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是战国时代戴德、戴圣所在的一篇记叙文。
作品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2),县贲父御③,卜国为右(4)。马惊,败绩(5)。公队(6),佐车授绥(7)。公曰:“末之(8),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9),有流矢在白肉(10)。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11)。士之有诔(12),自此始也。
【注释】
⑴本节选自《檀弓》上。
⑵鲁庄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鲁国国君, 姓姬,名庄公。宋: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国名,子姓。乘丘:鲁国地名。
(3)县(xuan)贲(ben)父:人物姓名,县是姓,贲父是名。御:驾驭车马。
(4)卜国:人名。右:战车的右边。
⑸败绩:失败。这里指翻车。
(6)队(zhui):同“坠”,坠落。
(7)佐车:副车。绥(sUi):挽住手上车的绳子。
(8)末:这里的意思是软弱无力。
(9)圉(yu)人;养马的人。
(10)流矢。飞箭。白肉;大腿内侧的肉。
(11)诔(lei):追述死者功德的悼念文章。
(12)士:古代处在人大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作品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倒。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 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 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作文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开始的。
作品读解
有句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不知道鲁庄公是否是县贲父和卜国的“知己者”,但他们是随从,负有保护国君的责任。 由于失职(事后才知道并非他们的过失),二人引咎赴死,战死在 沙场之上。
无论县贲父和卜国同鲁庄公的私人关系如何,他们忠于职守的一个“忠”,却是感人至深的。出了事故,不是左推右塞,竭力寻找客观原因,而是挺身而出,大胆承担责任,并以生命为代价来表白自己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能够这样做的人,古今往来大概并不多,如今尤其罕见。
认真想起来,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不管事现代、后现代,还是超现代、超超现代,只要人性还在,恐怕不能不讲一个“忠”字。最起码的,要忠于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然后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父母、家庭、社会等等。如果现代化连这点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都化掉了,那还不如不要这样的现代化。 活著不容易,做人更难,做忠诚的人难上加难。
作品出处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
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
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
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
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
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
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
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
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
政治、
法律、
道德、
哲学、
历史、
祭祀、
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
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
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
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
格言、
警句,精辟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