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
德文: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年7月17日—1762年5月27日),又译鲍姆加登,
德国著名哲学家。
1714年6月17日鲍姆嘉通生于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在家中7个孩子排行第5,父亲雅各布·鲍姆嘉通是
新教路德派教区牧师。有记录可寻的其余兄弟包括:西格蒙德·雅各布(1706-1754),奥古斯特·约瑟夫(卒于1722),塞缪尔·尤西比乌(卒于1711),纳撒内尔(卒于1763)。
1717年母亲亡故,鲍姆嘉通兄弟迁往
柏林,由外祖母安娜·芭芭拉·韦德曼照顾。1722年父亲过世。
鲍姆嘉通8至13岁之际,经
圣尼古拉修会院长米迦勒·罗洛夫和克拉考宫廷参赞的批准,接受马丁·格奥尔格·克里斯特高的家教,后者后来成为
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学习
希伯来文,并且爱上拉丁诗歌。
鲍姆嘉通1730年入哈雷大学学习,接触了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
哲学思想。他和高特舍特一样,都是沃尔夫的学生。1737年他任编外教授,1739年起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这段时期他出版了一系列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著作。他专门的美学著作有两种:一种是《
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这是他于1735年答辩的
学位论文,同年9月该书出版,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美学是一门独特的哲学学科的思想;另一种是《美学》,第一卷出版于1750年,第二卷出版于1758年,但是这部著作因作者去世而未能完成。按照鲍姆加登的构想,美学应该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他已经出版的《美学》仅仅占理论部分的三分之一(另两部分是“方法论”和“
符号学”),至于实践部分(艺术理论),则根本未能涉及。另外,他的哲学著作《
形而上学》的部分章节论述到美学问题。
18世纪以后,随着
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
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
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嘉通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
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
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不仅仅是美学学科的创名人,而且也在美学史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美学问题。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学科并不是出于盲目创新的激情,而是他对莱布尼兹和沃尔夫
理性主义哲学以及全人类全部
知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具有理性派美学的认识论意义。鲍姆嘉通的
美学思想对当代实践美学的建构也有一定的启示。
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
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通认为人的
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
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s”。“Aesthetics”一词来自
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通正式用“Aesthetics”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
感性认识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