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髯,汉语二级字,读作髯(rán),形声。从髟,冉声。髟(biāo),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或下垂的头发,是胡须、头发的统称。语出《说文》“髯,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髯”。
释义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美~。虬~。白发苍~。~口(演戏用的假胡子。“口”读轻声)。
髯,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说文
奋髯抵几。——《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清·魏学洢核舟记
长须的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美须髯,故亮(诸葛亮)谓之髯。”
鼎湖髯飞,征书羽下,乃起先生(袁可立)田间。——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又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
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
髯奴(指多须的奴仆);
髯佛(称仁慈多须的人);
髯胡(须髯和颌下的垂肉);
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
髯须(指胡子);
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
典故
白发苍髯
须多或须长的人 [a person with bushy whiskers]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三国志
动物的须 [beard hair]
[上申之山]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郭璞注:“髯,咽下须也。”
通“蚺”。蟒蛇 [boa;python]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组词
rán kǒu
[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国传统戏剧时演员口上所挂的假髯。也叫“口面”。传统戏曲演员扮演角色时所戴的假须,用牦牛毛或头发、马尾等制成。根据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黑)、白三色,个别性格或容颜怪异的人物则戴红髯或紫髯。根据不同身份、性格,又分满髯、五绺、三绺等类别。净角所戴口部露空的髯叫“扎”,络腮短髯叫颏下涛或二涛。丑角所戴髯口种类繁多,常用的垂挂式的髯口叫吊搭。髯口除作为年龄身份的标志外,还具有帮助演员表演的作用。
古籍解释
【亥集上】【髟字部】髯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5
正字通》俗髥字。
造句示例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参考资料
.汉典.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9 14:28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