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嵩
抗日英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
高致嵩(1899年09月7日-1937年12月12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男,广西岑溪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参谋等职。1932年,随第88师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庙行阵地战斗中,高致嵩协同各级军事主官指挥作战,多次打退日军进攻。1935年,升任浙江保安处补充团团长。1937年,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到达上海后,所部编入第9集团军88师264旅,升任旅长。高致嵩率部在闸北持志大学及北站一带,与日军作战,击毙日军甚多。淞沪会战结束后,奉命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负责守卫城南中华门、雨花台一线。12月11日,日军对高致嵩所部阵地发动进攻。高致嵩率部顽强抵抗,多次亲率“奋勇队”进行反击,与日军展开肉搏。12日,在雨花台阵地指挥部队战斗时,中弹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人物生平
高致嵩,字子晋,1899年9月7日生,广西岑溪归义镇谢村人。其家庭较为富有,为乡中首户。高致嵩幼入私垫,习读经史。后考入县立岑溪中学学习,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受到老师和教育当局的赏识。因此,中学毕业后,被聘为归义镇高等小学教员。在任教期间,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启发诱导,诲人不倦,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因而受到师生的欢迎和称赞。
1924年秋,高致嵩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1925年7月,正式升入第三期学生队,编在步科。在校期间,他训练刻苦,学习认真,军政训练成绩均为上乘。1926年1月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任见习官。他随北伐军南征北战,历经东征、北伐诸战役,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功绩卓著,以战功擢升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30年,高致嵩参加国民党新军阀蒋、冯、阎中原大战。大战结束后,奉调到国民政府南京卫戍司令部任职。1931年12月,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二师改编为陆军第88师,俞济时任师长,高致嵩任该师中校参谋。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时高致嵩请缨杀敌,报效祖国。2月,随88师开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88师担任江湾至蕴藻浜一线的防御。20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优势火力的掩护下,向88师的庙行阵地,实行所谓“中央突破”,战斗异常激烈。高致嵩亲临前线,协同各级指挥员,沉着指挥,激战多日,使日军损失惨重,不能前进一步,而中国军队阵地岿然不动。这一仗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此后,高致嵩继续随部战斗在江湾、闸北一带。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腿部中弹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后,1933年调任湖北省保安团营长。在参加“围剿”鄂豫皖工农红军的作战中,曾两度负伤,被转送到杭州仁爱医院治疗。伤愈后,1934年投奔浙江省保安处处长兼浙赣皖边区“剿匪”司令官俞济时,升任浙江省保安处补充团上校团长,后改任第三团团长。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参加“围剿”方志敏寻淮洲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侵占平津。8月,日军在上海挑起虹桥机场事件,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时高致嵩奉命率领浙江省一个保安团增援上海战场,编入88师264旅,隶属于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为张治中)序列。14日,264旅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在攻占爱国女子大学的战斗中,旅长黄梅兴不幸中炮牺牲,高致嵩升任第264旅少将旅长。
高致嵩率部在大场、江湾一线,与敌激战两个多月,常实施夜间突袭,或开展白刃肉搏,击毙日军甚众。10月,奉命转守上海北站。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对上海中国守军形成包围之势,高致嵩奉命率部撤离上海,向西转移。旋奉命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负责防守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左翼阵地。
12月7日,日军逐渐占领了南京外围阵地。11日晨,日军向雨花台264旅阵地发起猛攻。高致嵩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并多次亲率奋勇队逆袭,与冲入中国军队阵地的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日军尸横满地,中国军队伤亡亦惨重,但阵地却岿然不动。12日,日军调集百余架飞机,数十门大炮,配合第六师团主力数千人向雨花台阵地发起猛攻。高致嵩鼓励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指挥部队拼死抵抗。无奈因部队伤亡过大,且又无援兵,弹粮俱缺,雨花台阵地全部被敌重炮摧毁,高致嵩所部数千人大部壮烈殉国。高致嵩牺牲时,年仅38岁。
后世纪念
国民政府为表彰其抗日救国、壮烈牺牲的事迹,特追赠高致嵩为陆军中将。1986年、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高致嵩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高致嵩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
高致嵩.八一网.2014-1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3: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