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希·魏纳特Erich Weinert(1890~1953) 德国诗人。左翼作家,1943年为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生平
1890年8月4日生于
马格德堡的工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先在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工,出师后入马格德堡艺术学校学习绘画,1913年,魏纳特应征入伍,大战开始后,被派往西线,在战场上目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惨状,开始觉悟,成了坚定的反对军国主义战士。参加了1918年的
德国十一月革命。苏联
十月革命使他欢欣鼓舞,但德国在1918年革命的失败又使他感到压抑。
战后经济萧条时期,他尝到了失业的滋味,靠画广告、干些收低微的杂活维持生活。开端写政治挖苦诗,1921年发布第一批诗歌。曾参与政治挖苦剧团演出,在莱比锡酒吧间剧场“蒸馏瓶”以及在皮斯卡托尔导演地“红色活报剧”中担任角色和诗朗诵。1928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立,魏纳特是发起人之一,同时任左翼文艺刊物《左翼阵线》杂志编辑。撰写了揭露帝国主义在策划新战争的《秘密的行军》,讽刺歌唱和平高调的社会民主党右派听到军号,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反布尔什维克的行列的《老军马》。192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在 2,000多次群众集会上朗诵自己地诗歌,成为群众欢迎地“工人诗人”。1931年魏纳特拜访苏联回国,遭到审讯和迫害,他地朗诵活动一度被禁止。纳粹上台前夕,他就写诗揭露法西斯本质,提醒工农群众不要受欺骗。他提出希特勒是“用自由的蜜糖,涂着穷人的嘴,欺骗作恶”。1933年纳粹执政,他写诗教育被国社党蒙蔽的工人。正因为他的讽刺诗打中了敌人的要害,像红辣椒一样刺得他的食管发痒,双脚暴跳,所以法西斯对他们进行残酷迫害,搜查了他的住宅,抢走了他的手稿,并被剥夺国籍。因他当时在瑞士演出,才免遭毒手。
他出走法国,用诗歌朗诵,呼吁人们起来反对纳粹并吞萨尔区地企图。1935年移居苏联。1937年参与西班牙内战,反佛朗哥,魏纳特在前线创作鼓舞士气的战歌,其中著名的是《国际纵队之歌》、《十一支队之歌》、《向苏维埃联邦致敬》,此外,他写了不少通讯,后收入题为《同志们》文集,是一部关于西班牙战争的珍贵文献。1938年,国际纵队撤离西班牙;作为国际纵队队员的魏纳特,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告别前线》。纵队战士们告别了他们浴血奋战的土地,“向另外一个世界撤退”,但并不是退伍,“而是去做游击队”。表达了战士们要继续奋战的坚强决心。
国际纵队撤往法国南部,被法国政府扣押,获释后回莫斯科参与对德广播工作。
苏德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魏纳特积极投入瓦解德军、教育受蒙蔽士兵的工作,他用诗的形式写了许多短小有力的传单在前线散发。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时,他冒着敌人的炮火,亲自到前线广播喊话。他在题为《给一个德国士兵》、《反对真正的敌人》的传单中号召士兵的赶快觉醒,调转枪口,“冲向柏林,前进!”他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写成的日记《斯大林格勒回忆录》 ,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被译为多种文字。 1943年他被居留苏联地德国逃亡者和战俘推选为“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他于1946年回到苏军占领区,担任国民教育总局副局长,担任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工作。1953年4月20日病逝于柏林。所作诗歌大都收编在《插曲》(1950年出版)、《向黑夜呼唤》等诗集中。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军埃利希魏纳特歌舞团即以其命名。
作品
1933年以前,魏纳特的诗歌简直与魏玛共和国每一宗政治事情都相关系,成为这段历史时期地编年史。他在诗歌中揭露、鞭挞了社会地弊病和反动势力。诗人把魏玛共和国时期看作是处在威廉帝国和
纳粹第三帝国之间的历史“插曲”,这时期地诗作约 400首,收入题名为《插曲》(1950)地诗集中。他还写过怜悯中国革命地诗篇《帮助中国!》(1931)、《蒋介石》(1931)等。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魏纳特在前线创作鼓舞士气的战歌,其中著名的是《国际纵队之歌》(1936)。这时期写地诗歌、报道和短文都收在《同伴们》(1951)一书中。
魏纳特从1933至1945年创作地诗歌收入《向黑夜召唤》(1947)一书。1945年以后,发布过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和散文,但此时已疾病缠身,很少创作。此外,他还翻译了鲍狄埃、谢甫琴科、莱蒙托夫等诗人地作品。
魏纳特写诗是为了在群众集会上朗诵,或写在传单上作宣传怂恿。他的创作承继并发扬了海涅和韦尔特的政治挖苦诗传统,语言鲜明生动,简短有力。他擅长使用双关语、方言、缩略语、经过改写地谚语、成语,并发明出许多新词来加强诗的挖苦效果,运用对话和问话来提高诗歌的朗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