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拼音:hú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据已有文献资料,此字始收录于《
说文解字》,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形声字兼会意字,古字形从鬼云声,“云”兼表意。本义是指“灵魂”,“灵魂”在传说或迷信中指附在人体内、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又转指人的精神或情绪,如:惊魂、断魂;“魂”字由上义引申指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如:国魂、忠魂、民族魂。“魂”字也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如:诗魂、花魂、山魂。
文字源流
根据已有文献,甲金文中未见“魂”字。“魂”由“
鬼”和“
云”两部分构成,早期字形并不固定。小篆字形作图1,作左“云”右“鬼”;隶书作图2-5,部分字形作右“云”左“鬼”(图2),但多数与小篆构型相同。魂字习见于战国文献,当时必有魂字,但未见于西周金文和西周文献,其字当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魂”字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字形从鬼,“鬼”在甲骨文中像跪着的鬼之形,以表人离开身体而存在的精神;云声,指示读音,也有表意作用,云像云气兴起,有飘浮游荡之义,表示无影无踪的灵魂就像云一样漂浮不定。魂字的本义,是依附于身体的一种精神或精气,人活则有魂,死则魂升于天,这只是古人的一种观念,不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但这种观念的产生很早。《说文解字》中说“鬼阴气贼害”,也就是说“鬼”是一种带有阴气的祸害,而《说文解字》中说“魂”是“阳气也”。由此可见,“魂”虽与“鬼”有关,但却与“鬼”的性质完全不同,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中国古代先民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意思是,人一生下来首先变成“魄”,阳气附身叫做“魂”,只有作为“阳气”的“魂”附身了,人才能活,而“魂”离身则人亡。由此看来,人活着的前提是“魂”附于身。
由于“魂”与人的肉体是分开来的,是人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因此“魂”可引申表示“精神、神志”之意,如《吕氏春秋·禁塞》“……费神伤魂”,《南齐书·文学传论》“……倾炫心魂”,又如用来形容人萎靡不振、精神恍惚的“失魂落魄”“神魂颠倒”等等。此外,“魂”还专门用来表示某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如红岩魂、中华魂、民族魂、国魂等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九上】【鬼部】户昆切(hún)
阳气也。从鬼云声。
说文解字注
“阳气也”注:阳当作昜。《白虎通》曰:“䰟者,沄也,犹沄沄行不休也。”淮南子曰:“天气为䰟。”《左传》:“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䰟,用物精多,则䰟魄强。
“从鬼,云声”注:各本篆体作魂,今正。李文仲《字鑑》曰:“《说文》本下形上声,今作魂,右形左声。如词、朗、崩、秋、说文本作䛐、朖、𡹔、秌,今从隶变。又召字,形在左,则为叨;含字,声在右,则为吟,字画稍改,则为别字。”按,李氏在元时犹见《说文》旧本,故䛐䰟等字不误,今则大徐本皆作魂,惟小徐本作䰟,《广韵》《集韵》《韵会》亦作䰟。乃乾隆间汪启淑刻小徐书,翦割俗刻《说文》之篆文付梓人,而抄本䰟字不可复见矣,是故刻书不可不愼也。䛐之必司上言下者,意内言外之象也。䰟之必鬼下云上者,阳气沄沄而上之象也。曰云声者,举形声包会意。户昆切,十三部。
广韵
户昆切,平魂匣 ‖ 云声文2部(hún)
䰟,魂魄也。《
白虎通》曰:“魂者,沄也,犹沄沄行不休也;魄者,迫也,犹迫迫然著於人也。”《淮南子》曰:“天气为䰟,地气为魄。”又反魂,树名,在西海中聚窟洲上,花叶香闻数百里,状如枫香,煎其汁可为丸,名曰震灵丸,亦名反生香,又名却死香,死屍在地,闻气乃活。出《十洲记》。户昆切。二十四。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鬼部】 魂;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4
《唐韵》户昆切。《集韵》《韵会》《正韵》胡昆切,并音浑。《说文》:阳气也。《易·系辞》:游魂为变。《礼·檀弓》:魂气则无不之也。《左传·昭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疏:魂魄,神灵之名。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淮南子·说山训》:魄问於魂。注:魄,人阴神。魂,人阳神。《白虎通》:魂,犹伝伝也,行不休於外也,主於情。又:魂者,芸也,情以除秽。
又扬子《太玄经》:魂魂万物。注:魂魂,多貌。
又《韵补》叶胡匀切,音芸。曹大家《东征赋》: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艰,音勤。
又叶胡勬切,音弦。《黄庭经》:赤帝黄老与我魂,三真扶胥共房津。津,音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鬼”的第六笔撇从框内撇出,一笔写成。“云”窄“鬼”宽,顶部“云”低,底部“鬼”低。“云”,第二横起笔于横中线上侧。“鬼”,首笔撇起笔于竖中线右侧;“白”的左竖在竖中线左侧,底部在横中线;长撇撇尖伸向“云”下;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