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足(talipes equinus)又称“垂足”、“
尖足”。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是
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蹄足,
医学术语,
骨外科体征之一。观察病人站立和行走时足的形态,若见病人站立时以足尖着地,而足跟悬空,形如马蹄,走路时在游脚期足尖不能抬举,常踢地而行,足尖先着地而后足跟着地。检查见足的前部跖屈明显,常合并凹足,
跟腱短缩,足完全不能背屈,此即为马蹄足。 本征可见于
先天性畸形、
脊柱裂、
脊髓灰质炎的
后遗症、下肢
痉挛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炎、
踝关节疾患、长期卧床的病人和下肢
骨折固定不当者等。
马蹄足是新生儿中
骨关节最常见的畸形,
发生率是1/1000。引起马蹄足的原因还不清楚,最大的可能是基因的混乱。第二个孩子有马蹄足的几率约1/30。马蹄足不是胚胎畸形,由正常足演变成马蹄足,一般发生在孕期的第4-6月期间。
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足。因此,像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脊柱侧弯一样,马蹄足是一种发育性畸形。
马蹄足是由于
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马蹄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有可能会造成
踝关节挛缩、
下肢不等长、
骨盆倾斜、
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国家残联附属医院李秀权专家指出,应该尽早采用生物元无创矫正术治疗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纠正马蹄足提高
步速,改善步态,恢复正常。
从人体
神经学、
基因学、
纳米药理学、分子基因学、细胞
病理学、
生物物理学、
分子免疫学、
儿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多年共同攻关而创新的独特疗法,大大区别传统
保守疗法,新技术稳居业界领先水平,在治疗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尤其是
脑瘫疾病领域有着颠覆性的临床应用效果。
1、手法扳正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剧烈哭闹及表情变化,以免用力过猛损伤骨骼及
软组织,并注意防止皮肤损伤。
2、手法扳正后使用
外固定器具或石膏,胶布等维持正位时要
经常检查足趾
血液循环及小儿皮肤是否对胶布过敏,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防范措施。
3、使用矫形板时固定要妥善,经常检查其
松紧度,及时调整。手法扳正时,要维持患足矫形过正位数年,
治疗时间短畸形易复发。
4、手术后要注意观察足趾血液循环,包括足趾的感觉,皮温颜色,并耐心观察足趾
血循环及倾听
主诉,若患儿诉患肢疼痛剧烈,麻木、应考虑是否石膏过紧,及时汇报医生检查处理,并检查有无石膏
压伤皮肤。
5、若关节融合术者因手术涉及
松质骨,容易出血及疼痛较重,术后要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出血过多时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疼痛严重且患肢麻木,
感觉障碍者应立即检查处理。
通过矫正的马蹄足患儿有可能拥有一双接近正常的脚,只会有很少差异。经过治疗的马蹄足会比正常的脚略小,小腿肌肉也可能略有缩小。缩小的程度与本来马蹄足的严重程度有关。腿通常没有明显缩短。
1、颈立直
反射动作,主要见于新生儿,是在Moro反射与颈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
肌紧张分布差造成的。
2、头背屈曲,
角弓反张:翻身动作从肩向一侧回旋开始,按脊柱伸展,头背屈呈
角弓反张位,多只能翻至
侧卧位。
4、有目的的翻身:在皮质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与骨盆可同时向一侧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
坐位,动作可灵活调节。
1、训练时,将患儿取
仰卧位,训练者也可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
两臂上举过头,将两臂左右交叉,从而带动患儿身体向两边侧转身。
2、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训练者握其两
脚踝部,向左翻时,右腿曲向左侧扭动,并同时逗引其头向左侧旋转,这样身体的重心就随着头,腿的带动翻过来,这样很好得训练了肢体的转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协调。
3、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握其两
脚踝部,让患儿向左翻身时,使患儿右腿屈曲,跨过左腿中线,使左臂屈曲,并逗引其头部慢慢向左倾斜使患儿身体随着球的滚动来完成翻身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