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穆公问子思》为战国楚竹书,是
郭店楚墓竹简(下简称
郭店楚简)之一。原无篇题,篇题为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
彭浩、刘祖信及王传富据简文拟加。1993年10月出土于
湖北省沙洋区四方乡
郭店村。
鲁穆公问于
子思①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
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②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③。”
①子思:系孔子之孙。《
汉书·艺文志》记有《
子思子》23篇,
班固注谓子思“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史纪·孔子世家》记“子思作《
中庸》”。 ②成孙弋:待考。
李零谓,“《
礼记》的《檀弓上》、《檀弓下》、《杂记下》有“县子琐”,与鲁穆公问答,不知是否为一人。”
③自“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以下简文有缺文,缺文见词条“简文释文”项。
裘锡圭在按语中说,据文意可释读并补字如下:“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鲁穆公问子思道:“什麼样的才能叫做忠臣呢?”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子思作揖后就退下了。成孙戈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问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寡人对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成孙戈说:“咦,这话说得好呀!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这种人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却从未有过。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过是尽忠于爵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是远离爵禄的。为了义理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会听说这种事的。”
杨儒宾在《子思学派试探》中认为
先秦子书多问答的语录,《鲁穆公问子思》即是子思与鲁穆公问答。“从道不从君”是儒门通义,《鲁穆公问子思》放到
儒家其他典籍,其义亦可相容。
《鲁穆公问子思》全文风格近似《
孟子》一书的叙述,与《墨子》、《荀子》等书的对话篇章风格亦颇近似。《鲁穆公问子思》就像《孟子》一书以孟子之名发言一样,其文纵非子思自著,至少也是其弟子所作。其次,先秦儒家虽多强调
规谏之义,子思及孟子对国君的态度特别高亢,人所不及。
曾子就曾规劝子思:“子有傲世主之心,无乃不容乎?”胡母豹也曾规劝子思:“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盍亦随时乎!”(《孔丛子·公仪》)从流传的轶事看来,子思“傲世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不但如此,他还将自己这种行为普遍化,主张“异议的声音”之价值。《孔丛子·抗志》多记载类似之事,如“卫君谓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子思的回答是“无非”,所谓无非,乃是卫国臣子“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非君之非”就是“称君之恶”。
徐公持在《“义尚光大”与“类多依采”》一文中论述,先秦时期士人对君主关系中也有“忠”的意识,但即使是“忠君”,也与后世有着不同的内涵。《鲁穆公问子思》中子思所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这在秦汉之后的君臣关系中是无法设想的,而
鲁国君主能够忍受子思的这种言论。另一位士人成孙弋也赞成子思的说法,表明先秦的士人对于君主实在有很大的批评余地,他们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一般
士大夫与
诸侯国君主之间的关系既然是相对的,文士在
人格精神上也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思想文化创造力因此得到较充分开发,
中国文化史上的“
百家争鸣”局面遂得以展开。
汤一介在《儒者的“忧患意识”》中,以《鲁穆公问子思》的故事为例,说明历史上有些儒者是抱有一种“
居安思危”的情怀,为天下忧。子思认为能经常批评君王的臣子才是“
忠臣”,成孙弋为此解释说:只有像子思这样的士君子敢于对君王提出批评意见,这正因为他们是不追求利禄和爵位(金钱与权力)的。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儒学者基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能持守此种精神。
欧阳祯人在《从〈鲁穆公问子思〉到〈孟子〉》里对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孟子》的比较研究中,探讨了
思孟学派理想人格建立的哲学要义。从哲学上来讲,《鲁穆公问子思》一文主要是展示了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格如何建立的问题。《鲁穆公问子思》最突出的地方,是表现了鲜明的
民主思想。这种中国式、古老的民主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鲁穆公与子思子人格平等的描述上,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子思子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思孟学派的独立人格与其民主思想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依持关系。哲学上的自由、独立人格,只能以政治上的民主思想为最后归宿;而民主思想又最终会以深厚的
性善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思孟学派的人学和相应的民主思想是一笔内蕴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