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缨(1929年至2019年2月22日),原名高洪仪,男,天津人。中共党员。当代
作家,诗人。1949年后历任
重庆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团市委干事,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干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共西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星星》诗刊副主编,四川省电台编辑部副主任,
四川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等。
1929年,高缨出生于河南省
焦作市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原名高洪仪,原籍
天津。少年时期入民主教育家陶行知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文学。1945年开始发表短诗。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重庆解放后,先后在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市团委、市委宣传部工作。195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任分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曾任四川《
星星》诗刊副主编,后到四川西昌深入生活,兼任中办西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曾任四川省电台编辑部副主任,
四川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诗集《狮子滩人》《大凉山之歌》《凝聚的雪花》,叙事长诗《丁佑君》《三峡灯火》,小说和电影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集《山高水远》《高缨小说十八篇》《兰》《薛玛姑娘》《版纳之恋》,散文集《西昌月》《竹楼的恩情》《心灵的母亲》《向往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等。其中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浓墨重彩书写了彝汉民族的友谊,影响较大,是高缨的成名作、代表作,于1960年被改编拍成电影。2018年底,出版散文集《寻觅》。
“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蒋蓝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