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口
戏曲胡须的象征物
戏曲舞台上,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
基本介绍
简介
戏曲舞台上,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又称“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髯口是用犀牛尾、马尾、细尼龙丝或假发制成的。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别、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妆装饰。髯口的种类很多,有满髯:三髯、扎髯、二涛髯、丑三髯、八字髯、一字髯、吊搭髯、四喜髯、五嘴髯、虬髯、一戳髯、王八髯等等。这些种类繁多的髯口,各行角色在佩戴时是有所区别的。
戏曲舞台上,生、净、末、丑各行角色所戴假胡须的统称,又称“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装装饰。
髯口的种类很多,按剧中人的年龄、身份、面貌和性格的不同而定。仅根据颜色、式样的不同,会意而命名。
髯口种类
戏曲舞台上常用的髯口式样,主要有以下十多种:
三髯:简称“三”。长髯分三绺,适于表现文雅、清俊的人物,多用于生角扮演的各种文武角色。
满髯:简称“满”。是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主要用于体格壮实的上层人物。生、净角色所扮演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均有戴满髯的,但净角用的满髯又比生角所用长些,最长的人发黑满有70多厘米。
扎髯:简称“扎”。是露口的满髯,即将满髯中间一片剪与嘴齐,下边另有一片吊在颏下,适于表现性格粗豪、好勇狠斗的人物,为净角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要在鬓边插“耳毛子”。
黑三
豫剧铡太师》的刘墉、豫剧《狻猊宝鉴》的乾隆、京剧《游龙戏凤》的正德皇帝等。
黪三
如京剧《盗宗卷》的张苍等。
白三
如豫剧《双开铡》的许建功、京剧《赵氏孤儿》的程婴等。
黑二涛
如京剧《讨荆州》的鲁肃、豫剧《观堤》的刘墉等。
黪二涛
京剧失印救火》的白怀、豫剧《铡西宫》的孙家淦、京剧《打渔杀家》的萧恩、豫剧《刘公案·领教》的施世纶等。
白二涛
如豫剧《铡太师》的刘统勋、京剧《四进士》的宋士杰等。
黑满
如豫剧《会总督》的高俊成、京剧《铡美案》的包拯等。
黪满
如京剧《宇宙锋》的赵高等。
紫满
如京剧《甘露寺》的孙权、豫剧《黄鹤楼》的孙权等。
白满
如豫剧《归貅塔》的刘墉、京剧《大保国》的徐延昭、京剧《甘露寺》的乔玄、豫剧《双开铡》的徐建功等。
黑扎
如京剧《李逵探母》的李逵等。
黪扎
如京剧《造白袍》的张飞等。
白扎
如京剧《界牌关》的王本超等。
红扎
如京剧《降龙木》的孟良、京剧《锁五龙》的单雄信等。
夹嘴髯
即较短的扎髯。昆曲中的二面用得较多,一般不插“耳毛子”,表现人物的范围要比扎髯宽泛。一字髯:是人物的两鬓、两腮与上唇部位,生长着一排相连的整齐的极短的满髯,形如一字。故名。分黑、红、白三种颜色。
黑一字
如京剧《穆柯寨·烧山》一场的焦赞、京剧《渭南之战》的曹操等。
红一字
如京剧《穆柯寨·烧山》一场的孟良。
白一字
如京剧《法门寺》的老和尚。
黑二字
是极短的扎髯。“一字”与“二字”大都表现不事修饰的粗鲁人物,以及不蓄须的僧人。如昆曲《千忠戮·惨睹》的朱允炆。
黑吊搭
如京剧《群英会》的蒋干等。
黪吊搭
如京剧《金玉奴》的金松等。
白吊搭
如京剧《法门寺》的刘公道等。
四喜髯
是形容人物两鬓和唇部,长着四撮不整齐的胡须。颜色 是白的。一般表现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的化装装饰。如京剧《空城计》的老军、京剧《碧玉簪》的艄翁等。
五撮髯
又称“四喜吊搭”,即在四喜髯的基础上,又加下颏的一绺胡须。“四喜”与“五撮”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如樵夫、船公、禁卒、老军等。个别丑扮的将领,为表现其性格幽默和不事修饰,也用这类髯口,如程咬金。一戳髯:是人物在上唇正中部位,生长着一撮尖翘髭着的胡子。如京剧《九龙杯》的王伯彦等。
虬髯
即二字髯而浓密蜷曲者。昆曲叫“卷络二字”。旧时京剧《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戴黑一字,后改戴虬髯,更有利于表现人物豪放不羁的性格特色。如京剧《野猪林》的鲁智深、豫剧《昊天塔》的杨延德等。
上髭八字
如京剧《九龙杯》的杨香武、京剧《白水滩》的抓地虎等。
下髭八字
如京剧《拿高登》的贾斯文等,或某些剧中的店家、禁卒所用。
八字髯
两撇短须,形如八字,故名。多用于丑扮的师爷、江湖术士一流人物。
王八髯
是形容人物两鬓、两腮与上唇部位,生长着一排相连的胡子。它中间的须梢较长,两边的须梢较短,而且不甚整齐。如京剧《十字坡》的大解差、京剧《四进士》的姚庭椿等。
丑三髯
是三髯的缩短变细,人物两腮及唇部,各长一绺比较稀薄的短细黑色的胡须。适于表现寒酸或猥琐的文人、小官吏。为丑角专用,如京剧《打渔杀家》的葛先生等。
二挑髯
两撇短须向上挑起,形如倒八字。多用于武丑扮演的武艺高强而又幽默、机敏的人物。如京剧《连环套》的朱光祖等。
制作材料
髯口是用犀牛尾、马尾、牦牛毛或人发制成的,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尼龙作为原料。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清末以来,又有各种改良髯口,其挂钩较细,紧贴腮边,全都露口,尺寸也较短。这在某些剧种如越剧及某些新编历史戏中用得较多。
色彩
髯口的色彩主要包括黑、黪、白三种。各式髯口的色彩,以区别角色的年龄。一些行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二色、红白二色髯的。个别剧种还有戴红黄蓝白黑五色髯(如粤剧扮金兀术、方腊东海龙王用的“扎髯”),这种过于怪异的髯口未能流行。
式样
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的境遇。髯口的式样很多,其中短髯的式样又比长髯丰富。髯口的常用式样,加上色彩的不同和尺寸上的若干区别,就有了许多变化,故戏曲剧团常备髯口有数十种之多。髯口中还有一些是专人专用的,如关羽,原戴三髯,后为突出表现他的美髯,创制出五绺髯,用人发制成,为关羽专用,故又称“关公髯”。三国戏中的另一个人物──司马师,戴的黑满髯上要另加一缕红髯,以表现他患眼瘤,长须为流血所污。水浒戏中的刘唐,在所戴黑扎或黑二涛髯中夹几绺红髯,称为“刘唐髯”。
作用
髯口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可以以优美的身段造型,来刻画人物。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的境遇。
参考资料
髯口.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8 09:1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