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侣贤
上海市行知中学原校长
马侣贤(1907-1974),又名肖生,安徽肥东马集人。1927年4月,到南京晓庄师范读书,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熏陶,致力于兴办乡村教育。晓庄师范遭国民党查封后,随陶行知来到上海。1932年10月,在大场地区孟家木桥红庙创办山海工学团,马担任第一任团长,山海工学团实行半工半读,教学做合一,也是中共地下活动的据点。1934年春,国民党特务到山海工学团搜捕共产党人,把马侣贤抓了去,经陶行知等人设法营救,才获保释。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马侣贤受陶行知委托,在重庆北碚附近草街子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第一期招难童40多人,学生衣食等经费全赖陶行知募集得来,全校师生一日两粥,度过了艰困的岁月。1946年7月,陶行知患脑溢血去世,校务由马侣贤独力主持。次年5月迂至大场。解放后,学校改为公立。1953年改名为行知中学,设高中部,为市重点中学,学生增至千余人,马侣贤仍任校长。解放后,马侣贤积极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为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66年前为历届市人民代表,1956年当选为北郊区副区长,1957年后为民盟北郊区支部主任委员。1958年北郊区撤销后,1959年起当选为宝山县政协副主席,兼任行知中学校长。马侣贤数十年如一日,长年勤奋地工作,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尊重。1974年4月10日病逝,享年67岁。
人物生平
马侣贤,1907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东县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一个月去世,母亲靠种一亩多薄田维生,晚上纺棉织布,与男人们一起背百斤米,往返几十里贩运,含辛茹苦才勉强养活儿子。
家里虽穷,母亲仍送儿子上学。马侣贤不懂事,贪玩,读书不用功,母亲并不责罚。有一次放午学回家,马侣贤见桌上一碗饭,拿起来就吃,吃完才发现母亲没吃。他觉奇怪,母亲要他去盛饭给她吃。一揭锅盖,只见一锅野菜,没有一粒米,他惊住了,才知母亲把仅有的米煮饭给他吃,自己喝野菜汤。
马侣贤抱住母亲放声大哭,母子二人的泪滴在一起。母亲为儿子擦干泪说:“家境艰难,读书不易,要好好用功,将来让妈能有口饭吃。”从此,他立志要好好读书,将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小学毕业后,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省师范,因为师范不要学费,可以减轻母亲负担。他住在学校,省吃俭用,每当放假,走好几个小时回家,舍不得花一分车钱。
1927年春,一位东南大学的朋友向他介绍,说劳山脚下有一所陶行知办的新学校,很特别,不要学费,只要经过考试就可以入学。马侣贤考虑到家庭贫困,如不花钱就能读书,可以大大减轻母亲负担。他赶紧复习功课,报了名,到了“晓庄”,不见教室。等了一会儿,来了一个老师,侣贤以为是带他去考试的,结果发了把锄头,要他锄地。
马侣贤从小帮妈种田,锄地难不倒他,一会儿,就把分给他的一片田锄好了。老师满意地说:“你录取了。”这场入学考试令马侣贤惊奇不已。他没想到,这一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是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第一期学生,从此,成了陶行知的学生。在“晓庄”一年半的学习生活,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他为陶行知的伟大人格、渊博知识和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及实践倾倒,从此,始终不渝地追随陶先生,为实践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为办好育才学校,贡献了毕生精力。1928年7月毕业后,遵陶师之命,去家乡小学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于1930年2月,又回“晓庄”。
1930年4月12日,“晓庄”因学生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50多名学生被捕,13名学生牺牲在雨花台,马侣贤被列入黑名单上的第4名。他跟着陶行知撤到上海隐蔽起来。因特务追捕,送陶行知东渡日本后,他转移至老家当教师。
1932年春,他奉陶师之命和晓庄同学朱泽甫、王作舟一起来上海宝山大场余庆桥附近,筹办山海工学团。他在那里租了一座破庙——红庙,又租了农民一幢空屋,开始艰苦地准备工作。
1932年10月1日,山海工学团在孟家木桥成立,他为首任团长,直到1935年7月被迫离开。工学团为改造农村做了大量工作,为农民排忧解难,组建了解决农民收成低的棉花、养鱼、养鸡、妇女等工学团,受到大家的欢迎,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许多左翼文化人闻讯而来,义务为农民传授文化艺术知识,演出进步话剧,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注意。
1934年2月,侣贤正在团部与几位教师商量工作,准备寒假后的开学事宜。中午,他们吃着简单的午餐,突然遭到警察包围。特务们到处搜寻,说工学团有隐藏的共党分子,还指名要抓两位先生。两人正好出去办事,不在团部。马侣贤再三解释没用,特务恼羞成怒,把他抓去了,罪名是“窝藏共党”。他被关在南市的警察总局政治犯拘留所。
当时,正是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给他定的罪是“左翼文化联盟负责人”,几次对他严刑逼供。马侣贤不是党员,也没参加“左联”,当然问不出特务所需的答案,于是不再提审,只等上级命令,要处以严刑。
“山海”农民去探监,被拒绝,他的房东提了小菜来看望,也不准见。陶行知四处奔走,找朋友营救都未果,后来找到了市政府的秘书长,送了礼,才使他幸免于难。被关押80多天后,马侣贤才被释放。这次牢狱之灾,摧残了他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胃疾。他被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无法再留在“山海”,只得离开。
1946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建育才学校,他请马侣贤任总务主任,被陶师称赞“不避劳苦,廉洁自守”。后任副校长,成为陶行知的主要助手。抗战胜利后,陶师决定将育才学校迁至上海,但未完成此愿,不幸逝世,马侣贤接过担子,继任育才学校校长。当时反动势力以学校有共产党为由,不时来搜查、威吓,还以种种卑鄙手段,千方百计想搞垮育才。马侣贤根据陶师生前安排,依靠共产党地下组织帮助,于1947年5月至9月,千辛万苦将学校分批迁至上海,校址在陶行知当年办山海工学团的原址附近。
他一直担任上海育才学校校长,解放后学校改名为上海行知中学,他仍是校长。他继承先师的品格和教育思想,发扬育才优良传统,实施陶行知“爱的教育”。他认识全校所有学生,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按照育才传统,学校收了不少孤儿,马校长尽力帮助他们。有一个孤儿小丁,按规定,初中毕业,送他来的儿童福利院不再负担他的生活费,他只好去当学徒。马校长在校门口拦住他,说“祖国建设需大量人才,你要读高中,将来上大学”。他为丁某申请甲等助学金,又每月自掏腰包给他3元零用钱,过年过节带他回家,同在学校工作的马校长夫人夏英岚老师,为他添衣做鞋。丁某完成了高中学业,考上大学,后来进入教育部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家干部。马校长看到学生有难处,总会施以援手,像丁某这样的学生不止十个八个,他被全校学生称作“马爸爸”。
行知中学成了全市闻名的好学校,学校实施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学生不仅读书好,成绩好,各种人才幼苗都有适宜的土壤,可以自由生长,毕业生飞向全国各地,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
非常时期,马侣贤遭到厄运,被撤去校长职务,提早退休。他精心保存的陶行知手迹、书籍等大量珍贵资料,被付之一炬。为使陶师写给他的300多封亲笔信能留存于世,他千方百计,冒着危险,一再转移,终于躲过一劫。这批无价的文史资料,他后来捐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1974年4月10日,饱经摧残的马侣贤因胃部大出血,未得及时治疗去世,享年67岁。
参考资料
陶行知的大弟子马侣贤.松江报.2021-08-2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0 13: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