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立克次体病是由加州立克次体引起、发生在鲍鱼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侵害鲍胃肠上皮,以消化腺病变为特征,严重的腹足萎缩并死亡。患病鲍食欲不振,虚弱和肌肉萎缩,特别是斧足部肌肉发生形态改变,出现明显的萎缩。
鲍立克次体病病原为加州立克次体(学名: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属立克次体目、
无形体科,其属地位未定,但与埃里克属、无浆体属和考德里属成员关系密切。加州立克次体为一种细胞内细菌,在胃肠上皮细胞质内空泡中复制。菌体呈棒状或球状。10%漂白粉浸泡鲍苗或1%有机碘消毒养殖水体,均能将该菌杀死。
鲍立克次体病潜伏期较长,通常为3个~7个月。症状随病鲍种类不同而异,红鲍和白色鲍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而黑鲍通常表现消化腺病变和炎症。以1龄~2龄患鲍症状典型,表现为厌食、嗜睡、虚弱和不同程度的消瘦,严重的腹足肌肉萎缩。此外,出新壳的鲍异常增多。病鲍行为变化,厌食、嗜睡;常呈水平匍伏,不愿垂直或倒置伏贴;虚弱,很容易从附着物上将其取下。
鲍立克次体病沿北美洲西海岸一带流行,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洲。随鲍鱼出口,该病已传播到智利、中国、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日本、西班牙和泰国等国家。
鲍立克次体病感染不分年龄和品种,从1~2毫米的鲍苗到1 年龄~2年龄成鲍都可感染发病。自然感染的有黑鲍(Haliotis cracherodi)、
白鲍(Haliotis sorenseni)、
红鲍(Haliotis rufescens)、桃红鲍(Haliotis corrugata)、
绿鲍(Haliotis fulgens)和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等;欧洲野生和人工培育鲍、扁鲍(Haliotis wallalensis)和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hannai,俗称吉品鲍)等通过实验攻毒也可感染。病原经水水平传播,可能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和秋季水温达18℃以上时多发。在低水温下(≤15℃),染疫鲍呈亚临床或无临床经过;高水温下(≥18℃),染疫鲍通常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鲍立克次体病以消化腺病变为特征。症状随染疫鲍种类不同而异,有的消化腺退化,表现为消化小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有的消化小管增生,终末分泌/吸收腺被外观类似于后咽的吸收/转运管所取代。因消化腺病变,病鲍厌食而耗尽肝糖储备,进而动用腹足肌肉能量,致使腹足肌纤维减少,结缔组织和浆液细胞增多。病鲍垂死前,腹足肌肉严重萎缩,消化腺有棕褐色小病灶,外观呈斑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