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时珍(1895~1992),男,名嗣銮,字时珍,清
光绪21年(1895年)出生于今
四川省蓬安县金溪镇魏家坝村,
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
物理学博士,
四川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书香门第出才俊:四川省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
魏家是
蓬安县魏家坝当地书香世家,魏时珍祖父魏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举人,魏父魏锡远是当地商贾,曾任
大竹县(今四川大竹)
教谕、蓬州(今蓬安)玉环书院院长、成都
锦江书院教授;大伯父与二伯父皆是秀才。大约6岁时,魏时珍在祖父魏鼎(晚清举人)的督导下开始读书。清
光绪34年(1908年),刚13岁的魏时珍辞别祖父和双亲,与两位堂兄一道赴
成都求学,考入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
成都石室中学前身)。在这里,他遇到了
王光祈、
李劼人、
郭沫若、
周太玄等志气相投的同学。
1913年魏时珍与
周太玄结伴同行,取道重庆,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了上海,魏时珍考进
德国宝隆医生创办的
德文医学堂(
同济大学前身)德文科,与宗白华、郑寿龄等人同班。魏时珍由于德文成绩优异,1918年德文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工科,主修电机专业,并应聘留校任德语教员。
1918年夏,
李大钊、
王光祈等人酝酿发起组织“
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杂志,提倡以科学、民主救国。
王光祈曾介绍
毛泽东和
赵世炎入会,魏时珍经王光祈介绍最早入会并参加活动,魏时珍又举荐
张闻天、介绍
宗白华等人入会。魏时珍和
宗白华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写人。1919年底,老同学
王光祈又与
陈独秀、
李大钊、蔡元培等在北京、上海组织了“
工读互助团”,魏时珍也欣然入团。
中国留学生
1920年4月,24岁的魏时珍与28岁的好友
王光祈一道,前往
德国求学,入
法兰克福大学学习。1922年,魏时珍报考当时有“数理王国”之誉的
德国哥廷根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并任哥廷根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在
哥廷根大学,魏时珍师从 戴维·希尔伯特、柯朗、波尔恩、列尔松等国际知名的数学、物理、哲学教授。大师的风范与见解令此时的魏时珍大开眼界,他对数学也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在
哥廷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和
王光祈、
宗白华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德文化研究会”,积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1923年初,
朱德与
孙炳文来到
德国,寄居在魏时珍宿舍附近。魏时珍帮助朱德、孙柄文补习德文。不久,孙炳文先行回国,朱德仍坚持学习德语。朱德、魏时珍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数学博士
在
哥廷根大学经过四年的攻读,魏时珍完成了全部应修学科,写出了《在平均负荷下四边固定的矩形平板所呈现的现象》这篇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以数学方法解决了物理弹性力学范围内某些疑难问题,对建筑学的贡献甚大,受到有关权威学者的赞扬,魏时珍因此于1925年被授予数学、
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当时数理学科最高的学位,也是中国人在
哥廷根大学获得的最高荣誉。魏时珍是四川省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比1917年中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
胡明复只晚7年。
相对论
在
德国的魏时珍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兴趣,他攻读的虽是数学博士,却对德国古典哲学、文学等均潜心研讨,且多有心得。他提出,德国批判主义与中国宋儒
程朱理学其实有其相通之处,使得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为之一新。此外,魏时珍还关注着国际最新的
物理学动态,当他听说
德国科学院院士、《
相对论》作者
爱因斯坦正在
柏林大学讲学,便马上给爱因斯坦写信,希望能得到指导,请求他允许其将《相对论》的基础知识介绍到中国。不久,魏时珍就收到爱因斯坦热情洋溢的亲笔复信。在得到爱因斯坦的首肯后,魏时珍遂夜以继日精心研讨,撰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学说的科学论文,连同爱因斯坦的复信寄回祖国发表在1923年的《少年中国》月刊上。文章的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魏时珍成为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
学成归国
1925年,魏时珍回国,被京、沪数理界专家视为后起之秀,名重一时。魏时珍先后在上海
同济大学、
成都大学、
四川大学理学院、川康农工学院、国立成都理学院任教。川康农工学院和国立
成都理学院都由魏时珍亲手创办,并曾任川康农工学院院长、国立成都理学院院长。1949年国立
成都理学院结束,学生合并入
四川大学。1951年8月,在
周恩来及张澜的亲自关心下,魏时珍受聘
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
从
德国归来的魏时珍是最早沟通阿根廷学派与中国数学界联系的学者,他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数学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魏时珍就在国内讲授“偏微分方程”、“变分法”、“相对论”等新兴学科。1935年,
中国数学会成立,魏时珍当选为第一届理事,并担任杂志编委会成员,此时的他,已成为中国数学界的元老。魏时珍研究领域是微偏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研究,对当时的中国数学界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挑战性的学科。而早在留学
德国期间和回国初,他已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数学论文:1925年他在《少年中国》学刊上发表《人类进化面面观》、《科学之宗旨》、《量子论的数学基础》。
主要贡献
大学教材
1927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特聘魏时珍为
成都大学客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为给学生们提供一本规范的数学讲义,特撰写了《偏微分方程》一书。该书于1936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偏微分方程的大学教材,对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互渗透
魏时珍认为文、史、哲应为一体,密不可分,为此,他提出,大学专业设置不宜过细,文科、理科应相互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获得本专业的知识,又可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20世纪世纪30年代,魏时珍把这种教育理念带到
四川大学,在他就任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时,便向学校建议:数学学院应开设文、史课程,文、法学院的学生也应该学习一点自然科学。
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哲学、文学等多学科 魏时珍的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数学本身。1937年,魏时珍在《哲学评论》学刊上发表《康德与马克思对话》;1958年,主编《相对论》;1980年,在
成都撰写《孔子论》一书,论述老子倡导仁政爱民,有教无类,礼乐修身的事业。
1982年,魏时珍在国外的朋友、学生收集他在海外发表的论文,汇总出版了《魏嗣銮先生科哲论文集》。
1984年6月,
德国哥廷根大学向这位60年前获得学校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颁发了《金禧特别纪念证书》,表彰他数十年来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以及为增进中国与德国之间数学交流所作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