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省运城
安邑夏县之西。《书·汤誓序》记载:“ 伊尹相汤伐 桀 ,升自陑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
汤誓》。” 孔传:“地在
安邑之西。”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
《
尚书·汤誓序》:“ 伊尹相汤伐 桀 ,升自陑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
汤誓》。” 孔传:“地在安邑之西。”《
竹书纪年》:“四十九年。(舜)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义钧封於商。是谓
商均。后育。
娥皇也。鸣条有
苍梧之山。帝崩。遂塟焉。今海州”三国魏
曹丕 《秋胡行》之一:“ 鸣条之役,万举必全。”《史记·夏本纪第二》:“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运城市区以北10公里鸣条岗有舜帝陵庙。舜帝史称
虞舜,姓姚,名重华,黄帝的第九代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被尊崇为五帝之一。舜因品德高尚而被尧选为接班人,继承帝位后,舜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实施教化,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所开创的德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