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龙舞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特色传统舞蹈形式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南门高跷龙舞即是高跷舞龙,将高跷、舞龙两者合而为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仅存于雷州市雷城南门。
特色
高跷龙舞的道具制作也颇为讲究,选用生长2年的甲竹削成竹篾片,编织成长50厘米、直径30厘米的镂空竹笼,中间套长约138厘米的木棒为龙节,再配合竹篾片扎织成大嘴、大鼻、眼睛、长角的龙头。龙头用纸糊好定型,画上龙头图纹;用黄色绸布、镭射金光纸裁制出龙身麟纹、脊鳍与龙尾鳍纹套在龙节上,制成长布金龙。高跷龙舞分十一节,长18米,每节设把柄以便舞动,表演时,一般需演员12-15名。舞者脚踩高跷板,头扎面巾,着开肚衫、统裤古装。龙首以高壮者持之,舞龙身之人多参差不齐,龙尾为矮小少儿。一人前行持龙珠,谓之诱龙。另有一鼓、一钹、三锣鼓击伴奏,渲染气氛。
高跷龙舞有完整规范的动作套式龙唤醒、龙跃起、龙腾飞、龙恭禧、龙出巡、龙穿云、龙卷浪、龙双舞、龙戏珠、龙高盘等程式,将龙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舞龙者随着激越的锣鼓声点,飞舞翻腾,以原地螺旋跳步翻动,进而左右快腾,形成大圆场腾舞,再转为大立圆,称“企龙”,此时龙昂首耸立,态势雄威,龙身盘桓,蕴含团结和谐、吉祥如意。高跷龙舞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威武雄壮。队员踩高跷,如履平地,将龙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其套路技术难度高,惊险精彩,特色鲜明。
雷州南门高跷龙舞历史渊源深远,具有中原“龙”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组合,蕴含着厚重的“畏龙、敬龙、祈龙、酬龙”等朴素的禳灾祈福的民俗理念,对研究古代雷州人生活生产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高跷龙舞面临着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
现状
现每年元宵、中秋节,在广东湛江市雷州市的城乡都有舞高跷龙活动。
获奖记录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纪念粤军司令黄强雷州剿匪大捷,雷城举行万人空巷的提灯大会,高跷龙舞首当其冲。
2005年,高跷龙舞参加了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获金奖;
2007年,参加“雷祖文化节”获金奖;
2008年参加“雷州民俗大巡游”获优秀表演奖;
2013年荣获广东省首届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比赛表演金奖、传承奖。
参考资料
高跷龙舞.雷州市文化馆.2017-02-2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8 15:36
目录
概述
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