长篇小说《长安的荔枝》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2月,长篇小说《大医·日出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被《收获》2022冬卷收录。
2023年2月9日,根据马伯庸原著作品改编,潘安子导演,马伯庸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开播;4月,担任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6月,作为飞行嘉宾参加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11月25日,参加《2023爱奇艺尖叫之夜》活动;12月20日,马伯庸担任编剧的电影《敦煌英雄》宣布改期上映。
2024年4月2日,马伯庸官宣新作《食南之徒》,该作品以西汉南越国为背景,讲述西汉年间一个什么都吃的使者,来到什么都能吃的岭南,而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人心。5月27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宣布聘任其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6月23日,参加《2024微博文化之夜》。9月,马伯庸受聘为华东师大创意写作驻校作家。11月3日,改编自马伯庸作品《长安的荔枝》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开机。
个人生活
马伯庸六岁的时候,和父母生活在朝阳附近一个叫半拉山的地方,那里有一个电力修造厂。每天早上,他都会爬到窗台看向不远处的工厂食堂。如果看到烟囱冒烟,就会摇醒父母,他的爸爸就会去打回一桶豆浆和三根油条。那是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2013年,马伯庸的儿子“马小烦”出生,子女教育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开始关注教育。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综艺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现代感与古典美交融
马伯庸在历史、科幻、影视评论等诸多领域皆有涉猎,其中的历史小说,将古典之美与现代科幻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现代感与古典美交融共生的奇特景观。中国当代历史科幻小说的写作依然处于一个萌发的开端时期,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下,拓展出一个同时具备现代感与古典美双重结构性张力的空间,呼应了时代主题,挖掘了深埋在历史土壤中的精神本源。科幻与历史的结合本身便是现代与古典的巧妙碰撞。其早期作品,皆能够见青涩之处,如过于通俗化的语言、不够完整严谨的情节构建等。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科幻小说正随之萌芽发展。
马伯庸开辟了历史科幻小说的新道路,他的写作并不专注历史本身,而是背后的现代思维。作为新时代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主题思想中透露的大国思想与中国气派无意间与笔下的历史时代相呼应。马伯庸正是用现代的手法,在现代讲述历史,用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扎实的历史基础织造、构造历史时空里的故事,融合古典文学含蓄柔和之美,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赞扬与发展了历史之美、古典之韵味。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在马伯庸心中,他是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利用既有的考古和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社会规则,进而创作一种历史的侧写,如在《两京十五日》中,马伯庸切入《明史》中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太子朱瞻基在登基前夕遭人刺杀的记载,同时,将无数细节填入历史缝隙,创作出一场扣人心弦的千里奔袭。《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下足功夫还原长安的城郭样貌、唐人服饰、饮茶、读书、乘车甚至如厕习俗真实呈现了长安城一百零八坊。
艺术手法
人、事、物合理调度
马伯庸的小说中具有一种调度复杂人、事、物关系的叙事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小说借助沙盘与望楼的装置设计,完成了对长安城内每一个街巷市坊及其中人们生活行为轨迹的捕捉和呈现;在《两京十五日》中,于谦等人更是在逃亡路上反复推演、计算的“漕运路线图”与时间表,将每一段路上的水文、航运、渡口、人事等方方面面考虑其中;《长安的荔枝》几乎完全就是围绕如何将岭南的荔枝在保鲜的情况下尽快运往长安这一情节而展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诗牵引出了小说的写作缘起,而物流计算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体框架。
马伯庸在小说中展开复杂的调度与安排,将大量的人物、关系和事件高效整合在有限的时空之内。而这种安排既要足够的复杂,复杂到得以重建一幅明代大运河航运图或者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线图,又要足够的清晰,清晰到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行动细节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合理的依据。此外,这种安排既需要时时紧扣小说原作中的相关细节(比如《太白金星有点烦》之于《西游记》),或者读者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比如《长安的荔枝》之于各种唐朝的历史与诗歌典故),又要制造出令读者感到出人意料的“错位”或反转,这样才能将读者成功带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虚拟世界”之中。而进行复杂的情节、人物、细节“安排”既是作为小说家的马伯庸相当出众的能力之一,也是读者阅读其小说作品乐趣来源之一。
马伯庸作为一名作者,尽管充满创意,也具备突出的个人风格,但并不是一个写作上的“六边形战士”。他的人物塑造功力虽在及格线以上,但不同小说主要人物的个性时而略有雷同,其中的女性形象,有时会让人觉得缺少那抟土造人最后的一口仙气。
混搭风
马伯庸写的故事用详实史料做支撑,翻阅大量书籍,书读的杂,文风也因此受到各家影响。他学习王小波的逻辑,汪曾祺的文章的制式,老舍、钱钟书和马克·吐温让他知道有趣是个奢侈、很难得但很伟大的品质,这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马伯庸混搭的基调。马伯庸认为混搭从“脑洞”出发,考据建立在强大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两者结合还要事事符合逻辑。他将两种不同时空的东西凑对,或者用完全不相干的叙述方式描述一个事件。他写《小资生活的一天》,小清新的笔调和现实生活残酷交织在一起;《留学生七种武器之泡面》仿古龙武侠风;《欧罗巴英雄传》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风格,描述的却是一段西方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传奇。其长篇小说《风起陇西》延续了这种混搭风。
以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
马伯庸擅长在“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其他可能性”,追逐小人物身上的光辉,他认为这些东西虽然短暂,也能稍微影响历史的走向,而小人物的心声汇聚在一起,则形成了真正历史。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他写没有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死囚张小敬,化解突厥狼卫企图摧毁长安的危机;《长安的荔枝》写一个不起眼的长安小吏,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加入悬疑、推理等元素,讲述史书背后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马伯庸已是一个现象,当前从小说到读者大众的距离,并没有因为这些年小说家们的努力变得更近,相反似乎越来越远,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崛起,文学新的读者群体没有而广泛到来,而老的读者也在散去,大多数人开始关注短视频,而马伯庸以《长安十二时辰》和《两京十五日》等作品,扭转了这一局面,马伯庸曾经的位置就在那儿,往前一步是纯文学,往后一步可能就是网络文学。马伯庸近年的广受关注,不是意外的偶然事件,事实上,很多年前他就隐秘地建立了广泛而持久的名声,只不过他所在的地方不叫纯文学圈。《长安十二时辰》是一次转折,于马伯庸自己是如此,于小说生态的调整也是如此。甚至借由电视剧和电影的传播力,吸引了新的人群不断关注。
马伯庸已成为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后来者的模仿,但经马伯庸重新编码的公共经验得以文学的方式持续激发读者的好奇与激动,他的热切、兴奋、取悦自我以及打开世界的想象力,也给更为年轻的写作者带来启发。从马伯庸的作品可以捕捉到两个法则,一是故事生发地,即从何处开始进入虚构,所谓叙事的法门。马伯庸擅长找到一个故事法门,或从经典文本,或从耳熟能详的故事,即一个有认知基础的载体,借用这个载体切入虚构现场,在既有的叙事范畴内做加法。第二个法则就是时间,对小说家来说,时间设定了文本叙述所需要的控制力,也可以说是情节张力、文本弹性。时间意味着计算,有计算就需要缜密的设计,有设计就会有谜题,以及必不可少的解答过程。
人物轶事
父母放养式教育
马伯庸父母的教育模式是完全放养,对于阅读,父母从来放任不管,得益于这种自由,马伯庸每天都会在书架前待上两三个小时,不识字就先看插图,胡乱翻。马伯庸讲述,有次我翻出了一本《金瓶梅》,正好我爹进来,看到我手里的书,问我知道书里面讲什么吗?因为当时在听评书《水浒》,我说梁山好汉吧?我爹想了想,说对,然后就走了。结果翻了半天,都是男女对话,哪有什么打仗的场面,不耐烦就索性扔开不看。”长大后才发现“我爹真够开明的,而我那时是真傻”。
被称为“马亲王”
马伯庸写作初期,在论坛上为自己炮制的一则“神话”,他成立了“西肃慎代天启运后清诸上神圣千年上等开明大帝国”,自号“太祖盛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直帝”,简称“后清”,“一个没有太监与坑的伟大国家”,表示作品连载不会中断,接近他的人都有厄运,除非高呼“祥瑞御免”,方能逃过此劫,原是句玩笑话,竟然成了他的标签,网友们也多称呼他为“马亲王”。
奶爸日常
马伯庸会把他与儿子马小烦的有趣日常记录在微博上,在马伯庸的描述中,儿子调皮、难缠,而且“特别烦”。“一脚将无线键盘踢下桌子,摔得支离破碎。我把他叫过来,语重心长地批评道:‘这是你的奶、你的配方米粉、你的衣服、你的奶嘴、你的婴儿车、你的汽车儿童座椅、你的整个童年’……他深受感动,不由得愧疚地哭了起来,一直哭到现在,怎么办……”“每天睡觉前我都充满期待,因为马上就能做梦。梦到美好的东西,醒来时会心情愉快;梦到可怕的东西,惊醒后那‘幸亏只是做梦的庆幸,也是一种安抚。美中不足的是,梦何时开始,由我决定;何时结束,则由马小烦决定……”这些微博都是马伯庸在照顾马小烦时的一些事情,有长有短。
人物争议
吐槽冀宝斋博物馆事件
2013年7月7日,作家马伯庸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引发网友关注,文中吐槽冀宝斋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含有大量赝品,贴出的图片也让网友表示三观尽毁。7月13日,中藏网发表匿名“专稿”《马伯庸怀不可告人目的诽谤冀宝斋博物馆》,言辞“严正”反驳马伯庸“你懂文物吗?”逼问河北省文物局局长“你懂鉴定吗?”但字里行间没有任何关于藏品专业鉴定的证据,因此网友并不买账。
网友认错其作品
2024年,网剧《天启异闻录》播出,这部网剧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是改编自马伯庸的作品。最初有网友对剧集做出差评,并在微博@马伯庸,表示马伯庸不顾自己的IP,任其修改,不顾自己名声。随后,马伯庸本人回复称这并不是自己小说,当事博主和不少其他网友都感到震惊。
人物评价
马伯庸总能发现大历史中的小细节,书写历史褶皱中的隐秘故事。(澎湃新闻 评)
马伯庸素有“文学鬼才”之名,他的作品既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也不乏严谨厚重的史料佐证。他将自己的写作风格形容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历史边缘的空隙间,马伯庸细致镶嵌了超逸的想象,笔如游龙,旁征博引,沟通雅俗。(中国青年网 评)
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但倘若把这个定义拓展到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作者,那么马伯庸又是典型的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他其实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高寒凝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1: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