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鬼打墙”,就是在夜晚或郊外行走时,分不清方向,自我感知模糊,不知道要往何处走,所以老在原地转圈。把这样的经历告诉别人时,别人又难以明白,所以被称作“鬼打墙”,其实这是人的一种
意识朦胧状态。
环境条件
所谓鬼打墙,是在夜晚或郊外,会在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这种现象首先是真实存在的,有很多人经历过。
闭眼或在夜晚或郊外时,两脚迈出的长度不知不觉中就会有微小的差异,之后,人们就会陷入一个半径大约5km的圈中。
试验探究
那么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生物学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首先做一个实验。把一只
野鸭的
眼睛蒙上,再把它扔向天空,它就开始飞,但如果是开阔的天空,你会发现,它肯定飞出的是一个圆圈。
你不信,可以自己再试一下,把自己的眼睛蒙住,在学校的操场上,凭自己的感觉走直线,最后你发现你走的也是一个大大的圆圈。
原理原因
一言概括,
生物运动的本质是
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目标,任何生物的本能运动都是圆周。
为什么呢?因为生物的身体结构有细微的差别,比如鸟的翅膀,两个翅膀的力量和肌肉发达程度有细微的差别。人的两条腿的长短和力量也有差别,这样迈出的步的距离会有差别,比如左腿迈的步子距离长,右腿迈的距离短,积累走下来,肯定是一个大大的圆圈,其他生物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为什么
生物能保持
直线运动呢?比如人为什么走出的是直线呢?因为我们用眼睛在不断地修正方向,也就是我们大脑在做定位和修正。不断地修正我们的差距,所以就走成了直线。
说到鬼打墙了,这个时候肯定是你失去了
方向感,也就是说,你迷路了。你的眼睛和大脑的修正功能不存在了,或者给你的修正信号是假的、混乱的,你感觉你在按照直线走,其实是在按照本能走,走出的必然是圆圈。
也有人在固定的地带,比如坟场,会遇到鬼打墙,这好像更神秘。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
标志物,容易让你混淆。因为人认清方向主要靠地面的标志物,但这些标志物有时候会造成假象,也就是给你错误的信息,这样,你觉得自己仍有方向感,其实也已经迷路了。当人迷路的时候,如果不停下来继续走,那么一定是本能运动,走出来是一个圆圈。
所以,万事其实都是有其内在道理的。据说,我们古代的风水术士,其实早就掌握了这个简单的科学秘密,他们在建造帝王的陵墓的时候,会运用这个规律,人为地布置一些地面标志物,让人很容易在此迷路,感觉遇到了鬼打墙。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有个行家更熟悉,也精于此道,那就是桃花岛主
黄药师,他能用些树枝和石头,摆一个阵,人一走进去,就转不出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有时候,科学和灵异一样有趣。
数学模型
用一个二维
随机游走的模型,可以模拟出“鬼打墙”的现象。设一个人从平面上的坐标原点O出发,第n步的位移用向量xn表示。于是N步以后的
总位移为
设每一步的
步长|xn|=1固定,
方向角为θn。规定θn=0表示xn沿着x轴
正方向,θn=90°表示xn沿着y轴正方向。方向角以
逆时针旋转为正,
顺时针旋转为负。设每走完一步xn,下一步xn+1的方向角θn+1满足
这里N(μ,σ2)表示以μ为均值,σ为
标准差的
正态分布。设每一步的方向角误差是
独立同分布的。出现“鬼打墙”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非零的均值μ。当μ>0时,这个人每走一步都有
逆时针的方向偏差(左转弯);当μ<0时,这个人每走一步都有
顺时针的方向偏差(右转弯)。这是一个方向角有系统性偏差的无规律行走。
运用复数的方法,可以推导出上述的二维
随机游走模型的
扩散系数满足
当σ→0时,D→0。此时这个人会不断地画圆圈回到起点,即发生所谓的“鬼打墙”。当σ→∞时,D→1/4。此时这个人成为“醉鬼”,每走一步的方向完全随机,故满足|XN|~√N。在某个
中间值σ≈√(2μ)处,扩散系数D取
极大值1/|4 sin μ|。此时行走距离|XN|~√(4DN)能比“鬼打墙”和“醉鬼”更远。但由于方向角系统性偏差μ的存在,扩散系数D有上界。根据二维
随机游走的常返性,以上三种情况都会不断地回到起点。
一般来说,|μ|是很小的。设迈左右两脚各一次为一步,步长约1.5米,蒙上眼睛以后走出的圈的半径约5km。于是需要两万多步才能
累积误差360°,每步的方向误差|μ|≈0.02°。所以理论上N≥104步能走出的平均最远距离约为80√N 米。
解决方法
1.如遇到鬼打墙的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大眼睛。
2.夜间行路带把手电筒就行了。
3.迷路了要问人。
6.指南针,手机也有。
7.不要慌,不要迷信,有小店什么的就去吃点东西,和店长聊下,问下路,有公交站就上去转车到你知道的地方。
8.手机就算没信号,也可播放音乐给自己壮胆,心平复才能思考,但别没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