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茴鱼
茴鱼科茴鱼属动物
鸭绿江茴鱼(学名:Thymallus yaluensis)是茴鱼科、茴鱼属动物。体长可达20厘米。背鳍很大。大扇形,底部长。雄性腹鳍相当长,但雌性较短。头部较小,眼睛位于头部前方。鼻孔很短,嘴巴很小,两颚都有细牙齿。上颚延伸到眼睛中间下方。鳞片相对比其他鲑鱼大。一般鲑鱼科鱼种的侧线上鳞片数在200个以上,该物种相比之下在100个以内。鳞片横向线条完整且笔直。该物种颜色很漂亮,背表面为深绿色,或蓝黑色至蓝灰色,两侧为灰色至深蓝色,带粉红色虹彩,腹面为灰色至白色。两侧有分散的黑点,尾鳍深色具紫色边缘;腹鳍深色,具不规则的橙黄色斜条纹。
形态特征
鸭绿江茴鱼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鱼种,最大记录长度为20厘米。特征是背鳍很大。大扇形,底部长。雄性成体的背鳍更大,向下凹陷时达到油鳍。但雌性比较短。腹鳍相当长,但雌性较短;雄性成体会碰到后鳍。尾鳍相对有较深微缺。尾鳍的下叶可能比上叶更长。头部较小,眼睛位于头部前方。鼻孔很短,嘴巴很小,两颚都有细牙齿,胸骨和腭骨上有牙齿。上颚延伸到眼睛中间下方。体格算高的。鳞片相对比其他鲑鱼大。一般鲑鱼科鱼种的侧线上鳞片数在200个以上,相比之下在100个以内。鳞片横向线条完整且笔直。
该物种颜色很漂亮,背表面为深绿色,或蓝黑色至蓝灰色,两侧为灰色至深蓝色,带粉红色虹彩,腹面为灰色至白色。两侧有分散的黑点,这些黑点在年轻鱼体上数量更多;在胸鳍和腹鳍之间沿着下侧的深色纵向条纹;背鳍深色具狭窄的紫色边缘(鳍体上红色到橙色或紫色到绿色斑点的排);尾鳍深色具紫色边缘;腹鳍深色,具不规则的橙黄色斜条纹;脂肪,肛门和胸肌较暗。
产地生境
栖息在中、大型河流和湖泊中。产卵期会游到岩石较多的上游山区溪谷。主要居住在河流中,很少在湖泊中发现。夏天它们停留在岩石浅滩上,冬天移动到更深的水域。居住在清澈、寒冷、中等至大型的河流和湖泊中。进入岩石小溪产卵。分配东北亚,是朝鲜鸭绿江的特有种。
生活习性
在不多的水路上成群。幼鱼吃浮游生物,长大后逐渐吃昆虫幼虫。成体主要吃睡眠中的昆虫,还吃蠕虫、小鱼、鱼卵、负鼠、甲壳类及浮游生物。从水体底部采集或漂流捕获(蜉蝣和毛翅目的吞食物)。
繁殖方式
产卵期发生在春天,就在解冻之后,推测为5-6月,成熟的鸭绿江茴鱼(3岁及体长在32厘米以上)沿着河流向上流动,在快速流动的砾石浅滩丰富的地区寻找产卵地。在流速较快的山间溪谷,河流的石头和碎石较多的地面上产卵。产卵期成鱼在河流或湖泊中寻找支流,向上游上升。雄性建立领地。在产卵时,雄性跟随雌性,炫耀背鳍向雌性求爱。然后,它漂移到雌性旁边,将伸展的背鳍弯曲在雌性身上。然后这对配偶会同时抖着身子,把卵和精液排出来。虽然不先做窝,但配种的时候通过尾部的剧烈运动,可挖掘砾石基底,会在一定程度上搅动基底并产生轻微的凹陷。雌性可以产卵一次,也可以移位在不同的地区产卵多次。产卵后通常会离开产卵点,在更上游的水体中建立夏季领地,到水温较高的上游度过夏天,一般到9月中旬就会再移动到下游深水区。
雄性以其几乎黑色的颜色和广泛展开的鳍而闻名。它们竞争并隔离一只雌性,然后进行交配。每对夫妇释放卵子和精子。会使600-8000个卵子受精(取决于雌性的大小)。卵黄色,长3毫米,在大约10°C的水中,在砾石下保持20天的遮蔽状态,这取决于河流的状况。孵化时,鱼苗的尺寸为15-20毫米,卵黄囊泡很小。然后它们到达河岸边觅食。鱼苗生长非常迅速,到深秋,小鱼就会长到15-18厘米。该物种的寿命可达5年,很少超过5年。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列入中国《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三批)。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10:1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