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
民间艺术道具
鱼灯是中国传统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表白纸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舞鱼灯以村组队,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每人一鱼,内燃蜡烛,鱼灯套路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表演队变化有方阵、一字长蛇阵八卦迷魂阵等。
历史传说
鱼灯历史悠久,至今已达六百余年。相传,朱元璋平定宁越后,在建康(南京)登基,改国号为明,称洪武皇帝。派徐达率兵北上征辽,拒达子南侵;派胡大海经略浙东驱逐倭寇,保民平安。历史传说歌中记载:“正月里来闹鱼灯,洪武兵马到浙东。先行大将胡大海,殿后督军常遇春”。胡到浙东后,在沿海筑城设寨,练兵抗倭,给寇以重大打击。敌酋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人民财产,集中战船火炮,在大目洋摆开战场。倭寇仗着船坚器利,又有武士道精神,趁着涨潮,顺势向明军冲来。明军初习海战,又逢潮涨逆流,难以抵抗,胡大海哀叹:“我胡大海,尸体就要浮(谐音胡)在大海里了”。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滚滚,潮水由涨变退,汹涌的巨浪朝倭船冲来。冲得敌船人仰马翻,纷纷落水。水中又游来一群坚牙利齿的鲨鱼、马鲛、海鳗,撕咬倭寇。胡大海抓住战机,顺势拼命冲杀。杀得倭寇损兵折将,仓惶败退。胡大海化险为夷得胜上岸,惊喜异常,但不解潮水由涨变退之意。询问当地老渔民。那老回说:“海龙王勤力兴云致雨,保佑黎民百姓。鳌鱼主宰潮水涨落,保船只平安出入。这次潮水突然返退,那是鳌鱼翻作浪帮助大明朝也。”胡大海将鳌鱼助明的事据实上奏朝廷,洪武帝闻之大喜,敕赐鳌鱼龙头鱼身,封安海神。从洪武2年(1370)开始,石浦逢年过节,遇重大喜庆祀典,龙灯在前,龙头鱼身的鱼灯居二。这次中国渔村开业庆典的导演,用心良苦,安排在庆典表演节目中龙灯在前,鱼灯居二,也出自这一历史传说典故。
传承与发展
龙灯跑马灯和舞鱼灯,都是石浦民间的传统节目,深受渔民的喜爱。
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舞鱼灯的习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有益的大众娱乐活动。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舞鱼灯活动托物寓意,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表现了渔业丰收喜庆的共同心理。
舞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1700多年前,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鱼灯舞
鱼灯舞作为向神灵反映渔民心中对海盗恶行的一种控诉,祈求天后保佑,成为许多地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 ,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有锣、鼓、钹、锁呐、螺号等。传统的鱼灯舞共有二十五条鱼,现今精简为十八条。鱼灯舞一度面临失传,二零零三年间经过村民进行发掘、整理、排练后,终能承传下来。“沙头角鱼灯舞”日前通过了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温州乐清鱼灯舞,通常以十二盏鱼灯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鱼类形状制成,纸糊蔑骨,以彩色绘鳞,上留口子,中间插蜡烛照明,下装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时握持。洞头海岛的鱼灯舞比较出名。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有黑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等;并制成10条兽面鱼灯,即金龙鱼、银龙鱼、双合鱼(一身两头,合二而一)、虎头鱼、象头鱼、麒麟鱼(1对)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青田鱼灯舞
浙江省丽水地区青田县的群众,每逢喜庆节会都以舞鱼灯为乐。以水产品的形象制作的青田鱼灯以道具制作精美、舞蹈形象生动、表演粗犷奔放闻名浙江。由两颗红珠领头,称为“头鱼”、“二鱼”的两条红鲤随后;接下的有鲪鱼、鲢鱼、草鱼、鲫鱼、田鱼、塘鱼、石斑鱼、膂甲鱼(虎鱼)、金鱼、青龙鱼、滩婆、虾、河豚、金蟾、蟹等等。
鱼灯舞以走阵为主,有“编篱阵”、“二龙喷水阵”、“抲三拗”、“四角循”、“五梅花”、“六角循”、“鲤鱼抢珠”、“剪刀阵”、“众鱼结龙”、“跳龙门”,分“春色戏水”、“夏鱼跳滩”、“秋色泛白”、“冬鱼结龙”、“鲤鱼跳龙门”五段。众鱼时而起伏游曳、时而上跳下窜、时而侧身“泛白”、时而碰头摆尾。走阵中,舞得活、舞得快,活灵活现地突出不同水产品的个性,如舞虾灯者弯腰马步全蹲、横向弹跳,灯具接近地面,谓之“江虾退紧水”;舞河豚灯者头朝下、尾朝上,舞者不停地转动豚鱼的头、下蹲小跳。
相传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南田的刘基,暗地招募义兵,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后率部投奔朱元璋,成为明代开国功臣辅朱建立明朝。从此 青田鱼灯的开始兴盛。
遂溪鱼灯
“遂溪游鱼”,是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老圩“游鱼”传统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得到的新文化。形式上,在游“鱼”前加入舞龙、醒狮、舞鹰雄等环节;内容上,在原来仅游鲤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增加了蛟鱼、斑鱼等各类鱼及虾、蟹、青蛙和当年生肖等多种主体;技术上,鱼腹内的蜡烛也改用电灯。
起源
遂溪游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北坡镇老圩常受旱灾之苦,有一年春天,数日连降暴雨,雨水没过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们在雨水渗透的坡地上欢呼雀跃,小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打闹。这时,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到坡地边嬉水觅食,村民们便要伸手捕捉。人群中有位长者大喊一声:“不准捉,它们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们带来的!”人们纷纷住手。说来也怪,鱼儿们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觅食和嬉戏,小孩们抱着鱼玩耍,大人们伸手抚摸鱼鳞,坡地上出现了一幕人鱼共舞的欢庆景象。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并在鱼腹点上蜡烛,寄寓“游‘鱼’带水、年年有余”,三百多年,代代相传,从未停歇。
获奖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的鱼灯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
近年来,经过不断保护挖掘创新,得到良好传承发展,参加2012年首届湛江民间特色技艺展演和2013年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均获金奖。
经过省、市民协推荐争取,获得参加2013年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的机会。2013年11月19日,遂溪县黄略镇龙湾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荣仔经过一个月时间精心扎制的龙狮和海鱼两组6只鱼灯收尾完工,送往江西婺源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本月底举办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与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队伍角逐全国民间灯彩冠军。遂溪龙湾鱼灯于2013年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举办的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获全国灯彩大赛银奖。遂溪县科文广新局局长卢旺介绍,遂溪300多年的传统灯彩艺术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走出湛江和广东,展示了湛江彩扎、彩灯的文化历史和魅力。龙湾鱼灯获奖,让湛江市民间艺人很受鼓舞,将进一步加大对醒狮、制糖、彩扎等民俗和技艺的挖掘保护,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玉环鱼灯舞
历史沿革
每逢春节,玉环岛上处处鼓乐喧天,各种灯舞纷呈丰彩。在诸如龙灯、马灯、八蛮、狮子等兽形灯舞之外,说句真话,海边人还是偏爱“西台鱼灯”。
每逢新年,坎门渔乡各家各户的大人上辈,都要为儿孙们购置一只小纸灯,或自制较小型的鱼灯,俗称“灯笼仔”。每到天黑,渔家小孩们就在灯内插烛点亮,在村口路头去等着鱼灯队,然后就成群结队地尾随着,致使鳞鳍闪烁的鱼灯队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灯“尾巴”。当鱼灯队在海滩、晒场、庭院或街口戏舞时,场外是一圈由小灯围成的灯墙,煞是好看。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中有一段记述:“制禽兽鳞鱼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说的就是这回事。我们在少年时,也经过这种场面。
从本质上说,西台鱼灯及鱼灯舞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货。据调查,当地民众大多是闽南渔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清同治5年玉环设厅展复前,就已经在这里定居了。大约400多年前就已将鱼灯从福建东山岛原籍传入。当地渔民数百年来一直继承祖业,从事海洋钓捕作业等,(又根据本地的特点,兼事海涂拦网、放罱流刺等)。生产形式的增进和捕获品种的增加,拓展了他们艺术想象的空间,致使灯具制作、舞姿、舞式等,也不断地得到改进,脱颖出许多崭新的舞蹈程序和形式,另开了一番新生面,并年复一年地相因承袭,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习俗性活动。
这种习俗性娱乐活动,据说可以追溯到海洋渔民早期的图腾崇拜,起源于对于海龙的敬畏、崇拜以及对被捕获物的祈祷和表达对于获得丰收的意愿,既有娱“神”的功能,又能用以自娱。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巫”的意识已被淡化,而以鱼灯和鱼灯舞表现“吉庆有余(鱼)”和丰收的喜悦;在新年的活动中,又包含着“连年有余(鱼)”的寓意。它在长期的节俗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民众意识的转移,为易俗移风,建立社会新风尚,揭示了可能。鱼灯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鱼跃龙腾、金鳞闪烁、银鳍熠熠,一派欢乐、升平的节日景象;一幅欢快、祥和的渔区生活画卷。
鱼灯制作
鱼灯的制作,不但讲究形似,也追求神似。通常是在“T”式木架的横梁上,用细竹篾按各种圆体海鱼的形态扎制轮廓,蒙上白漂布,再按照各种海鱼的首尾身形,鳞鳍皮色描线着色,制成鳌龙、黄鱼、马鲛、免鱼、乌侯、海豚等灯具。灯内可以燃插蜡烛,或装上小灯泡,夜间舞动,最是壮观。
扎制鱼灯,坎门老艺人许云玉可算是一位高手了。西台前台、后台的鱼灯,几乎每年都由他制作。老人故世后,他的儿孙也继承了这番手艺,但总不及老先生的好。
鱼灯舞简介
鱼灯队的各种灯具都备双数。舞灯人各执一具鱼灯,分成两个顺序对应的队列。随着轻松热烈的吹打乐声,各队列中的海豚先行亮相清场,然后由龙珠导引,敖龙登场,各种鱼灯尾随而出。围绕“鳌龙抢珠”这一情节过程,舞灯人脚踏碎步或小跑步,手举鱼灯轻轻摆动,模仿鱼类在水中悠游的姿势,或首尾衔接,招招摇摇;或交叉回环,鱼贯而行。其主要阵式有“流水阵”、“跳龙门”、“走四角”、“五路梅花”、“十字交叉”等。
鱼灯舞的主潮是“衔珠”。这时,张着大口的“龙头”已将龙珠“衔”在口中,舞珠人席地而卧,仍仰举着龙珠,躲躲闪闪,企望挣脱,其他鱼灯环绕周围,或推波助澜,或结伙嬉闹,整个场面气氛骤增,动人心魄。围观的人一边喝彩,一边把鞭炮、火花、焰火等“火力”集中射向场中。这时,只有押阵的“海豚”可以保护其他舞伴,甚至将可能造成伤害的鞭炮扔出场外。到龙口“衔”定龙珠了,整场舞蹈提示的,便是一种悠然满足的情态。
西台鱼灯有两队,分别在前台、后台两地,并各有其特点。前台的鱼灯表现上比较奔放、浑实,场面也较开阔、宽松;而后台的鱼灯则比较细腻、灵活,活动幅面也较小,故而也适合女子舞跳和在舞台上表演。
现状
鱼灯队在过去一般由当地社庙组织,所以,活动仪式中难免要被沾上一些封建迷信的成份。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扫除了封建糟粕。在鱼灯舞的组织上,则一般都由村、社等生产组织或集体集资操办,更因为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不断获得新营养,不断地加工提高,成为新的社会习俗的一个方面。西台鱼灯曾参加地区调演获奖,曾被江苏电视台拍摄进专题节目,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编辑部收进录像资料,在我县科技兴岛活动中,也出尽了风头。我们相信,它同我国其他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样,其生命力,将是无穷尽的。
其他相关
石浦人民在春节、元宵节和“六月六”庙会期间,都成群结队地欢舞鱼灯。其间有表现鱼化龙的鳌鱼灯、黄鱼灯、鲳鱼灯、鳓鱼灯、鲤鱼灯、鲫鱼灯、虾灯和乌贼灯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盏盏灯里点燃着蜡烛,银光闪烁,美丽多姿。舞鱼灯的队伍十分壮观,有牌旗、牌灯、彩旗、花灯、乐队等。20多名青年小伙子头裹白巾,身穿对襟袄,腰扎绸带,兴致勃勃地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冲荡回旋,鱼贯欢舞。此时,锣鼓乐队使劲敲击,号角喧天,鞭炮齐鸣,绚烂多彩,热闹非凡。
小伙子们英武灵活,舞技精湛。在通红的篮球大的“鱼珠”带领下,鱼灯的平、侧、卧、翩、沉、浮等灵活自如的舞姿,各种穿花队形互相穿织频频嬉舞的情景,表现了风和日丽、鱼群欢跃、畅游大海的美景。这时,“轰”“轰”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喷射,远远望去,只见鱼灯反扑、腾挪、翻滚、进进退退,时起时伏,上下翻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最后,在万点火花中,金灿灿的一群鱼儿舒展身子,摇着尾巴,奔游在百丈悬波,冲浪西跃,把鱼灯舞推向了高潮。接着就是一片欢天喜地鼓掌喝彩的声音。
舞鱼灯这一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给石浦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参考资料
鱼灯.网易.
“鱼”游遂溪.湛江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0:20
目录
概述
历史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