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rhynchus masou;cherry salmon
鲑形目鲑亚目
鲑科麻哈鱼属的一种。又称齐目鱼、奇孟鱼。外形与
大麻哈鱼相似,但尾鳍末端微凹且有小黑点;背鳍有黑斑。繁殖期雄鱼体侧有粉红色横斑,雌鱼略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海海区、进入图们江和绥芬河产卵。 为冷水性溯河洄游鱼类。
又称孟苏大麻哈鱼、齐目鱼、奇孟鱼、樱鳟、鲑鱼、三文鱼。
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系冷温性溯河洄游底层鱼类。外形和体色与
大麻哈鱼基本相似,主要区别是尾鳍呈弯月形,白色鳍条比大麻哈鱼多;臀鳍凹形,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远,背鳍有黑色斑块,尾鳍有黑色小斑点;侧线鳞130—140枚;体侧有数条鲜红色的横斑纹,尾部也略呈鲜红色;生殖季节雄性口端均向内弯曲成钳状,口闭合时两颌不相吻合,颌齿也变黑。体长一般为50厘米左右。平时栖息于海洋水域。游泳速度快,具有昼沉夜浮习性。性成熟亲体,每年5月开始从江河口处溯河游向江河干流和支流的沙砾底质河床掘穴生殖。通常1尾雌性有数尾雄性追逐进入产卵场,产卵过程与大麻哈鱼雷同。产过卵的亲鱼也守候在坑穴旁,保护鱼卵免遭敌害吞食。产卵后2—3个月,亲鱼全部死亡。幼鱼出生后,在淡水生活近1年,则降河入海生活。
马苏大麻哈鱼有陆封型种群,与降海型无明显区别,其个体较小,眼较大,体背部为苍黑色,腹部为浅白色,体侧有8—10个终身不消失紫黑色小块状横斑纹;群体中雄性较多,终生栖息于江河内的冷水区,生殖季节与溯河群体可进行自然交配,产卵后亲体不死亡,能进行翌年的第2次生殖。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幼鱼、鳞虾及淡水中的鱼卵、仔鱼、幼鱼、昆虫。3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9—10月。主要分布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我国沿海无自然资源,历史上黄海中北部偶尔有发现。我国内陆水域的绥芬河、图们江干支流均有溯河产卵群体分布。常用流刺网、定刺网、延绳钓和地拉网渔具捕捞。肉味鲜美,可鲜食,亦可加工腌渍品或罐头食品。鱼卵可盐渍经济价值高的红鱼子。具有药用食疗价值。《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农业部规定,进口原料加工成品后出口,要持有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证明。
幼鱼主食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及甲壳类等幼体。降海后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幼鱼。成鱼生殖期间进入淡水后继续摄食。3~4龄达到性成熟。每年3~4月群集河口。开始溯河;8~9月达江河的上游;9~10月选择水质澄清、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砾的地方进行产卵。一般水深约0.5米,水温11~20℃。怀卵量平均约 3500粒。卵粒赤橙色,卵径5~6毫米。是一种比较贵重的大型经济鱼类。
在中国近年来濒临绝迹,吉林省珲春市进行人工繁殖及放流获得成功。除洄游型外,在图们江上游和台湾的大甲溪还生活有陆封型,终生生活于淡水溪流中。是淡水里生、海里成长的回归产卵
冷水性鱼类。有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类型。洄游型3—4龄性成熟。春溯入河口。10月上溯产卵。怀卵2400—4100粒。成熟卵径5—6mm。卵化期约2个月。幼鱼在淡水中生活1—2年后降海生活。
台湾马苏麻哈鱼的资源量,过去未作深入调查。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致使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已濒临绝种。台湾省有关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台湾地方政府已加强对本种的各项繁育和保护研究,并对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严格禁止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