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龟科(学名:Chelydridae)是龟鳖目爬行动物下的一
科,也称“啮龟科”,共2
属2
种,均为大型凶猛食肉性淡水龟类。头部粗大,额部强劲,并且呈钩状。背甲有3条纵行棱脊,每侧各具12枚缘盾,有3条纵行棱脊;腹甲呈十字型,较小。尾长。拟鳄龟背甲长约40厘米,具尾棘,无上缘盾;真鳄龟背甲长60~80厘米,头部、颈部和腹部具发达触须,具上缘盾。
物种学史
遗传学研究表明,鳄龟科与小型两栖泥龟、麝龟以及海龟有密切关联。现存所有的美洲龟都仅生活在美洲,自新斯科舍到厄瓜多尔都有分布。但化石表明过去鳄龟的分布更为广泛。欧洲、亚洲甚至非洲都有许多已灭绝的种,最古老的成员可追溯到6600多万年前。大多数现生龟鳖类都在晚白垩世诞生,随后挺过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并在接下来的新生代里迅速进化。到4000万年前的时候,古代鳄龟已遍布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它们的多样性在3000万~500万年前达到顶峰。
鳄龟科的分类地位有点脆弱。之前的一些研究人员将Platysternon科归入Platysternidae科或将其归入更大的Testudinidae科,但主要共识是将其与snappers归为一类。即便如此,Chelydridae分为两个亚科(Chelydrinae和Platysterninae)。这种分类反映了新大陆物种(Chelydra和Macrochelys)和旧大陆物种(Platysternon)之间的许多差异。
形态特征
鳄龟科均为大型凶猛食肉性淡水龟类。头部粗大,额部强劲,并且呈钩状;背甲有3条纵行棱脊,每侧各具12枚缘盾,有3条纵行棱脊;腹甲呈十字型,较小;尾长。
较为常见的有拟鳄龟和真鳄龟。
拟鳄龟
拟鳄龟体呈扁椭圆形或近似圆形,背部较为平坦,一般成年个体背甲长50厘米左右。外形较为奇特,头部粗大,略呈三角形,顶部灰褐,散布着许多小黑细线和角质凸状点斑,后部有少量粒状小突起,头部腹面呈浅棕色或浅灰色。颈脖短而粗壮,表面有多列纵向排列的肉质疣粒突起。吻较长,上颌端带钩,口裂较大。眼睛较小。背甲呈圆形或近圆形,背部边缘整齐,呈黑褐色、黄褐色、浅褐色或棕灰色。腹部呈浅白色、淡黄色或微棕色,腹甲较薄占整个腹部的比例较小。
四肢粗壮,背面布生角质鳞片,善于爬行;蹼丰满肥厚,趾、指间长有锐利的爪,前肢5只、后肢4只,爪尖而有力。尾巴粗长,尾背前边2/3处有一条鳞皮状隆起棱背,棱背上有呈半月状突起的肉刺,呈锯齿口状排列,酷似鳄鱼的尾巴,因而得名“鳄鱼龟”。与其他龟类不同的是,鳄龟的头部、四肢、尾巴不能缩入甲中。
刚孵化的稚鳄龟,近似圆形,一般体长20~30毫米,深灰色,随着个体长大逐渐变成褐色。背甲褶皱,上有3条近于消失的脊棱,边缘有浅色斑点。
真鳄龟
真鳄龟保持了原始龟的特征,嘴巴、背甲盾片、红舌都很奇特。外形酷似鳄鱼,头呈三角形,较大,最宽处约为背甲宽度的一半;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锋利无比,可咬断人的手指;口列成“∧”形,张开其大。真鳄龟体大,背甲长达约31英寸,体重可达200磅。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块盾片就像13座小山连绵起伏,呈纵横3行排列,背甲的边缘有许多像锯齿状的突起,眼睛长在口的两侧,小而有神,头和颈上有许多肉突。腹甲较小,呈“十”宇形。它的舌上长有一个鲜红色且分叉的蠕虫状的肉突,通过中间的圆形肌肉与舌头相连。两端能够自由伸缩活动。尾又细又长,长度约为背甲长的0.8倍(稚龟尾更长,为1.5倍以上),坚硬得像钢鞭一般,尾近基部生有3纵列小丘状角质突起。其颈不像蛇鳄龟那样长,但亦较粗且生有许多肉质突疣。四肢较粗壮,趾间均生有蹼,利于游泳爬行。与其它龟不同的是它的头和脚不能缩入壳内。
栖息环境
拟鳄龟栖息于淡水,如湖、河、沼泽地及水潭,也可生活于含盐较低的咸水中;喜伏于水中的泥沙、灌木、杂草中。真鳄龟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及沼泽中。
分布范围
鳄龟科分布于美洲。其中拟鳄龟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以美国东南部为盛;真鳄龟仅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中国于1997年开始引进,多为拟鳄龟;华东、华南已有少量养殖户饲养。
生活习性
鳄龟科拥有强有力的爪子,可以用于行走、游泳、以及杀死猎物。
真鳄龟口腔底部有一蠕虫样的附器,常静伏水中张嘴,借附器诱食附近鱼类;真鳄龟的捕食本领十分出众,每当发现水边有饮水的小动物时,真鳄龟就会突然甩起尾巴,将猎物打晕,然后拖入水中慢慢享用。
拟鳄龟是龟类中最凶猛的一种。成鳄龟性情暴躁,能主动攻击人。20~40克的幼体较温顺,不主动伤人。当有物在龟前方走动、晃动时,龟先将头缩入壳内,等待机会,突然伸出头欲咬,然后又将头缩入壳内,如此反复数次。当被抓起时,龟的身体释放出麝香味,与墨西哥产的麝香龟(Staurotypus triporcatus)释放出的麝香味一样。爬行时四肢将自身支撑起,跨步距离大,速度快。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真鳄龟的生长在幼体阶段虽不及拟鳄龟快,但在中期生长亦较快在自然界中发现其最大个体重达80千克(体长66厘米);在温室高密度放养时,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5%的饲料,水温26~27℃的真鳄龟稚龟(27.2克/只)平均日增重率为0995%,每只平均日增重可达0.8克左右,当体重达3990克以上时,每只平均日增重可达24克以上。
繁殖方式
在美国分布于自然界里的真鳄龟一般在2~5月份交配,产卵期在4~7月份,产卵地点离水较远,有的在50米以外。每次可产30~120枚卵,卵呈球形,白色,直径30~51毫米,具坚硬圆滑的蛋壳,自然孵化期100~140天。刚孵化出来的幼龟约4.3厘米,它的尾巴比身体要长。幼龟的生长速度十分惊人,一年便可长到2千克,3年后,幼龟便开始性成熟。
拟鳄龟的繁殖是在每年4~9月份。雄龟体较大,有较长的尾,其长度是腹甲长度的86%,且泄殖腔孔位于背甲边缘之外;雌龟尾短,龟尾的长度少于腹甲长度的86%,泄殖腔孔位于背甲边缘之内。拟鳄龟繁殖时,雄龟经常爬到雌龟背上,起初雌龟鸭动,雄龟滑落下后,又紧迫爬上,如此多次,直至雌龟停止爬动,雄龟后腿蹬地,前爪钩住雌龟的背甲。交尾过程中,雄龟头颈伸直且左右晃动,有时两龟的鼻孔相对。每年的5~11月份为产卵期,6月份是盛期。此时,雌龟爬上岸边,寻找开阔的陆地,一般离水边200米左右,用爪挖产卵坑,坑为1洞穴,洞口大,洞底小,往下延伸有一定的弯度,洞深10~13厘米,洞口大小因龟体形不同而异。每窝卵有11~83个,通常为20~30个。卵白色,圆球形,外表略粗糙,直径23~33毫米,重7~15克,经55~125天的孵化,稚龟出壳。孵化环境与后代性别有密切关系。如孵化温度在30℃以上,20℃以下时,稚龟为雌性;当孵化温度在22~28℃时,稚龟为雄性。稚龟重9.5~12克,背甲长24~31毫米,背甲略呈圆形,黑色,每块盾片上有突起物,背甲后缘呈锯齿状。
下级分类
鳄龟科有七个已灭绝的属和两个现存的属,已灭绝的属有Acherontemys、Chelydrops、Chelydropsis、Emarginachelys、Macrocephalochelys、Planiplastron和Protochelydra。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拟鳄龟(缔约国为美国)、真鳄龟(缔约国为美国)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附录Ⅲ;
真鳄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01 August 1996——易危(VU);
中美洲鳄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01 March 2007——易危(VU);
拟鳄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02 August 2010——无危(LC)。
种群现状
近二十年中,由于过度的捕杀,鳄龟野生种群的数目逐渐下降,其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Hackler et al,2007)。
主要价值
鳄龟不仅在食用方面有较大的市场,而在观赏、药用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鳄龟具有集食用、观赏、药用为一体的经济价值,同时鳄龟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卵多、不畏寒、抗病能力强、含肉率高等特点,因此,鳄龟到了受养殖户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