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研发的一种巨型
航空炸弹,一方面借助超重型炸弹的震荡波摧毁建筑物的地基,一方面依赖龙卷风一般的空气冲击波杀伤敌方目标。1942年由巴恩斯·沃利斯爵士带领团队研发,由于弹体外形酷似一只高高的酒杯,因而得名“高脚杯”。英国空军曾用该型炸弹击沉德国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材料科学、建筑技术的进步,各国纷纷给高战略价值目标穿上越来越厚的
钢筋混凝土“铠甲”,或将其埋藏在地下深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后,英国对轴心国高价值目标的攻击提上了日程。开战伊始,英国只有113千克和226千克两种规格的
航空炸弹。很快,英国工业界就应英国军方要求,开发出了自重1,800千克的“饼干炸弹”,不久又在其基础上研发出“超级饼干炸弹”,重量达到了空前的3,624千克。但在对付德国的加强防御目标(尤其是钢筋混凝土顶部的潜艇基地和坚固的桥梁)时仍“心有余而力不足”。英国科学界注意到了了这个问题。1941年,巴恩斯·沃利斯在一本名为《对轴心国的攻击方法》书中,提出了一种10吨级超级炸弹的疯狂设想,一方面借助超重型炸弹的震荡波摧毁建筑物的地基,一方面依赖龙卷风一般的空气冲击波杀伤敌方目标。
1942年,巴恩斯·沃利斯接受英国皇家空军请求,研发一种能对付坚固目标的航空炸弹。
研发设计
要达到军方的要求,首先炸弹要足够大。在巴恩斯·沃利斯的设想中,有6吨和10吨两种级别的重型炸弹,依靠其巨大的重量、超高的速度所带来的超大动能贯穿目标建筑物顶部混凝土防护层或地基、爆炸并将产生的能量传递给建筑物,或者在地基下形成膨胀的空腔,以达到彻底摧毁的目的。这种空前庞大的炸弹产生的威力不逊于一场小型地震,因而得名“地震炸弹”,后来的实战也证实了它的效果。
为了使炸弹尽快形成战斗力,同时考虑到
兰开斯特轰炸机的携载能力,沃利斯率先展开了6吨级地震炸弹——“高脚杯”的研发。
巴恩斯·沃利斯为高脚杯设计了一副修长纤细的流线型身材,由于弹体外形酷似一只高高的酒杯,因而得名“高脚杯”。
设计完成后,高脚杯被交往维克斯公司生产。高脚杯过大的体型不便于流水线生产。为了满足铸造和机加工的高精度,大部分零部件都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手工雕琢而成。比如说,为了提高侵彻力,高脚杯弹头外壳由经过特殊硬化加工的高强度钢制造。弹头在机加工阶段要求保证高度对称,以确保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至战争结束,“高脚杯”炸弹一共生产854枚。
衍生型号
英国人曾把高脚杯炸弹的专利授权给美国生产,美国人在高脚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T-10炸弹。T-10炸弹于1944年末研发成功,重5,665千克,装2,495千克的黄色炸药(占总重量的44%),弹壳头部还设计了一个穿甲弹芯。当时的美国军方被太平洋诸岛上的日军堡垒搞得焦头烂额,如获至宝的美国军队打算用它来清除这些堡垒,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扫清障碍。但原子弹的出现使T-10炸弹失去了用武之地。
朝鲜战争中,美国军方为T-10炸弹加装无线电制导系统,从而诞生了“塔松”巨型制导炸弹。1951年3月29号,3架B-29挂载塔松巨型炸弹,执行轰炸鸭绿江大桥的任务,但任务失败;不仅如此,返航中一架低空飞行的B-29往日本海中抛弃塔松时意外坠毁。事后的调查认为是塔松接触到海面爆炸,产生的的冲击波摧毁了B-29。美军官方认为这种炸弹不能“在飞行中被安全抛弃”。至此之后,美军司令部取消了塔松炸弹的使用。
技术特点
高脚杯炸弹长度和直径之比达到了6.67,既有利于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降落速度,又能加大对目标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内部填充铝末混合-D1炸药,占炸弹总重的41%。由于掺入了铝末,炸药燃烧更充分、剧烈,爆炸脉冲持续时间更长,威力超过同等重量的TNT炸药的50%。生产时,铝末混合-D1炸药在熔化成浆后,被工人小心翼翼地倾倒入倒立的弹壳内部。
高脚杯可以在时速270千米的条件下从5,500米高空投下,到达地表时速度超过1,210千米/小时,可穿透5米厚的混凝土层,产生直径30米、深24米的弹坑。但过高的速度也产生了不少棘手的麻烦。首先,高速度会产生巨大的撞击能量,剧烈的撞击会导致弹体变形、引信失效、或过早爆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恩斯·沃利斯为高脚杯戴了一顶坚硬的“铠甲”——一副坚硬的强化钢外壳,炸弹壳头部还设计有一个经过特别强化的钢锥,头锥处的厚度超过10厘米。这样就保证了高脚杯的穿透力;其次,实验中发现,高脚杯在下降过程中难以保持稳定,总是会莫名其妙的“翻跟头”。经过分析,发现高脚杯在突破音障时会失去平衡。相应地,沃利斯把炸弹尾翼稍微扭曲5°,加强了陀螺效应,使炸弹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围绕中轴线旋转,既不会出现俯仰和偏转,还改善了了高脚杯的精确度。
性能数据
自重5,443千克,带尾翼长6.4米,最大直径0.965米,内部填充2,359千克的铝末混合-D1炸药
服役时间
普通航空炸弹在飞机返航途中会被扔掉,以免着陆时的震动或碰撞引爆炸弹。但高脚杯炸弹过于昂贵而稀少,没用完的高脚杯炸弹往往会被带回基地。每当兰开斯特轰炸机带着高脚杯炸弹降落时,机组成员总是在心中祈祷炸弹千万不要爆炸。
1944年6月8号夜间,617中队的1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各携带一枚高脚杯炸弹,轰炸了法国卢瓦尔河上的水运枢纽——索米尔市的一个重点铁路隧道。这是高脚杯第一次投入实战,行动大获成功。其中的一枚高脚杯击穿了隧道上方18米厚的土层,完全摧毁了隧道。事实证明了高脚杯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和毁伤能力。
1944年9月15号,617中队和9中队从苏联白海附近的阿尔汉格斯克市的雅戈德尼克机场起飞,直扑1,000千米之外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这次任务被命名为“扫雷器”行动。27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中的21架挂载了高脚杯炸弹。4小时后,机群抵达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锚地。27架兰开斯特分成4个攻击编队,各个编队之间距1,600米,从东南方向鱼贯进入卡亚峡湾。德国防空火力极其密集,并且还施放烟幕,干扰了投弹手的视线,炸弹无一例外偏离了目标。唯有中队长泰特所在机组投下的高脚杯炸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高脚杯炸弹钻入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肚子里,在艏柱后部靠近水平龙骨处爆炸,将右舷炸出了一个9.7米宽、14.6米长的大洞。损伤部位全部进水,舰首吃水增加了2.4米。
被炸伤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失去了机动能力,被拖到挪威南部作炮台用,以防御盟军在挪威登陆。这使得提尔皮茨进入了兰开斯特的攻击范围。10月29号,617中队从英国本土起飞轰炸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上空阴云密布,遮挡了攻击视线,炸弹无一命中。
1944年11月12日晨,617中队和9中队的2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再次出击,从苏格兰某机场起飞,先单机飞往挪威海岸线,再编成4队,以避开德国人的监视。上午9时27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瞭望哨发现目标,A、B炮塔同时开火。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被两颗高脚杯炸弹击中。一颗落在B炮塔附近,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巨响,几十吨重的前主炮塔被炸飞,炸起的铁块甚至飞到了3海里之外。另一颗高脚杯炸弹贯穿左舷锅炉舱上部的装甲板,将左舷外侧炸开一个大洞,破口从主甲板到装甲甲板、鱼雷舱壁、直至龙骨,长达14米,左舷主锅炉和主机舱迅速进水,舰体左倾。紧接着,第三颗高脚杯炸弹命中了左舷三号副炮,引爆了弹药室。不久,
提尔皮茨号左舷中部67米长的部位进水,只不过2分钟,舰体左倾就达到了惊人的40°。9时52分,德国海军最后的荣耀——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沉入海底。船上的1,700人当中有近1,000人阵亡。
总体评价
从1943-1945年,英美两国一共制造了近1,000枚地震炸弹,推动了二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