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学校
澳门的基督教学校
道光十九年(1839)澳门马礼逊学校创建,这是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学校,并成为基督教教育事业的开端。该校是来华传教士秉承马礼逊的遗志创建的。英国怡和洋行(又称渣甸洋行)出资办学,由外国人在澳门设的马礼逊协会管理。
简介
马礼逊学校建校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幼童通晓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宣扬基督教教义。贫穷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衣服与书籍。
发展历史
1835年早期,澳门马礼逊学校附设于郭士立夫人(Mrs.Charles Gutzlaff)所属女校。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女校停办,但是马礼逊教育协会先前所聘的美国人布朗(Samuel Brown 1810-1880)已于1839年11月抵达澳门。布朗,美国康涅狄格州人,毕业于孟松学校,183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有语言学教学经验,布朗到达后,着手马礼逊学校的复校工作。校址在“大三巴”旁的马礼逊教育协会内它以促进英文教学,以使中国人取得“西方的各种知识”为宗旨。《南京条约》签订后,英人割据香港,因为马礼逊的长子马儒翰是首任港督璞鼎查德译员,首任华民秘书(后称华民政务司)。璞鼎查同意拨地供马礼逊学校使用。1842年11月1日布朗夫妇领11名学生从澳门迁香港。1843年香港开埠,广东布政使黄恩彤曾参观该校,在他写的《抚远经略》中称“马公书院”,该校地方狭隘,其面积无法与广州的书院相比。道光三十年(1850),马礼逊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而解散。该校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后来从事中国学生留美教育事业的容闳等人。
马礼逊学校初期学生6人,黄宽、黄胜、李刚、周文、唐廷枢、容闳。唐廷枢(又名唐亚区、唐景星,来自广东香山县唐家镇)日后任轮船招商局总办,主持开平煤矿,兴建唐胥铁路,夫妻在马礼逊学校当校工。马礼逊学校按学生程度分四个班,四班为最高班。半天学英文、半天学中文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9 08: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