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脸天蛾,是鳞翅目天蛾科面形天蛾属动物。成虫翅展100~125毫米,体黑褐色;胸背有骷髅形斑纹;卵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老熟幼虫体长70~90毫米,蛹体长约56毫米;前翅为褐色,中部有一个小白点,后翅褐色到乳黄色;雌雄同型,雌蛾身体粗壮,翅膀略宽;因其胸部背面有脸形斑纹,眉眼俱在,鼻嘴齐全且面目狰狞,形如骷髅而故名。
翅长50-60毫米。是一种体形较大的蛾类。胸部背面有骷髅形斑纹,
眼斑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环节间有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第5环节后盖满整个背面;
前翅黑色,有微小的白色点及黄褐色
鳞片间杂,内横线及外横线各有数条深浅不同色调的波状纹组成,顶角附近有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有一灰白色小点;
后翅杏黄色,中部、基部及外缘处有较宽的黑色横带三条,后角附近有灰蓝色斑一块。前翅反面粉黄色,各横线烟黑色,内、外侧有白色毛镶衬,翅基部有灰黑色毛丛,中线双行,中间有黄白色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呈长锥形,背兜近三角形,颚形突宽大于高,中间凹陷;抱器长大于宽,尖端变窄,前缘有密集的毛,基部有毛垫;
抱器腹突掌状,端部分为两齿,向上一个较大,向下一个略小而弯曲;阳茎端细长矛形,骨化强。
老熟幼虫体长95-110毫米。头黄绿色,外侧有黑色纵条。身体黄绿色。前胸较小,中、后胸膨大,每节有1-2个横皱纹;皱纹深绿色。腹部第1-7节体侧各有1条自气门线到背部的深绿色斜线,斜线后缘深黄色;各
腹节有较密的绿色皱纹,接近背部有较密的褐色颗粒;尾角黄色,长15毫米,向前上方弯曲,上面布有绿色微刺;气门黑色。
胸足赭黑色,腹足绿色。
鬼脸天蛾和
赭带鬼脸天蛾(学名:Acherontia atropos)相比,骷髅花纹更像,体型更大,整体色彩,稍微偏红。雌雄同型,雌蛾身体粗壮,翅膀略宽。前翅为褐色,中部有一个小白点。后翅褐色到乳黄色。
鬼脸天蛾以
茄科、
豆科、
木犀科、
紫葳科、
唇形科植物为寄主。卵孵化成幼虫后,依靠幼嫩叶子和花果生活成长,老熟幼虫从树上爬下,地下化蛹,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飞翔能力不强,常隐居于寄主叶背。白天停栖与翅色近似的树干上,由于具有趋光性,夜晚会变得异常活跃。当其遇到危险或威胁时,它能将空气从口器中逼出,会在地面飞跳并发出“吱吱”的叫声。
广泛分布于亚洲,包括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中国(湖南、江西、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甘肃、福建、台湾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菲律宾、印尼等地的低中海拔山区。
鬼脸天蛾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6-7月化蛹羽化,8月上旬卵散产于寄主树叶的背面,幼虫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老熟幼虫10月中旬下树钻土越冬,翌年6-7月化蛹,成虫羽化出土后不久即交尾。
鬼脸天蛾成虫以花蜜及蜂蜜等为食,常取食蜂房里的蜂蜜,是中国南方最常见侵袭蜂群鳞翅目天蛾科害虫。鬼脸天蛾有项奇特的本领,它会模仿年轻蜂王的“嗓音”,发出一种特别急促的声音,不费吹灰之力,便潜入了蜂房,尽情地享受甜美的蜂蜜。鬼脸天蛾不仅伪装窃蜜,也强行占领蜂巢。当它闻到蜂蜜香味,便从巢门或裂缝中潜入箱内,用翅膀拍打蜜蜂,由于鬼脸天蛾躯体坚硬,蜜蜂难于刺鳌抵抗,造成大量伤亡。
幼虫取食新梢叶片及嫩茎。在中国云南白蜡产区,鬼脸天蛾幼虫对白蜡虫寄主树
女贞危害严重,有时寄主树的叶片被其幼虫食光,因而使寄主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寄主树干枯死亡,使白蜡生产减产或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