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台山古墓葬群
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简介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长子狗”铜鼎“公大史”铜方鼎等重点文物。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群属周时期古墓葬,由滠水河绕墓葬西边流过,原318国道将其分为二部分,一是鲁台山南缘,以伍家港为中心的一片地势较平缓的岗地;一是鲁台山南部、滠水大桥东南30米的鲁台湾为中心地势较高的坡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7、1978年发掘35座墓葬。西周墓5座,每座面积3~18平方米,为竖穴土坑墓,有单椁单棺和单棺两种形制,出土铜器有圆鼎、方鼎、簋、爵、觯、甗、尊、锛、铃、戈、镞、镜等,陶器有鬲、簋、罐、爵、碗、缸等,原始瓷器有豆,玉器有瑷、戈、串珠、璇玑、戚、蚕蛹、雏鸟、鱼等,东周墓30座,每座面积4平方米左右,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铜器有剑、戈、镞、带钩等,陶器有鼎、鬲、敦、豆、壶、罐、罍、钫等。鲁台山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长江流域西周、东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鲁台山椒的双凤亭,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几经坍塌,几经修复。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正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金字匾额,光彩夺目。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鲁台山,踞黄陂滠水左岸,海拔45米。鲁台山,山名来由扑朔迷离,文物考古奥秘无穷,山不高却颇神奇。还出土了“长子狗”铜鼎“公大史”铜方鼎等重点文物。
陂邑旧志均称鲁台山以二程在此筑台望鲁而得名,又如清同治《黄陂县志》云:“鲁台山在治东仅越城河数十武,昔二程夫子筑台以望鲁因名,为黄陂十景之一。”然《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三十一卷)之“黄陂县”篇目下有文:“鸦翅山、鲁台山、木兰山皆在县境”。《太平寰宇记》乃自南唐入仕,入宋后历任知州、三馆编修、水部员外郎等职的乐史撰著,是继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为现今研究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乐史生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而程颢生于宋明道元年(1032年)、程颐生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二程兄弟出生前,地理学家乐史早己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将“鲁台山”载入了《太平寰宇记》,故可断,鲁台山“昔二程夫子筑台以望鲁因名”之说为错,而其错因《太平寰宇记》初刻本极少,明代海内刊本已残缺不全所致也。嘉庆《大清一统志》曰:“鲁台山在县东一里,宋二程读书处。”明嘉靖《黄陂县志》等明清旧志也称,邑人仰怀北宋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自明景泰年间在鲁台山麓建二程祠,尔后又陆续扩建了书院殿堂及双凤亭、涵虚亭、聪明池等。据明清方志,可知鲁台山曾乃儒学圣山之盛况。但历尽兵燹和天灾,鲁台山麓纪念二程之建筑,今仅有重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双凤亭屹立山椒(1992年,双凤亭已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陂古属西陵,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东周列国志》,在第一百七回“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就说及西陵和鲁台山:“楚自李园杀春申君黄歇,立幽王捍,捍即黄歇与李氏所生之子也。幽王立十年而薨,无子,其时李园亦卒,群臣乃立宗人公子犹,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而其庶兄负刍袭杀哀王,遂自立为王。负刍在位三年,闻秦兵深入楚地,乃拜项燕为大将,率兵二十余万,水陆并进,探知李信兵出申城,自率大军迎于西陵,使副将屈定设七伏于鲁台山诸处。”《东周列国志》所有情节、人物均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籍中汲取。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就言:“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说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万南伐楚,楚国大将军项燕临危受命抗秦,西陵鲁台山便是项燕伏兵破李信军的战场。若以《东周列国志》的说法,以尊崇儒学之“文”著称的鲁台山,乃脱胎于先秦前的山之“武”风了。
不过,鲁台山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似印证了《东周列国志》的说法,也渐渐撩起这里的历史记忆。1977至1978年,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考古工作者在鲁台山南缘长1625米、宽775米的范围内,抢救性发掘西周灰坑1个、西周古墓5座、东周古墓30座,出土了一大批陶器、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等随葬品。198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墓葬群周围和西周墓葬填土中发现了商代二里岗期的红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时期的红陶豆柄等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鲁台山古墓葬群的考古研究,在全国考古历史学界成为了“热点”。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顾问、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刘启益《黄陂鲁台山M30与西周康王时期铜器墓》一文说,黄陂鲁台山发掘的五座西周墓,有三座(M28、M34、M36)为成王时期,一座(M30)为康王时,一座(M31)为昭穆之际,这些墓的随葬品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风格一致,墓主为西周王朝的高等级聚落。
刘启益之文还说,M30墓出土的鼎、觚、甗、簋、卣、爵等14件青铜礼器有8件铜器铭文,这8件有铭文的铜器按铭文可分为2组,一组包括铭“长子狗乍父乙尊彝”的圆鼎和一件器主不明的铜卣,其受器者均为父乙,另一组为铭“公大史乍姬□宝尊彝”的4件方鼎和2件铜簋,是公大史为女儿“姬□”制作的媵器(注:媵器为周代王室、诸侯及其他贵族的女子出嫁时,其父母兄长等为该女子铸造青铜器,供该女子在夫家作祭祀用器或生活用器)。刘启益还据载于《考古学报》1955年第十册的《西周铜器断代》,谓器铭“公太史”即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异母弟毕公,因有文献记载毕公在周康王时任职作册,作册就是太史,“公”则为尊称。
至于器铭“长子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玉堂和李安清《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一文言,“长子狗”之“长子”,即商代甲骨文“长子惟龟至”之“长子”,“长子”曾向商王朝贡龟,说明它是商代建立于长江、汉水汇合处并臣服于商的一个方国。而“长子狗”圆鼎与“公太史”方鼎又同出一墓,则表明周灭商后“长子”又臣服于周。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张轸200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话说古都群》一书,《话说古都群》则与刘玉堂、李安清的说法大同而有小异。张轸称圆鼎铭文“长子狗”之“长”为国名,“子”是爵称,“狗”是国君名,M30墓应是长国的国君墓。张轸也说,方鼎铭文之“公太史”就是西周康王时的大臣“毕公”,以此证明长国封于西周初,距今有3000余年。张轸还认为,鲁台山古墓葬之春秋墓个性明显,说明长国仍然存在,而战国时已属楚墓,又说明楚已灭长国,故长国存在近500年。张轸并认为,与鲁台山隔河相望的椅子山遗址(注:位于今前川大南街之黄陂区档案局一带),也属于周代聚落,中心区面积3万平方米,有可能是长国都城遗址。
根据鲁台山古墓葬群的出土文物,历史考古学界对鲁台山的历史还有好多推测分析,如有学者说鲁台山是周昭王南征伐楚控制南国南夷的军事据点;也有学者说周昭王南征以后,汉东地区成为“汉阳诸姬”所在,鲁台山一带是“汉阳诸姬”中的一国;还有学者大胆把商高宗武丁征荆的历史与鲁台山相衔接,根据甲骨文“乙末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举),左比曾。”说商王武丁亲临南方,在“我”、“举”、“曾”三个方国的配合下征伐荆。而“曾”为今随州一带,“举”在今新洲举水流域,说明鲁台山是武丁征荆的荆之政治中心。
荣誉
2021年12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鲁台山古墓葬群被列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07:0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