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传说
流传于山东曲阜地区的民间传说
鲁班传说,流传于山东山东省曲阜地区的民间传说。
人物简介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中国春秋时期鲁地人,因为他是鲁地人,故又称鲁班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故事传说
梦磐得子
据传,春秋时期,善良厚道的鲁班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生活。
其母怀上鲁班之后,仍舍不得歇息,坚持给在山上开石的丈夫送饭。一天中午,身怀六甲的鲁班母亲又去送饭,当她爬上半山腰时,忽然感到体力不支,便坐在巨石上休息。渐渐地,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这时,她仿佛看见丈夫正掀起一个青蓝透亮光芒四射的大石磐,待她上前欲助其一臂之力的时候,顿感一阵剧痛—生下了鲁班。鲁班因其母梦石磐而生,便得了“石磐”的乳名。
发明传说
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释解:伏以于鲁班第一个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风水蕴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时蕴涵泰山可以镇宅,所有的灾难、大风大浪、雷电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灾难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没有灾难,顺应自然给家带来好运兴旺发达,(本可以不用板,仅地一字足以,因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才有其意)。
建筑类
这类传说早有流传,近代民间传说还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鸡鸣驿石桥没有完成,那是因为鲁班造桥时,姐姐(或妹妹)怕他过于劳累,提前学了鸡叫,鲁班因而停工的缘故;山西永乐宫是鲁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鲁班凿来镇压黑鱼精的石香炉的三只脚等,其中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元初编集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有收录。
公元前507年,鲁班出生在一个穷苦工匠的家庭。他幼年就参加劳动,善于钻研,有许多创造发明,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的说鲁班出身于贵族家庭,致力于工程技术,发明了不少新式武器。但是,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很少,关于他的经历,我们很难找到很多可靠的材料,不过,关于他的传说却很多,有的写在古书上,有的流传在民间。
传说鲁班曾经用木头制作了车、马、驭手,并且安装了机关,然后请母亲坐在车上,开动了机关,车子跑得无影无踪。
鲁班桥
在鲁班故里鲁寨村,有一条大河挡在村前,村民们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村里的工匠们决定造一座大桥以方便乡亲们的出行。但是,这些工匠平常有个毛病,就是干活糊弄,不认真。有一天,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总在工地上转来转去的。后来,有户村民对老头很好奇,便时常送一些吃的给他,晚上还把他请家去住。于是,老头对这家人说:“我也没有什么好送给你们的,给你们打个碓窝子吧。”老头打碓窝子可真仔细,量了打,打了量的,一点儿也不敢马虎。造桥的工匠们笑话他:“打个石雄窝子还用费这么大的劲?”谁知,到大桥合龙时,却正好缺一块石头对不上茬,现打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打好的。越说着急吧,老天越不作美,眼看着乌云四合,要下大雨。如果石拱合不好龙门,那这几个月的工夫非白搭不可!正在这时,白胡子老头来了,说:“别着急了,看看我做的那个石碓窝子合适不?”石匠们搬来往中间一放,竟然分毫不差。当工匠们找老头道谢时,哪里还有影子?只留下一 张纸条上写着:“施工马大哈,桥拱出偏差;回报石一块,鲁班回老家。”这才知道是鲁班爷爷显灵了!从此以后,这儿的工匠们做工再也不敢马虎了。
发明锯
木匠用的锯子,传说是鲁班发明的。原来没有锯,木工都是用斧子砍木头。有一次,鲁班在山上做工,忽然手上被什么东西划了个口子,鲜血直流。他一找,原来是一棵丝茅草,丝茅草上长着许多硬而尖的小齿,人的皮肉被它一划就破了。鲁班由此受到了启发:如果用金属做成带齿的长条,不是能把木头锯开吗?于是,鲁班发明制造了金属的锯子。(根据考古材料,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带齿的蚌镰,商代已有了小铜锯。)
神锯奇缘
鲁国国君要修一座王母庙,能工巧匠们都被召集来,鲁班也在其中。石匠中有个李老汉,老伴早亡,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灵芝,每天上山给父亲送饭,顺带着也给鲁班洗洗补补。日子久了,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一次,灵芝上山不小心扭了脚,鲁班非常心疼,就爬到界河镇灵泉山上去采草药给灵芝敷脚。谁知,爬山时不小心被一片小草划破了手。鲁班仔细看看这种小草,发现草叶的边缘,排列着尖尖的小齿,鲁班用手指试试,十分尖利。鲁班心里忽然一阵惊喜:这带齿的草能把人的手划破,如果换成是铁的,带齿的铁片会不会把木头划破呢?回家后,他找到一把旧菜刀,小心地敲出小齿,在一块木头上划,一会儿就把木头划成了两半。鲁班十分高兴,就让铁匠在刀片上打造出锋利的小齿,试着用来锯木头,谁知,只几下就把木头锯断了。鲁班就这样发明了锯,“锯”也就是“划拉”的意思。后来正当鲁班要和灵芝成亲之时,又生了变故。原来知府大人发现了美丽的灵芝,要把她带走做小老婆。李老汉不允许,知府便难为李老汉,要他把泰山脚下若溪岸边一块大白石在三天之内打造成一块玉屏风。这怎么办呢?李老汉急得要跳崖,鲁班也愁得睡不着觉。这时,太白金星给鲁班托梦,说山脚下的一棵百年柳树底下埋着一把大砍刀,可以打成锯。鲁班急忙照太白金星的话去做,打造成了一把锯。谁知用这把锯锯石头,就象削面一样,大白石转眼之间就被雕成了玉屏风。后来,在鲁班新婚这天,神锯化成一条巨龙,驮着鲁班、灵芝和李老汉飞走了,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建造“春秋亭”
还传说:古时在一个建造“春秋亭”(纪念亭)的工地上,老师傅正在发愁。按照设计,用黄荆树做的大梁太短,用紫砂石做的亭盖太重,抬不上去。这时忽然来了一位老头,要求做工,给饭吃。老师傅说,下面的工作还不知怎么干呢,要吃饭,你自己去厨房吧!过了一会儿,老师傅到厨房一看,那老头不知到哪里去了,却在桌上看到奇怪的现象:一堆饭倒在桌子上,上面合着一只碗;一只筷子搁在碗上,两条吃剩的鱼衔着筷子两头。老师傅想了想,恍然大悟,立即召集工匠,做了两条大木鱼,衔住了那根黄荆树制的大梁,不但解决了短的问题,而且很好看。然后,用泥土把整个亭子埋起来,沿着土坡,把沉重的紫砂石亭盖拉上去,找准位置,架到梁柱上,最后,把土扒掉,亭子就建成了。大家都说,那老头是鲁班,多亏他指点,才解决了困难。
赵州桥名“安济桥”,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所谓鲁班修赵州桥,纯属民间传说,并非史实。上述鲁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发明创造(如造锯),也都是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传说,并非春秋时期公输般的劳绩。
鲁班爷锔白塔
坐落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白塔,建成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元代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相传在塔身上有七道铁箍,就是鲁班爷的杰作。
据说当年白塔突然裂了个大口子,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鲁班爷化身成一个锔碗匠人,不声不响就把白塔锔好了。如今的白塔几经粉刷,七道铁箍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塔身上锈迹斑斑的七排铁钉,还有那些微微的突起,似乎都在见证着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当然,修这塔的人其实叫阿尼哥尼泊尔人,从前是尼泊尔的王族,1260年带队到西藏修建黄金塔,后来来到元大都并在中国待了45年,共建造了十余座宗教建筑,并奉献了大量具有浓郁尼泊尔风情的艺术作品。
蝈蝈笼子盖角楼
角楼是故宫最有特色的建筑。据说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的时候,梦见皇城周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正合了自己“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想象,于是下令工匠按梦中的形象修筑角楼。这时,鲁班爷再次显灵,他变作一个卖蝈蝈笼的老头,暗中指点工匠根据蝈蝈笼子的形状,把角楼修成了今天的样子。
角楼内干净利落,没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没有楼梯、楼层。如此设计繁复的建筑,怎么会连一根柱子都没有呢?其实,四面的菱花木窗都是假窗户,里面砌上了砖墙。如此的匠心独运,说它是鲁班爷的杰作,也是理所应当。
不过,真正主持修建故宫角楼的,是木匠马天禄,他经过精密计算,运用传统木工的卯榫技法把上万个部件结合在一起,使整个角楼严丝合缝
总结
春秋战国时代,有位巧匠叫鲁班,传说中人称“木匠之祖”。 一日,鲁班途经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建造中的大石桥。依造桥的赵掌墨师的设计,桥身不能合拢。
鲁班凿了一块大石头,送给了快要出嫁但买不起嫁衣的穷姑娘翠儿。在石桥合拢的关口翠儿献出了石头,桥造成了,翠儿的嫁妆也不愁了。
江南某地造宗庙,规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造庙的张掌墨师很犯愁。鲁班想出了“鲁抬梁”、“土堆亭”的办法,使宗庙得以建成。
皇帝要造四座宫城的角楼,规定每个角楼都必须有九根梁、十八根柱、七十二条脊。许多设计建筑的掌墨师都无力达到这个要求,一连七个名师被皇帝所杀。最后,这项工程落到李掌墨师身上,可他也无能为力。鲁班闻知此事,昼夜苦思,几日之后,他请一个叫巧儿的姑娘按自己设计的尺寸,编成一个麦秸秆蝈蝈笼,送给李掌墨师。李得以启发,终于将角楼建成。
德和园大戏楼
鲁班的传说到了清朝有了新版本。传说慈禧每次到颐和园听骊馆听戏,总觉得不过瘾,于是下令修建一座大戏台,要求戏台建成人间、天堂、地狱三个境界。“神仙要能从天而降,小鬼要能从地狱里钻出来。”
一天,鲁班爷变成一个卖烧饼的老头来到工地上,叫卖的烧饼显得很特别:里外三层,两边微翘,中间有几个窟窿,还特意多放了盐。鲁班爷嘴里直嘟囔,三层,留洞,放盐(檐)。鲁班爷走了以后,有个聪明的工匠醒悟过来,这是鲁班爷下凡指点迷津啊。于是马上照着三层、留洞、放檐的提示,修出了今天的德和园大戏楼。
建成后的德和园大戏楼共分3层,上称福台、中称禄台、下称寿台,可同时做戏。
传承意义
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匠师。民间很早就称赞鲁班的“巧”,说他造的木头鸟能飞,木头人能够劳动,他造的灯台点燃后可以分开海水,他的墨斗拉出线来就可以弹开木头,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精美的梁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间建起三座桥,等等。
旧时代工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在过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鲁班为“祖师”,为他建庙奉祀。明代初年汇编的关于土木工匠营造法式的书命名为《鲁班经》,书中还专门讲了“鲁班仙师源流”。鲁班传说在团结教育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鲁班传说除在汉族人民中传播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苗、瑶、彝、水、土家、仡佬、布依等族)中也有流传。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阜市文化馆、山东省滕州市文化馆获得“鲁班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鲁班传说”项目保护单位曲阜市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曲阜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曲阜市文化馆、曲阜市图书馆、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8:33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故事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