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姬鼠体形略大,体重平均39.34g,头体长平均105.88mm,尾长平均88.48mm,占头体长的83.57%。耳小,平均长15.59mm,向前折达不到眼角。
高山姬鼠体背及四肢外侧呈
赭褐色而偏赤,其间杂有黑毛并向背中线密集,致色更深暗,但不形成黑线,
毛基深灰。眼周毛色鲜淡,大多数个体构成淡色环。耳壳两面均被短毛,与附近的颜色一致。下体从
颏到
肛门,包括四肢内侧毛白色而带深灰毛基;体侧未见黑毛参杂故色鲜艳。足背灰白。尾二色,从黑棕渐转向白色的腹面;尾毛短细而疏,未能遮盖鳞环。有些个体的尾基及四肢内侧背腹交界处有鲜艳橙黄毛区。
高山姬鼠
颅骨为该属中较大者,颅全长平均28.33mm。颅顶前额微凸,眶上脊明显,从眶间作弧形向顶骨延伸成颞脊,再后延达顶骨外缘的中央;鼻骨与额骨连接处有纵行的微凹。
门齿孔短宽,其长5.61mm,后缘刚达第1上
臼齿前缘横线。腭长平均12.84mm,后缘超过第3上臼齿的后缘横线。听泡中等,听泡长不低于5.3mm。
高山姬鼠第1上臼齿
齿冠长等于第2上臼齿加第3上臼齿的和,3横脊各有3个
齿突,各横脊的中央齿突最大,位置颌前,舌缘3齿突明显,t1后移;有些个体在后跟外有副齿突(t9外),以幼体更明显。第2上臼齿舌缘的3个齿突发达,前外角没有齿突(t3),后外角(t9)退化但还留下纤细的小尖。第3上臼齿舌缘齿突成2叶。
高山姬鼠的洞穴结构比
黑线姬鼠的的复杂些,除天然石穴外,一般是在
土埂的中下部掘土造穴,个别在田中央筑穴。洞穴主要由巢室、明洞、暗洞和洞道组成。巢室是高山姬鼠
生育和休息的场所,常位于土埂的中上部,一般为3个,常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除个别外,只有一个巢室里边筑有巢,多数是筑在中间的一个巢室里,个别是筑在左边或右边的巢室。洞的形状为椭圆形,长和宽平均为20.5cm×15cm,筑有巢的巢室较光滑。在巢洞中央安置一碗状巢,巢内径平均6.6cm.深平均4.2cm,外径平均9cm,高平均6.4cm。巢较黑线姬鼠的粗糙,特别易散。巢材主要为玉米、大豆、菜豆、小麦、高粱和马铃薯的叶和茎及其他
禾本科植物的干枯杂草等。在巢内发现有跳蚤和其他寄生虫,在空巢洞内发现有少量粪便,但仍无单独的厕所。明洞一般只有1个,它与筑有巢的巢室相连,由明洞道和明洞口组成,洞道光滑,洞道径平均4.4cm。洞口周围多粘有泥土.易见足迹,洞口径平均4.9cm,洞道长平均68.4cm。暗洞一般具有2个,个别的3-4个,一般与无巢或弃巢的巢室相连,由暗洞道和暗洞口组成,洞道不光滑,洞口多数不太隐蔽,很少有新鲜泥土,难以见到足迹,有的甚至盖有蜘蛛网,易与明洞口相区别。洞道径平均4.2cm,洞口径平均4.5cm,洞道长平均87.6cm,洞道平均直径为6.9cm,平均长为39.2cm。每个洞穴一般都居住一雌一雄成体或和它们的幼仔。洞穴中未发现仓库及贮粮。
高山姬鼠在农作区主要取食粮食作物,特别喜食稻谷、玉米、花生、红薯、
荞麦、南瓜等。非农作区则以草籽、树种子及果实为食。高山姬鼠占着有利的自然环境,食物终年不缺。喜食种子食物,很少取食植物绿色部分。
高山姬鼠
繁殖期为5-11月,每胎产仔3-6只,而在中国四川,该种四季可繁殖,盛期为3-5月。
杨再学等(2000)研究指出处在不同年龄组的高山姬鼠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以老年组最高,亚成年组最低,繁殖指数随种群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由此可知,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繁殖力不断增加,高山姬鼠的繁殖群体主要是成年组和老年组。
在中国贵州,高山姬鼠各年度间的种群年龄结构基本稳定,均以成年组个体占绝对优势,占总鼠数的26.67%~37.98%,平均32.02%,其次是亚成年组、幼年组,老年组个体最少。由此可看出,高山姬鼠种群年龄结构呈典型的“
金字塔”型。在该地区其是一个比较稳定增长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