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礁
上海市长江口外的礁石
鸡骨礁,上海市境内群礁,位于长江口外,横沙浅滩外侧,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交汇处。上海市最东端,也是现代长江口的东界点。改造前由多个小礁石组成,3个较大者分别命名为南礁、北礁和东礁。主礁在东侧,长26米,宽约19米,从东侧海上望去犹如一大商船,海拔12.2米。主岛礁原有面积500平方米平方米,1966年和1973年在2个较大的礁石上建成一个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长51米、宽43米、高36米(七楼平顶)。2010年面积2026.84平方米,海岸线长170.57米,全为人工海岸线。西侧另有3个附属岛礁:依次为鸡骨礁一岛、鸡骨礁二岛、鸡骨礁三岛。周围暗礁较多,浪大流急。
位置境域
主岛
鸡骨礁,上海市最东端,位于长江口南支下游岛群东端,长江口外,横沙浅滩外侧,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交汇处。行政隶属于上海市祟明区。距离吴淞口约111公里,距离横沙岛岸线约50公里,在佘山岛东南3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10′26.7″、东经122°22′57.1″(一说东经122°23′,北纬31°11′),2010年面积2026.84平方米,海岸线长170.57米,全为人工海岸线。
鸡骨礁改造前由多个小礁石组成,3个较大者分别命名为南礁、北礁和东礁,周围暗礁较多,浪大流急。主礁在东侧,长26米,宽约19米,面积近500平方米,岸线长0.1公里。1966年和1973年在2个较大的礁石上建成一个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长51米、宽43米、高36米(七楼平顶)。
附礁
另有3个附属岛礁:
鸡骨礁一岛,位于鸡骨礁西,是最靠近鸡骨礁的一个海岛,岛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1°10′26.2″、东经122°22′54.7″,2010年面积205.72平方米,岸线长度55.46米,高程4.7米。
鸡骨礁二岛,位于鸡骨礁一岛西,岛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1°10′26.3″、东经122°22′53.0″,2010年面积214.6平方米,岸线长度56.19米,高程4.5米。
鸡骨礁三岛,位于鸡骨礁二岛西,岛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1°10′26.8″、东经122°22′51.8″,2010年面积432.48平方米,岸线长度79.77米,高程4.5米。
名称由来
“鸡骨礁”,地名由来未见史载。为上海市政府1986年批准命名的名称。2008年,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海洋局、市地名办完成《上海市无居民岛屿名录》的编写,提出建议命名为“鸡骨礁(岛)”,上报市府。该名录是在开展上海市无居民岛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无居民岛屿进行命名更名,包括征求涉海管理部门、相关区县和军事部门的意见后形成。
鸡骨礁英文另名“AMHERST ROCK”,其来源与阿美士德号帆船触礁案有关。阿美士德号(LORD AMHERST)帆船原是英国布莱克沃尔船厂建造的一艘506吨的巡洋舰。东印度公司用2500美元,从其委托人怀特曼洋行租赁来运载得色花布、羽纱、棉花及鸦片。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该轮抵沪,进行间谍活动,并赚了不少钱,是年七月离沪,行驶北洋航线。翌年归航时,在长江口北佘山附近洋面,不慎触鸡骨礁,失事沉没。从此该礁便以该船船名英文命名为“AMHERST ROCK”。但上海市相关地方志中未再提及此名。
地质地貌
地质
该礁地层产状平缓,岩性单一,为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硅质胶结,致密坚硬。成分单一,由石英、石英岩屑和石英砾石组成。
岩石由石英、石英岩屑、石英砾石组成,硅质胶结,致密坚硬。
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海拔12.2米,
1.5亿~0.7亿年前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奠定包括鸡骨礁在内的上海市基底构造。鸡骨礁是由基岩构成的埋藏古丘陵,上覆第四系巨厚的泥沙层。礁周围水急浪大,基岩上剥蚀下来的碎屑很难在潮上带和潮间带堆积,砾石和碎石被带到水动力环境较弱的潮下带和浅海区,沉积物分布范围局限,周围海域主要为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沉积,鸡骨礁以西海域粉砂含量高,相当于三角洲前缘相,以东对应前三角洲相,层理水平状。
鸡骨礁—镇海断裂。在长江口灶前礁—鸡骨礁一线,走向北北东,南与浙江镇海—温州大断裂相接,北东延入区外,是一条由中性火山岩、侵入岩组成的构造岩浆岩带,北段宽1~3公里,南段宽5~10公里。断裂带切割燕山期酸性岩浆岩体,控制白垩纪盆地发育,两侧地貌反差大,北段活动。
长江南支断裂。在长江南支南港—九段沙—鸡骨礁,北西西向,区内延伸约150公里,走向与长江北支断裂近于平行,相距约30公里,并在佘山岛以东鸡骨礁—镇海断裂附近与张堰—九段沙断裂呈锐角交汇。
杭州湾—佘山岛凹陷带。在上海东部水域,受北北东向奉城—九段沙断裂和鸡骨礁—镇海断裂控制,呈北北东向展布。自南向北由杭州湾凹陷、泥城凹陷、牛皮礁南侧凹陷、长江口凹陷(南、北凹)等多个早第三纪凹陷组成。长江口凹陷被半岛状九段沙—佘山岛隆起分割成南、北两个次级凹陷,次凹陷内又被更次一级北东—南北向火山岩断续隆起分隔,是历史地震多发区域。
地貌
该礁地层产状平缓,岩性单一,为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硅质胶结,致密坚硬。成分单一,由石英、石英岩屑和石英砾石组成。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
鸡骨礁改造前由多个小礁石组成,3个较大者分别命名为南礁、北礁和东礁,周围暗礁较多。在2个较大的礁石上有一个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长51米、宽43米、高36米(七楼平顶)。西侧依次分布有三个小礁石:鸡骨礁一岛、鸡骨礁二岛、鸡骨礁三岛。最高点高程海拔12.2米。
海域环境
区域范围
鸡骨礁处于长江口东海分界点。
东海,位于北纬21°54′~33°17′、东经117°05′~131°03′之间,北在长江口北岸启东角和韩国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黄海分界,南在广东南澳岛和中国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与南海分界,东至琉球群岛,西濒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海域面积77.3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70米。大陆架北部长江口以东,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西北—东南走向呈扇形展开。
长江口,现代的长江口河口段,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至入海口鸡骨礁止,长约232公里。1960年江苏省太仓县徐六泾河段对岸江心沙围垦并岸,江面宽由13公里缩窄为5公里,成为新的控制节点。1979年,以徐六泾作为长江河口段的起点,经上海市至入海口50号灯浮止,全长167公里,通称长江口。下口北起苏北嘴,南迄南汇嘴,相距90公里。上海市境内段长148公里,流经宝山区、崇明区和浦东新区。
水文特征
东海基本水系是黑潮水系和大陆沿岸流水系,二者混合产生混合水系是派生水系。环流系统有东侧黑潮主干、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台湾暖流组成的黑潮流系,西侧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流、台湾海峡海流组成的沿岸流系。年流入东海径流量约12000亿立方米,占中国全部入海径流量的64.7%,长江径流量最大,占东海总径流量的80.5%。入海径流和外海水混合而成冲淡水,沿东南方向在近岸带形成低盐水域。长江年输沙量为5亿吨,在河口沉积,形成沙洲和冲积岛屿。东海潮波是太平洋潮波经琉球群岛诸水道传人。东海西部陆架浅水区,除镇海、舟山群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潮外,其他均为正规半日潮。东部海区,济州岛、日本九州西海岸南部、琉球群岛均为不正规半日潮。琉球群岛附近,潮差2米左右,九州沿岸3米~4米,浙闽沿岸5米~7米,杭州湾澉浦潮差最大,有8.93米。东海是风暴潮多发区,以台风暴潮为主,夏秋两季多发。海浪以涌浪为主,平均波高冬季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平均波高1.3米,一般风浪3级~4级,涌浪2级~3级。
长江口为中等强度感潮河口,潮区界在铜陵与芜湖之间,大通站为长江下游的径流控制站,大通以下有支流汇入,但水量相对较小。据大通站1951~1990年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300秒立方米,相应水量为8925亿立方米;汛期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秒立方米(1954年8月1日),枯季最小枯水流量为4620秒立方米(1979年1月31日)。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小,丰水年(1954年)的年径流量为13590亿立方米,枯水年(1978年)为6760亿立方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汛期为5~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70%。
长江口的潮汐,在口外为正规半日潮,口内为非正规半日潮,平均一个潮周期约12小时25分。据两个全潮期内(即一个太阴日)统计,最大涨潮量为56.9亿立方米(1959年8月1日),最大落潮量为73亿立方米(1959年8月20~21日)。多年平均大潮潮量,洪季为50余亿立方米,枯季近4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小潮潮量,洪季为约16亿立方米,枯季约为13亿立方米。
上海处于中纬度感潮河口区域。潮汐在一个太阴日(约24小时49分钟)内两涨两落,涨落潮时间不等,每潮平均历时约12小时25分钟。每月有两次大潮汛,出现在农历初三、十八前后;两次小潮汛,出现在农历初十、二十五前后。吴淞口附近平均涨潮历时约4小时35分钟,落潮历时约7小时50分钟。
上海海域主要存在东海前进潮波和黄海旋转潮波两个潮波系统;其中东海前进潮波对上海海域影响较大,东海潮波传人长江口及杭州湾,水深变浅,加上径流作用,逐步变形,大致以长江口拦门沙为界,从口外正规半日潮类型转化为口内非正规半日浅海潮类型,潮波波形表现为以前进波为主的混合波。因地形条件,使长江口成为一个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平均潮差约2.5米;杭州湾则成为一个强潮河口,平均潮差超过4.0米。受径流和地形共同影响,长江口与杭州湾潮差分布有较大差别;长江口自外向内上溯,潮差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杭州湾则从口门起,随上溯逐渐增大。
上海海域半日潮流占支配地位,长江口外东部水域主要表现为旋转流,属于规则半日潮流;长江口口门附近海域为过渡区域,长江口内潮流受河槽和岛屿约束表现为往复流,长江口内包括口门附近小于20米等深线水域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
口外潮波传人长江口浅水区域后,因河槽形态、径流大小及河床边界不同,各处变形情况有很大差异,导致感潮河段各处潮位、潮差和潮时沿程发生变化,自口门外海至河口口门附近,潮差呈逐渐增大过程。长江口外海平均潮差一般在2.5米左右,向西逐渐增大,鸡骨礁处平均潮差为2.57米,最大潮差4.52米;下浚平均潮差为2.91米,最大潮差达5.05米。进入河口段平均潮差沿程向西又逐渐减小,至江阴平均潮差仅为1.63米,最大潮差3.39米。北支河床呈喇叭形,潮能迅速增大。北支河段潮差普遍比南支大,自长江口口门至三条港附近潮差逐渐增大。三条港平均潮差达3.15米,最大潮差达5.95米。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潮汐的日不等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潮高不等,一般从春分到秋分夜潮大于日潮,从秋分到次年春分日潮大于夜潮。潮汐日不等主要表现在一个太阴日内两个相邻的高潮位不等,而相邻两个低潮位不等现象不太明显,如1982年7月,鸡骨礁每天两次高潮位相差平均为71厘米,最大潮差达120厘米,每天两次低潮位相差平均仅为19厘米。
长江口口内潮差还有明显年变化,以1月潮差最小,8~9月潮差最大。即洪水季节潮差大,枯水季节潮差小。长江口内中浚、横沙站年内潮差变化幅度约为30厘米。潮差变化幅度由西向口门逐渐减小。长江口外月平均潮差一般是3月和9月最大,1月和6月最小,变化幅度约20厘米,具有显着的半年周期。
长江河口区域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随着海陆两相动力系统交互消长,越向上游涨潮历时逐步缩短,落潮历时逐步延长。6小时的涨潮历时等值线大致通过佘山、鸡骨礁和绿华山一带,5小时的涨潮历时等值线大致通过横沙岛西侧。涨潮历时明显缩短,落潮历时明显增长。涨落潮历时差从长江口口门外到口内不断增加,鸡骨礁时差为25分钟,中浚时差为2小时20分钟,徐六泾时差为3小时51分钟,江阴时差为5小时17分钟。
潮波自吴淞口进入黄浦江水系,受河道逼狭淤浅摩擦力增大制约,相比长江沿程潮差迅速减小、涨落潮间隙延迟更多,潮流界和潮区界距离大大缩短,但上海全境基本处于感潮区域。
自然资源
据调查,长江口潮间带的底栖动物十分丰富,有160种~170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及鱼类等,其中多数种类属广盐广温性河口动物。
治理开发
1966年和1973年在2个较大的礁石上建成一个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长51米、宽43米、高36米(七楼平顶)。设置有灯塔、验潮站和民用航运雷达站。
气象监测
1957年,在水利部部署下,各省市进行了第一次水文基本站网规划,开展有计划的站网建设。1958~1959年江苏水利部门增设了南翔、泗泾和嘉定南门等站。1958年起,上海河道工程局新设吴泾等潮位站,市气象局设置长江口引水船站,海军东海舰队设佘山、鸡骨礁潮位站,恢复了绿华山站。1959年,上海市区扩大,原属江苏省境内的测站和新设站全部移交河道工程局,仅有个别站移交市城建局和上海气象局管理。
2005年起,上海气象部门先后在佘山岛、东海大桥、洋山港、长兴岛、上海长江大桥、九段沙、鸡骨礁、马迹山、崇明东滩、嵊山、南槽东、吴淞、岱山岛、小衢山岛、横沙岛等港口码头、海岛海礁及海事灯塔等地布设28个海岛自动气象站,初步建成上海海洋气象监测网。
鸡骨礁站,站号99121,布设地点:长江口鸡骨礁,海拔60米,布设时间2007年,数据传输方式GPRS,传输频次1分钟,观测要素,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雨量、能见度。
地质调查
为了配合中国东海大陆架海洋地质综合概查,开展东海基础地质研究,加速寻找以石油为主的海底矿产资源,由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参加,组成海岛调查组,于1975年5~6月进行佘山岛、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鸡骨礁的地质调查,填制了1∶3000~1∶10000比例尺岛屿地质图,进行了地层、构造、矿产、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岩石磁化率和岩石密度的测定,采集了各种标本和样品。
通过调查填补了鸡骨礁在地质上的空白。鸡骨礁为位于长江口海域的礁石,由于浪大流急,登岛十分困难,以往从未进行过地质调查,通过该次调查查明了组成礁石的岩性、地质时代,以及地层产状等。该次调查系统地对岛屿的岩石、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产、第四纪地质等进行了调查,弥补了前人零星调查的不足之处;首次在岛屿开展了岩石密度、岩石磁化率测定,查明了岛屿的各类岩石的密度值、磁性值,为区域重力场、磁场解释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研究海陆连接,以及长江口、杭州湾、东海大陆架区域地质解释、含油气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助航设施
鸡骨礁灯塔,位于长江口外北纬31°11′、东经122°23′。鸡骨礁由3个小礁石组成,最大的直径有10米,面积100平方米,小的直径只有5米,面积25平方米。周围暗礁较多,浪大流急,又处于长江和东海的交汇处,是长江口南北干线重要助航标志之一。1970年代,部队在鸡骨礁上用钢筋混凝土建设海防要塞。1982年部队撤离移交时,由于鸡骨礁是建造灯塔首选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东靠长江锚地,西临长江北槽航道,岛上又有高36米现成的建筑,故特意建设直升机坪,并移交给上海航道局建成灯塔。上海海监局、上海海事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除了发挥其灯塔功能外,又陆续在鸡骨礁灯塔建立VTS雷达站、AIS基站和各类通讯基站,耗资4100万元改建,为进出长江口来往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1985年上海航道局所属原无人看守的长江口鸡骨礁灯桩专门进行灯桩改造,建成直升机平台,首创国内运用直升机对孤岛、海礁航标进行补给、维护、保养的先例,成为上海港入口处地标性建筑。
1996年,上海海事局在鸡骨礁上设置了无人灯塔。
1879年(光绪五年)在鸡骨礁与铜沙浅滩之间设置了一具有声浮,称之为牛皮礁自鸣声浮,以指示牛皮险礁。1977年建鸡骨礁灯桩和直升飞机停机坪。
2004年,上海海事局为了适应航运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筹备,对吴淞VTS实行更新升级。2004年7月1起,吴淞VTS新系统实现试运行,原系统超年限运行后退出。新系统集雷达、通信、导航、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显示于一体,包括雷达监控系统、VHF通信系统、MIS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增加了崇明岛和鸡骨礁雷达站,形成“六站一中心”的格局。
立标
2008年,市海洋局、市民政局和市地名管理办公室联合开展无居民海岛标志设置工作,设置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佘山岛和鸡骨礁共5个海岛名称标志。海岛名称标志为花岗岩材质,高165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名称标志正面刻有海岛的中文名称和拼音,落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
海防
鸡骨礁地势险要,扼守上海水上大门,是天然的军事要塞。1958年4月,为了加强长江口的防御体系,南京军区决定在鸡骨礁建造“礁屋”。为使工程顺利进行,海军东海舰队机动测量队承担了工程的测量任务。完成了以鸡骨礁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1:2000比例尺的水深测量;礁周围2海里和西南方向面积82.3平方公里,扫测深度为6米的扫海测量;礁周围1平方公里内,扫测深度为10米的扫海测量。
1971年,南京军区某部决定在此建造一个榴弹炮阵地。经过5年(一说1966年和1973年)施工,在长62米宽42米的平台上,筑起了七层楼的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的军事要塞,而后一个180人建制的榴弹炮加强连驻守于此。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鸡骨礁的战略意义减少。1980年代最终废弃,榴弹炮连全部撤退。
社会经济
海事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阿美士德号(LORD AMHERST)帆船抵沪,进行间谍活动,并赚了不少钱,是年七月离沪,行驶北洋航线。翌年归航时,在长江口北佘山附近洋面,不慎触鸡骨礁,失事沉没。
1926年(民国15年)12月12日,怡和洋行“连升”轮在长江口鸡骨礁触礁沉没,死40余人。
1932年(民国21年)12月26日,福泰轮船公司“新福泰”轮在吴淞口外鸡骨礁遇风触沉。
1970年4月16日,上海海运局“战斗29”号轮在长江口鸡骨礁附近与“战斗6”号轮相撞沉没。
2001年4月17日,韩国籍货轮“大勇”轮和中国香港籍散装货轮“大望”轮在长江口鸡骨礁附近发生碰撞,“大勇”轮所载700余吨有毒、易燃、易爆、易挥发的强污染化学物苯乙烯溢流入海。
兵事
1841年6月8日(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三十日)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抵长江口外鸡骨礁一带集结,并派船探测航道,侦察吴淞口设防情况,准备登陆。
参考资料
第二节其他岛屿.上海市志·地理分志(19782010).
第一节长江水系.上海市志·地理分志(19782010).
第一节潮汐基本状况.上海市志·地理分志(1978201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21:55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