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三(1914年7月24日—2002年6月13日),出生于
上海市,半导体与光电子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创建者。
人物生平
1914年7月24日,高鼎三出生于
上海市的一个贫寒家庭,幼时曾用名高鼎珊。
1933年,从没学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高鼎三在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姨母的鼓励与资助下,在家自学半年后考入
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今
上海市大同中学)。
1934年2月,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读书,以半工半读形式读至毕业。
1937年7月,考入交通大学,并得到了上海爱国化学家
吴蕴初出资设立的清寒教育基金资助。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后,高鼎三到
武汉大学借读。
1938年9月,转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
1941年7月,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到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担任《科学记录》助理编辑,在主任编辑
吴有训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
1947年11月,被录取为留美实习生,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物理。
1948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录取为助教(兼职)资格,免交学费,因中国国内经费断绝,他就改走勤工俭学之路。
1951年,取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因情况变化,中断了学业,改去洛杉矶一家国际整流器公司任研究员。
1953年,取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5月,乘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中国;9月,被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工作,担任副教授、系副主任兼半导体研究室主任。
1959年,主持建立了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并任系主任一直到1984年。
1978年,被评为教授。
1984年,担任由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扩建成的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名誉系主任。
1990年—1993年,担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6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高鼎三在中国国内首先研制成大功率整流器、点接触二极管、三极管、光电二极管,较早研制成功GaAs激光器,500A、2500V大功率晶闸管。在1986年国务院召开的“863”计划专家座谈会上,建议把光电子技术列为高技术的独立项目。并承担了“863”计划中“可见光激光器”的结构设计及工艺研究和“半导体激光器热传输特性”等研究项目。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鼎三先后出版专译著2部,发表独立或合作论文100余篇。
1956年2月,高鼎三去北京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的关于半导体研究的会议。
1986年5月4日,高鼎三应邀参加国务院主持召开的高技术专家座谈会,在参加信息专家组的讨论中,他系统地阐述了美国、日本、西欧等国的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战略,继而提出了中国应将
光电子技术列为相对独立的高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建议。
1987年12月,在召开的长春市九届人大会议上,高鼎三向市委书记、市长建议成立长春市高技术工业园区,并撰写了“吉林省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前景”论文。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鼎三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两项、四等奖1项,电子工业部科技奖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高鼎三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生、博士后50余名。
1961年,高鼎三主持编写《晶体管原理讲义》。
高鼎三为本科生讲授《晶体管原理》《半导体物理》等专业课程和为研究生开设《光电子学》《半导体激光器》等学位课。
2002年的5月31日,应吉林大学团委之请,高鼎三为学子写下这样一段话:“国富民强根本在于科技进步,科技兴国根本在于首创性,创新,并且善于把科技成果迅速变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则有待青年一代人的努力。”
荣誉表彰
1995年,高鼎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高鼎三的祖父高懋升是宜兴丁山丁南村人,早年在上海开设福康缸盆店谋生,其父亲高德荣出生于上海,母亲曹毓英,祖籍也是宜兴。
人物评价
高鼎三是中国半导体事业开拓者之一,为中国光电器件和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中国工程院评)
高鼎三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科教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想到的仍是国富民强,科技进步。爱国,是他一生的精神信念,他的身上始终闪耀着,如此纯粹的精神之光。(《宜兴日报》评)
后世纪念
高鼎三奖学金是由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友在建院六十周年之际捐资设立,旨在奖励在学业、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