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杰出爱国将领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男,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现巢湖市)人,汉族,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爱国将领,民革党员,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原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0年10月27日,张治中出生于安徽巢县(现巢湖市)洪家疃,6岁开始读私塾,先从《诗经》《书经》《易经》读起,再读“四书”。张治中背书的方式也与人不同,五经、四书整本整部地背,如《论语》《大学》《中庸》,甚至连“朱注”都一起背,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儒家国学的基础根基。读了多年私塾的张治中14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名落孙山。受生活所迫,张治中读完私塾后过了6年流浪生活,在丰乐河镇吕德盛号商店做过学徒,在扬州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个月,毕业后成为正式警察。
参军入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治中从报纸上得知上海已经易帜,立即赶往上海参加学生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学生军调往南京,改编为陆军入伍生团。1912年冬,入伍生团编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冬,毕业后在陆军第八师当了半年入伍生,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三期。1916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至安徽“安武军”中见习。
1917年夏,安徽督军倪嗣冲率“安武军”北上支持段祺瑞解散国会,张治中不愿附逆,遂出走上海,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在驻粤滇军第八旅任上尉差遣,随军参加征闽战役。在征闽作战中,张治中先后任警卫队长、连长、营长。
1918年5月,张治中所在滇军在潮州被桂军刘志陆部包围缴械,他被遣送至上海。而后,应保定军校同学罗天骨之约到川军第五师任少校参谋。1920年,川军第五师改编为第三独立旅,张治中任参谋长。1921年春,该旅吕镇华团长在宣汉叛变,张治中险遭杀害,后扮作伤兵趁乱逃出,返回巢县老家休养。
1922年秋,张治中进入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主要学习俄文,同时在文生氏高等英语学校补习英文。在上海大学期间,张治中经受到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1923年初,应友人之邀,张治中赴广州任靖国桂军总司令部参谋等职,后到虎门帮助成立桂军军官学校,并任大队长,主持校务工作。
任职黄埔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经保定同学推荐,张治中被蒋介石邀请到黄埔军校工作。1925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上校副总队长;4月,代理总队长。此后,曾兼任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军事处处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第四期第三团团长、国民党黄埔军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职务。之间张治中曾向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因国共双方有约,中共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故未能如愿。后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
张治中在黄埔军校期间,深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开始了与蒋介石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并始终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政要员之一。
1925年1月,张治中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附,兼任第二营营长,正式到黄埔军校工作。总队长王懋功出任师长后,张治中接任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8月,奉命与李卓元黄在玑等编纂东征及回师广州战史。其间先后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叛乱、第一和第二次东征作战。
1926年1月,张治中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团长、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后辞去八项兼职,专任黄埔军校步兵科军官团团长;6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并担任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随蒋介石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学兵团团长。
1927年2月,张治中兼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后到上海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掌管全军军事训练。不久蒋介石宣布下野,张治中利用此机会准备出国。1928年初,张治中到了德国,先补习德文。5个月后重新上台的蒋介石电召张治中回国;7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8月,国民政府改制,军政厅改为军政部后免职。1928年10月,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少将主任。
1929年2月7日,张治中被委派为中国国民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党部监察委员、常务委员;5月21日,接替何应钦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主持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日常工作,任期至1937年4月。
张治中在中央军校一干就是十年,从1928年到1937年,正是中国的“十年内战”时期。这期间,张治中曾四度带兵作战,但都没有参与“剿共”。1929年,以武汉营主任参加平汉之役,与冯玉祥部队作战。1930年,以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陇海之役,与冯玉祥、阎锡山联军作战。1932年,以第五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抗击日本侵略军。1934年,以第四路军总指挥参加福建之役,镇压第十九路军。当时,带兵是有权有势的,但每次战事告终,张治中便主动交还“兵符”,回到军校供职。有几次蒋介石已内定他继续带兵,但他都坚辞不就。
抗日战争
1932年1月16日,张治中被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校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2月15日,任陆军第五军军长,兼任第八十七师师长及左翼指挥官。1932年2月16日,率部接替第十九路军由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防线参加淞沪抗战。战后返回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连续担任第十至十三期校务委员会委员,仍兼任军校教育长。
1935年4月,张治中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叙任陆军中将。1936年9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叙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张治中就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任命张治中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在张华浜、川沙口等地与日军血战。但在国民党消极抗战思想指导下,从9月11日起,中国军队转攻势为守势。张治中因与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发生冲突,于9月22日向大本营辞职。
1937年11月,张治中调任湖南省主席,并兼任省保安司令。“建设一个新时代的湖南”,是张治中主政湖南的目标。他提出了“廉正勤勇”四个字作为湖南的省训。张治中治湘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使伤兵、兵役和匪患有了一定的缓解。期间张治中仍兼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校务委员会委员;12月1日,兼任新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主任,除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培训初级军官计划,主要目标是为了训练湖南保安团队干部,警察以及在乡军官。
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和广州先后被日军占领,使处于中间地带的湖南从抗战后方变成了前线;11月上旬,岳州失守,日军逼近长沙;11月12日上午,张治中接到蒋介石电示: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张治中指示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和保安处长徐权,布置焚城纲要。准备执行放火任务的保安第二团官兵未经批准,提前于13日凌晨放火,导致举国震惊的“长沙大火”发生,给长沙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长沙大火后,蒋介石把酆悌等三人当替罪羊杀掉,张治中受到革职留任处分,随即辞去湖南省主席之职,前往重庆。
1939年3月,张治中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成为蒋介石近臣,参与最高军事机要。1940年9月,张治中接替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并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书记长,主管国民党军队的政治教育和三青团工作。
在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中,敢于对他犯颜直谏的人为数不多,张治中算是其中一个。两人相处的25年中,张治中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问题,当面向蒋介石提出意见,甚至发生争论。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就“皖南事变”的影响,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的失当,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张治中在蒋介石嫡系将领中,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情较深,是中共的老朋友,曾多次作为国民党的代表,参加国共谈判,协调双方关系。1942年春,张治中被指派为国民政府代表,多次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进行谈判磋商,参与调解国共两党冲突。1944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4年5月至10月,张治中和王世杰代表国民党,同中共代表林伯渠先后在重庆、西安进行谈判,因双方所提条件相差太远,未能达成协议。国共两党冲突,国民党派张治中、王世杰、宋子文同中共代表周恩来会谈,因双方在组织联合政府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到1945年3月会谈终止。
1945年5月,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治中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连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至十九期校务委员会委员。
受命和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了避免国家再度陷于内战漩涡,张治中一方面在主和人士中积极活动,一方面向蒋介石进言,劝其恢复国共和谈。蒋介石在各方压力下,采纳了张治中建议,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则指派张治中为其代表前往延安迎接毛泽东等人。
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与赫尔利乘专机从重庆飞抵延安。第二天,陪同毛泽东等飞到重庆。此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张群、王世杰、邵力子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进行具体谈判。
1945年9月13日,张治中奉派作为中央政府代表由重庆飞赴迪化(现乌鲁木齐),与朱绍良吴忠信等妥善处理“伊宁事变”,缓解该地区民族自治与中央统辖关系问题;10月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45年10月10日,经过四十多天商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在重庆桂园签订《双十协定》;11月,张治中乘专机护送毛泽东回延安,之后中共为其举行盛大欢迎晚会。第二天离开延安,毛泽东到机场送行,在车上毛泽东对张治中说: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
1946年1月,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3月,调任西北行营主任,管辖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并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之后,张治中又先后改任国民政府西北行辕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长驻兰州。
1948年夏天,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张治中已看到蒋家王朝必然失败,但出于对蒋介石的忠心,明知其不可为,仍然作最后的进言,尽管词严意切,但已无异于投药于尸;5月16日,张治中向蒋介石发电报请求辞去西北军政职务;8月1日,改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继续受命负责西北军政事务。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危在旦夕;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飞抵北平,同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和谈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经过半个月的协商,双方代表团于4月15日通过了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失败;21日,毛泽东、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政治新生
1949年4月24日,张治中决定回南京复命,经周恩来做工作后,毅然留居北平,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自己一分力量,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其他成员也在中共中央的真诚邀请下全部留在北平,之后基本上都参加了民革;6月15日,广州“中央社”发出电讯《张治中在平被扣详情》,20日、22日又相继发出两个电讯混淆视听,对张治中进行人身攻击。张治中对这种颠倒是非的行径十分气愤,于26日毅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公开宣布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并号召国民党内有识之士同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共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1949年9月,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嘱托,张治中几次致电国民党新疆军政负责人陶峙岳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治中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长,另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除党籍;12月,随同彭德怀赴新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6年2月,张治中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3日,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人物离世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4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张治中遗体告别仪式,之后安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事迹
张治中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并参军,他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爱国将领。  
张治中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早年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张治中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8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张治中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张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张治中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建立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中国共产党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此后,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度。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力主和平建国,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1945年,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新疆成功解救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100多名共产党干部,使他们安全回到延安,为中国地图共产党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1949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国民党当局拒绝以后,对国民党完全失望,接受周恩来恳劝,留在北平,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治中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工作,为使台湾省回归祖国,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张治中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其父亲张桂徵粗通文理,是个篾匠,在丰乐河镇开了一间竹制农具店。母亲洪氏是一位慈爱、厚重的女性,曾把家乡一句格言“咬口生姜喝口醋”给张治中作座右铭,勉励儿子历尽艰苦,发奋成才,这句话对张治中一生的影响很大。张治中兄弟共四人,他排行老大。
婚姻家庭
张治中和妻子洪希厚是指腹为婚,洪希厚17岁时与19岁的张治中成婚。1915年,张治中父母10天内相继离世,彼时的张治中在保定军校学习,丧事全由洪希厚一人承办,之后洪希厚带着7岁的小叔子回娘家居住。张治中和洪希育有五女二子,依次是张素我、张一真、张素央、张素初、张素因、张一纯、张素久,其中四女张素因在重庆早夭。
家族成员
主要成就
兴办教育
张治中的家乡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但远离城镇,闭塞贫穷,文化教育极不发达。张治中曾说,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先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黄麓师范是张治中于1928年在安徽省巢县(现巢湖市)洪家疃村创办的。初始创办的是一所小学“黄麓学校”。1933年,创立安徽省立黄麓简易乡村师范(简称“黄麓乡师”),学制四年,主要为农村小学培养低年级教师。黄麓学校遂改为附属小学,之后学校不断扩展,开设简师班和青年服务班。张治中提倡教、学、做合一,力主把农村教育和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学校提出“复兴农村,复兴民族”的方针,亲题校训:敬、勇、诚、毅——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1938年初,学校在抗战的烽火中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多次与安徽省教育厅联系复校,并捐资添置设备,修整校园。1946年春,学校重新开办。1949年元月,黄麓师范回到人民的怀抱。黄麓师范创办以来,为祖国培养了3万余名人才,有党的高级领导,有教授、工程师、企业家、医师、艺术家,更有大批坚持为农村服务的中小学教师。
张治中从1928年秋至1937年夏,在黄埔军校以教育长身份主管军事教育与训练十余年,历经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至第十四期,其间指导培养国民革命军初级军官两万余名,他们中大部分成为抗日战争的战场指挥、参谋人员,以及前线作战中坚力量。
力促和谈
张治中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他坚持不仅争取抗战胜利要联合共产党,为挽救沉疴在身的国民党,也要联合共产党,且极不赞成国民党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行为。力促北平和谈的张治中虽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但是一生从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治中积极促进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并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对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营救革命同志
1945年9月,张治中前往迪化(现乌鲁木齐),解决三区革命武装暴动事件,谋求和平解决新疆问题。出发前,周恩来、邓颖超得知消息后请张治中设法营救在新疆被盛世才逮捕关押的131名中共党员。张治中在新疆期间先后派屈武等到监狱中看望被关押的中共党员,并交代主管方面改善中共党员的生活条件。为了营救这些同志,张治中几经电报蒋介石,反复说明情况,劝其为了增进国共两党友好,表达和平诚意,应该尽快全部释放在押人员。在张治中的努力下,这些同志终于获救。张治中还专门派护送以保证他们返回途中的安全,另吩嘱医务人员随行。1946年7月8日,被营救的党员顺利回到党的怀抱。
维护民族团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治中曾长期主政新疆,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局势,为以后新疆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主政新疆期间,张治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坚决禁止鸦片和赌博,严惩公务人员贪污腐败,释放了大批政治犯,清查并发还了被盛世才没收的人民财产,免除了新疆省一年的农牧税和半年的所有捐税。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新疆的和平发展,为最后新疆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推动新疆和平解放
在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过程中,张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德怀曾说,新疆的和平解放,有一位功臣不能忘记,就是张治中将军。在周恩来指示下,张治中从北平给时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陶峙岳发电报,劝导他起义,陶峙岳接受劝导,并进行动员起义的准备工作。同时,张治中留在新疆政界的老部下——时任省政府秘书长刘孟纯、新疆外交特派员刘泽荣等,开始在政界开展促进和平解放的运动。在张治中的鼓励下,陶峙岳领衔,会同各师长、旅长联名发出起义通电,宣布和广州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归向人民民主阵营。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及其所属单位,在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秘书长刘孟纯、委员屈武等人的带领下也通电全国,表示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新疆省宣告和平解放。
力主祖国实现统一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张治中做了大量工作,撰写了《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告逃在台湾的人们》等文告,呼唤在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以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国领土的完整为重,不要再与美帝勾结,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人物思想
军事思想
张治中为应对敌重兵器优势与可能的侧翼包围,要求部队设防时做到:纵深配备兵力,置重兵于后方,以减轻损害而策应便利。而纵深防御,重兵在后,使其有很强的机动性,可以哪弱补哪,应付裕如。在敌强我弱,敌人已决定发动侵略的情况下,己方应乘敌人尚未做好充分攻击准备的情况下,给敌人以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使敌猝不及防以取得优势。
张治中认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持久抗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节节抵御的消耗战;二是全民抗战。节节抵御的消耗战是就指抗战的方式而言,通过每个空间的阵地坚守,消耗敌人,拖延战争时间,“以空间换时间”以拖待变。全民抗战是就抗战的主体而言,不仅有政府、军队的抗战,而且有民众的抗战,是两者的结合。不应过度重视军队力量,而忽视民众力量,军队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人民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实现持久战的方法是全民抗战;作战形式以节节抵御的阵地战为主,辅之以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的游击战。
一、保养高昂士气的方法。首先是保障薪恤。经济是基础,物质利益的保障是军队稳定的前提。其次是注重精神教育。人的驱动力不仅有物质利益,还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虽是基础,但精神追求具有一定的对物质利益的超越性。三是加强战斗训练。能力影响自信,自信影响士气。加强战斗训练,方能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才可能保持高昂的士气。最后是官兵一致,以身作则。官兵一致,能融洽官兵关系,增强士兵对将领的向心力。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易于使士兵心顺、心服。这对士气非常重要。
二、人事制度建设的思想。完善人事任命制度。国民党军队人事任命常为少数高级将领所操纵,结成派系,形成利益集团,各派系各有其主,各有其利益。张治中反对听任将领操纵人事,主张中央统一掌管人事之权衡,健全人事任命制度。高级将领交流制度,主张军师长任职两年以上者,实施“人事异动”。“人事异动”思想旨在振作军队,打破派系,增加统帅权威,提高官兵的国家军队意识。这种高级军官交流制度不失为打破派系,削平山头的好办法。
张治中军事思想产生于中日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时期。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张治中不仅亲赴疆场荷戈奋战,而且于运筹帷幄之中对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严密的理性思考。张治中军事思想的基础源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提出的纵深防御和先发制人的战术思想,动员民众进行全民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和加强军队精神教育以激励士气提高战斗力的军队建设思想,使张治中军事思想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争取抗战胜利有积极意义。特别是注重动员民众,认识到有形的军队和无形的人民力量的结合,就会聚合成全民抗战的巨大力量,是张治中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重视民众,承认人民力量的伟大,,也是张治中最终能走到人民阵营的思想基础之一。
国防建设思想
张治中认为,无论军队教育,国民军事教育,均应确立教育上的命令系统,严密组织,详立计划,切实训练。加强国防建设,必须整顿全国军事教育,而军事教育机关之统一,则为其第一要务。
张治中认为空军的加人使打仗和国防更加困难复杂,战争和国防的性质也进人一个新阶段。张治中推测,未来战争的演变,将视空军的强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近代空军做了战争的主力,而防空也成为国防中最重大的问题。加强空军建设具体方式为:一,加强空军的组织和训练;二,实施陆空协同演习的教育;三,灌输国民空军常识的教育;四,加强防空部队的组织和训练;五,实施积极的和消极的防空演习教育;六,灌输国民防空常识的教育。除以上六个方面,张治中还大力提倡发展滑翔运动作为空军建设的辅助方式。
对于普及国防教育于全体国民,张治中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普及国防思想于全民众;第二,提高全民众之国防道德;第三,养成全体民众之国防体育;第四,增进全体民众之国防技能。
张治中认为,高度的国防不只在军港、要塞、高空,同时也在工厂、农场、运动场以及寂静无声的科学实验室。国防建设不仅需要“铁”和“血”,还需要有“脑”和“力”,即国防科学运动。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国防科学运动:第一是提高一般科学的研究来增强国防力;第二是注重有关国防的专门科学,以完成高度的国防。
政治理念
张治中的政治理念包括由上而下领导的、自基层而上逐层推进的民主政治理念;法治和民主一表一里、法律和道德互为补充的依法治国理念;地区之间、阶级之间平衡发展的平衡发展理念;科教兴国和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政治骨干的知识兴国理念;三民主义前提下的和平主义理念和国家统一理念。这些理念融合成张治中在民主、法治、平衡发展和知识兴国的基础上构建和平统一的中国,和平统一的世界的政治理想。
民主化是张治中政治思想的主要倾向之一。在治湘期间,其推动建立各种横向组织,以期推动民众的自治和通过这些组织传达民意来发展民主性。对于实现民主的方式,张治中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来实现。对于实现民主的程序,张治中推行的政策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基层做起。
张治中高度重视法治,必须树立法治威权。在治理湖南期间制定了“统一役政、抽签定人”兵役制度等。在治理新疆期间,颁布了具有省宪性质的《新疆省政府纲领》及《选举法》。以上体现了张治中高度重视法治,企图建立法治社会。张治中对法治的作用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他认为法治能够保障民主自由,认识到法治和民主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贯彻法治的要求。首先是慎重立法;其次是严格守法;再者要科学执法。
张治中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认识到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并设法动手解决,在他治湘、治新时期均有体现。平衡发展可分为地区平衡发展和阶级平衡发展。一,地区平衡发展(含城乡平衡发展)。张治中认识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湘西、湘南远远落后于湖南其他地区,乡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新疆的发展落后内地。之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首先,财政支出向落后地区倾斜,以扶助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方法是分区设学,均衡分布。二,阶级平衡发展。张治中对阶级剥削严重、贫富过于悬殊的现实痛心疾首,称之为“人祸重于天灾”。张治中对阶级发展不平衡问题给出方法,大体沿袭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土地问题,“二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对资本问题,“节制资本”“采取社会政策”“促进劳资协调,改善劳动条件,并保护童工、女工。采取必要措施,使失业问题得到适当解决。”
张治中推重的知识是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新知。一,科技兴国。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用科技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二,在行政上重用现代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脊梁,重用知识分子来推动政治的现代化;三,高度重视教育。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承负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分子培养重任的教育。
张治中一向珍视和平、追求和平,力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新疆问题、国共问题。在国际关系上,张治中也是主张和平的。其所追求的和平,可分为三类:政党间的和平、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和平。张治中的和平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张治中的和平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的和平,是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基础上构建的和平。
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主义应有之意。国共和谈、新疆和谈、主政新疆、对台工作,张治中为维护国家统一是鞠躬尽瘁的。张治中所追求的统一和他所追求的和平一样是有其原则的,即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基础上的统一,也就决定张治中所主张实行统一的方式是和平统一。针对实现和平统一,张治中提出以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设立特别行政区。张治中提出了在新疆设立特别行政区,来满足新疆人民的自治要求,同时又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种方法是外交手段。第三种方法是国共合作。张治中主张通过“和共”即国共合作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具体地说就是终止两党的敌对状态,通过扩大民主来实现两党合作,从而实现国家统一。
教育思想
张治中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师资要求。提出用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崇高的荣誉来吸引一流的人才成为教师的思想。用高薪厚誉吸引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成为师资,用一流的师资队伍支撑起一流的教育,用一流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用一流的国民来构建起繁荣富强的国家,构成了张治中的教育救国观。其中,用高薪厚誉吸引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成为教师是教育救国的基石。
张治中主张教育发展的地区平衡和性别平衡,提出义务教育的思想,主张建立包括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为对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已蕴含着包含义务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在内的全民教育的思想,即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应接受教育。
张治中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协调发展;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健全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从而培养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才。
张治中推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中民族文字和国文并用,使用民族文字施教,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体现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尊重,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固有文化;并用国文,利于少数民族青少年进一步深造。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张治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国文和民族文字并用的双语教学思想,被新中国在制定民族政策时所吸收,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治中提倡异地教育,主张把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本省接受教育和到内地接受教育相结合,以利用内地教育的优势来弥补边疆省份教育的不足和通过异地教育来促进民族间的沟通;把国内教育和留学教育相配合,立足国内教育,同时发展留学教育,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知识,促进本国发展。即继承了留学教育思想——国际异地教育思想,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内异地教育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异地教育的思想。
边政思想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巩固国家统一,是张治中解决新疆问题的先决条件和坚守的原则。强调“祖国观念”,要求干部在行动上、思想上、言论上绝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统一和法令的尊严。任何民族的干部,要时刻以身作则地遵守这个最高的信条,才能维持新疆的团结统一,完成全国的团结统一。
张治中筹谋新疆问题得出重要结论:新疆问题是民族问题。要解决新疆问题,就要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给他们以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首先是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张治中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缓和民族矛盾、融洽民族关系的准则。他的治疆民族策略,缓和了新疆的民族矛盾,融洽了民族关系,巩固了民族团结。
张治中思考解决新疆问题又一结论是:新疆问题是一个外交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考虑到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新疆与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张治中认为,中国应该保持中苏友好关系,对苏关系的友好,才有助于新疆问题的解决,乃至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张治中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新疆问题就要建设新疆。必须加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提高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优待政策。积极开展经济建设,主持制定新疆建设计划,包括农林水利、畜牧、工矿业、交通、医药卫生等几个方面。另开展文化教育建设。
张治中提倡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提倡民族困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在一个国家的框架内讨论民族问题;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些思想与举措,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在其的努力下,一个完整的、没有民族战争的新疆融入到了新中国的大家庭中,这是张治中对国家、对民族最重要的贡献。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获奖记录
社会实践
社会任职
参政议政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张治中应邀参加,并提出自己的意见;8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由毛泽东主持的讨论国旗座谈会,并就国旗图案发表见解。1954年9月,参加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并提出书面建议,主张常务委员每年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另参加讨论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宪法草案,提出建议。
视察督学
1955年,张治中到安徽,顺道返乡视察黄麓师范。1964年,再次到访黄麓师范,巡视校园每个角落,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宿舍、厨房、饭堂……新的建筑、新的设备、新的教师、众多的学生,一切标志着黄麓师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壮大。
公益捐赠
1962年,张治中汇赠人民币3000元,资助黄麓师范购买文体器材。1963年,在北京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纪念黄麓师范创建30周年。1964年5月,寄赠图书四箱,同时赠附属小学儿童读物两包及若干体育活动器材。
人物轶事
操办喜宴
1924年,张治中开始与周恩来接触,他在黄埔军校任教育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两人相处坦率真诚,感情、私交日深。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在黄埔军校结婚时,由于经济拮据和事务繁忙,周恩来决定从简办婚事,只给张治中讲了一下。张治中认为不妥,说结婚乃人生大事,也不能太简单。张治中通知军校几位知己,自己出钱操办了两桌酒席。张治中平时很少喝酒,而在这次周恩来的新婚喜宴上,几位知已除尽情地开怀畅饮外,还把周恩来给灌了个大醉,只好让警卫把周恩来给抬了回去,一直到第二天才醒过来。
力推军职
淞沪抗战,张治中以第五军军长参加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后张治中到南京“交令”,何应钦告诉他,军校教育长之职已内定为朱绍良,要他继续任第五军军长。当时第五军是国民党主力部队,在淞沪抗战中又重创日寇,享誉全国,军长之职,令人瞩目。张治中对何应钦说:军长给朱逸民(朱绍良)或其他人均可以,他愿意当教育长。国民党军界称赞张治中不愧为模范军人。而张治中却有自己的做法,就是想躲避参加反共的战争。如继续带兵,一定要参加反共战争,那是张治中绝对不愿意的。
三到延安
1945年国共谈判,张治中到延安接毛泽东赴重庆。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他腾出自家宅邸,让毛泽东等人居住,并派人严加保护。谈判结束后,又亲自护送毛泽东回到延安。1946年,国共军队整编期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大员,第三次到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交涉谈判事宜,受到热情接待,被称为“三到延安”的朋友。
为国定名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张治中应邀参加。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时,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经众人反复讨论,接受了张治中的意见,我们的国家因此被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讨论国旗
1949年8月,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征集自全国的两千多幅图案中筛选出三幅,由毛泽东与各界人士最后选定。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试探着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张治中直言相谏:“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在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的座谈会上,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坚持用五星红旗那一幅。毛主席和国旗审阅小组都同意这一说法,随后一致同意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解放新疆
1949年9月8日,毛主席约见张治中,解放军已经决定由兰州和青海分两路向新疆进军,希望张治中去电给新疆军政负责人,要他们起义,还从新疆了解到情况,只要张治中去电,他们一定会照办;9月10日,张治中致电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省主席包尔汉。第二天又就起义具体问题单独致电陶峙岳;9月25日陶峙岳通电起义,26日包尔汉也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直谏主席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泽东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泽东讲话,但毛主席仍不愿讲话。张治中直接去找毛泽东:“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交谈后,毛泽东还是没同意讲话。但在开幕式上,毛泽东却讲话了。会间休息时,毛泽东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提出建议
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年都要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泽东看到后,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已成为一项传统的制度。另在参加讨论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他表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
争议事件
张治中后人张一纯因房产继承权问题将其两个儿子告上了法院。2012年11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审理此案。案件起因是,2001年张一纯取得了北京市西便门附近的一套房屋的产权。产权登记在张一纯名下,该房一直由次子张小惠和长子张皓霆的儿子张州伯共同居住。2007年老伴去世后,张一纯多次与两个儿子协商该房产分割事宜,都遭到拒绝。张一纯把两个儿子告上法院,请求法院将该房产判归他所有,由其支付给被告相应的折价款。被告张皓霆称,弟弟张小惠没有稳定工作,只有这一处住所,又做了脑开颅手术。为了方便照顾弟弟,该房屋应由其儿子和弟弟居住。不同意对该处房产进行变卖分割。双方有没有其他住房是诉争房产能否折价分割的关键。上次庭审中,原被告双方都指责对方有房。法院到房管部门调查后,发现了原被告双方有过涉及房屋交易的线索,本次开庭中,法官向双方核实,以便进一步查证。在分割补偿的问题上,原告方表示如果房子判给张一纯,可以按判决的比例折价给被告补偿。而被告张皓霆和张小惠则表示没有能力给钱。本案当庭没有进行宣判。
人物评价
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 评)
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习仲勋 评)
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文白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将世世代代为中国人民所纪念。(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 评)
张治中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政府网 评)
张治中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环球网 评)
张治中为人正派、襟怀坦荡,是中国近代杰出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安徽省原副省长蒋作君 评)
张治中先生始终坚持正直的爱国主义立场,他对促进国共合作、为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张伯军 评)
张治中是民革中央的卓越领导人,是我们敬仰的“和平将军”,长期主张国共合作,始终坚持爱国立场,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好事,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好同志。文白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为此进行不懈努力,通过在台湾和海外广泛的社会关系,积极开展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孜孜以求,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徽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 评)
后世纪念
人物遗物
纪念展馆
张治中将军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瞳村,包括张治中故居、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张治中故居始建于1927年,三进四厢,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平方米,内展有将军生前使用的实物10余件。1989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建于2013年,位于故居南侧,建筑面积297平方米,内展有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图片资料200余幅。张治中将军纪念馆(张治中故居)已被批准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统一战线第二批教育基地、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合肥市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重庆张治中将军旧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街道三圣宫村,旧居总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占地面积5333.36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此设立乡间办事处,张治中曾寓居于此,并在此办公。2003年,旧居被沙坪坝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竖立雕像
1990年10月28日,张治中塑像揭幕仪式在黄麓师范举行,塑像高5米,底座镌刻有张治中简历,邓颖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等赠送花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洪学智为张治中塑像揭幕。
2013年10月27日上午,张治中先生铜像落成典礼在张治中故里——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洪家疃村黄麓园举行,值此张治中先生诞辰113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特地为其竖立2.2米高青铜像以作纪念。
影视原型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投拍的8集电视剧《张治中》于2005年7月12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张治中》截取了张治中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塑造了张治中生动的艺术形象。该剧由黄亚洲编剧,沈好放执导,王伯昭、刘劲等主演。
基金命名
“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于2012年11月在合肥成立,基金会所有资金为张治中亲属及好友捐赠,其主旨为赞助文化、教育相关的公益事业;关爱特定弱势群体;推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支持张治中有关的故居、公园、影视作品等;推动张治中家乡黄麓镇的美好乡村建设。
事迹研展
2020年6月至8月,张治中将军诞辰130周年临时展览活动在张治中故居举办,此次展览选取自1945年至1946年间张治中将军“三上延安,推进国共和谈”和赴新疆处理“伊宁暴动”两个历史事件,共展出40余张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
诞辰纪念
2021年10月27日,张治中诞辰130周年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包括张治中女儿张素久在内的多名张氏后人及亲属、黄麓师范学校毕业生等人员共聚一堂,缅怀张治中将军。
2024年10月27日,民革合肥市祖统专委会携手民革安徽省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民革安徽省商业贸易支部、民革巢湖市基层委员会、中华两岸交流协会安徽联络处,共同开展“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诞辰134周年纪念活动。活动伊始,人们走进黄麓园祭拜张治中,在其雕像前敬献花篮,并肃立默哀。之后,人们走进张治中故居纪念馆进行参观,了解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
影视形象
人物图书
主题文章
参考资料
张治中.中国政府网.
张治中.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11:5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