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高山黄芪(学名:Astragalus alpinus L.)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上升,基部分枝,高可达50厘米,具条棱,被白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小叶,叶柄向上逐渐变短;托叶草质,离生,叶片三角状披针形,基部圆形,上面疏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毛较密,总状花序,花密集;总花梗腋生,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花萼钟状,萼齿线形,花冠白色,瓣片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旗瓣瓣片长圆形,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瓣片宽斧形,荚果狭卵形,微弯曲,果颈较宿萼稍长;种子肾形,6-7月开花,7-8月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基部分枝,高20-50厘米,具条棱,被白色柔毛,上部混有黑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5-23片小叶,长5-15厘米;叶柄长1-3厘米,向上逐渐变短;托叶草质,离生,三角状披针形,长3-5毫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圆形,上面疏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毛较密,具短柄。
总状花序生7-15花,密集;总花梗腋生,较叶长或近等长;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下面被黑色柔毛;花梗长1-1.5毫米,连同花序轴密被黑色柔毛;花萼钟状,长5-6毫米,被黑色伏贴柔毛,萼齿线形,较萼筒稍长;花冠白色,旗瓣长10-13毫米,瓣片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长7-9毫米,瓣片长圆形,宽1.5-2毫米,基部具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瓣片宽斧形,先端带紫色,基部具短耳,瓣柄长约3毫米;子房狭卵形,密生黑色柔毛,具柄。荚果狭卵形,微弯曲,长8-10毫米,宽3-4毫米,被黑色伏贴柔毛,先端具短喙,近假2室,果颈较宿萼稍长;种子8-10枚,肾形,长约2毫米。
生长环境
高山黄芪为多年生中生豆科牧草。喜凉爽和较湿润的生态环境,耐寒性较强,生长在中山至亚高山带的林缘,山谷坡地,尤其在针叶林缘最常见。习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山地黑钙土,灰褐色森林土及山地草甸土上。生长区分布海拔在天山北坡西部的伊犁地区为1700-2400米,中部为1600-2600米、东部的巴里坤为2200-2800米、在天山南坡仅中部海拔2600-2800米的亚高山有零星分布;在阿尔泰山西部为1500-2100米、中部为1600-2400米,东部为1700-2600米。
高山黄芪是山地草甸类草地的伴生种。常出现于以鸭毛、细叶早热禾、密穗林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大羊茅、鹅观草、老鹳草、白喉乌头、草原糙苏、龙蒿、聚华风铃草、东北羊角芹、牛至等多种高大禾草和杂类草为共建种组成的禾草+杂类草山地草甸中。据1985年对新疆伊犁灿区察布查尔县奴拉洪山地海拔1050-1100米云杉林缘分布的这种类型草地进行调查,群落中除高山黄芪居主要伴生种地位外,还有草原香豌豆、线叶野豌豆、野火球、小花顿河驴食豆等多种豆科植物参与伴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蒙古北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高加索、西伯利亚、远东)、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中欧、北美等地。
生长习性
高山黄芪通常于4月底至5月上旬返青,6月初开花,中旬结实,7月中旬种子成熟。
主要价值
高山黄芪植株较低矮,常自基部或地表下约5厘米处的根颈部分枝,再生力较强,较耐牧,属放牧型牧草。但在高草植被群落中株高可达45厘米以上,也可打草利用。茎叶柔软,叶量丰富,据测定茎、叶、花比为36.1:57.4:6.6。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均喜食,尤其马、牛最喜食。该类型草地草质优良、产草量高,是理想的割草地和放牧地。草地群落含粗蛋白质9.48-11.56%,粗脂肪1.81-1.89%,粗纤维24.28-25.39%,无氮浸出物44.79-47.04%,粗灰分8.12-8.47%,钙0.33-0.82%,磷0.13-0.15%。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高山黄芪 Astragalus alpinus L..中国自然标本馆.
高山黄芪 Astragalus alpin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2 09:2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