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燕鹱属(学名:Pelecanoides)是鹱科下的其中一个属。其下有5种相当类似的物种,应靠其全身羽毛、栖地、鸟喙形状区分。整个属曾经被独立划分为鹈燕科(Pelecanoididae),但已经归入鹱科下。体长在19-23厘米之间,体重120-200克。与
海雀一样,鹈燕鹱属的翅膀短、体重,在水下用翅膀推进。最小且分布最广的是普通鹈燕鹱,体长约16厘米;最大的是秘鲁鹈燕鹱,体长约25厘米。它们的外观高度统一,在海上看到时很难区分。它们之间最明显的特征和区别是短喙的大小和形状。
动物学史
该属名Pelecanoides(指“类似”)形成。源自该属成员具有一个可容纳食物的
喉囊以暂时储存食物,如同鹈鹕一般。
鹈燕在鹱形目下曾属于一个独立科——鹈燕科(Pelecanoididae),但其分类地位后根据基因研究,发现它们实质上与鹱科鸟类亲缘较近而被取消而被合并进
鹱科内。
形态特征
鹈燕鹱有5种非常相似的物种,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羽毛颜色、栖息地和喙结构上的微小差异。该属均是小型海鸟,体长在19-23厘米之间,体重120-200克。与
海雀一样,鹈燕鹱属的翅膀短、体重,在水下用翅膀推进。最小且分布最广的是普通鹈燕鹱,体长约16厘米;最大的是秘鲁鹈燕鹱,体长约25厘米。它们的外观高度统一,在海上看到时很难区分。它们之间最明显的特征和区别是短喙的大小和形状。羽毛上体呈黑色、深灰色或棕色,下体呈白色。它们的翅膀很短,特别是相对于整体身体尺寸而言,并且用于高度特征性的呼呼飞行。
鼻孔外部呈管状,这是区分它们与较小的酸类的最简单方法。鹈燕鹱的鼻孔缩小并向上张开,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潜水。这些物种在外观上往往非常相似。嘴形、下颌弓形状和鼻孔小突起的区别可以用来区分它们。它们的前脚趾有蹼,腿离身体很远,这使得它们像许多其他鹱形目鸟类一样在陆地上笨拙。
栖息环境
栖息地主要是沿海湿地,但也观察到它们在海上、旱地、礁岩和安第斯平原上飞行。筑巢群出现在岛屿植被茂盛的斜坡上,偶尔也出现在平坦的地面上。筑巢洞穴通常发现于松软的土壤、沙子或碎石中。它们主要在这些岛屿周围的近岸地区进食。
生活习性
行为
鹈燕鹱属的物种非常适应水生生活。它们潜入水中捕捉大部分猎物(甲壳类动物、小鱼和头足类动物),并有一个可以携带食物的喉袋。潜水时,它们用脚和尾巴作为舵;普通鹈燕鹱的潜水深度可达64米,平均深度约为30米。它们也会潜水来躲避危险。
该属鸟类的一般飞行方式(称为“呼呼”飞行)与其他海鸟相比更类似于
海鸥。这种飞行的高度低于水面,鹈燕鹱会飞过波峰,而不会中断其飞行路径。在水中,这些翅膀半折并用作桨,推动鸟儿追捕猎物。鹈燕鹱是优秀的游泳者,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具有在波浪中“飞行”的独特能力,冲过一个波浪的波峰并在另一边仍然飞行。与其他海鸟不同的是,鹈燕鹱的飞羽是同时换羽的,因此它们在羽毛没有重新长出时无法飞翔,它们的自然体重已经接近翅膀所能支撑的极限,因此体重的增加也会让它们暂时无法飞翔。此时,它们就会像
企鹅一样利用脚蹼。
它们接近陆地主要是为了繁殖,尽管个体可能很早就开始访问繁殖地。许多个体似乎确实在繁殖季节之外访问了繁殖地。一般来说,它们被认为是分散的,而不是迁徙的,在陆地上群居且严格夜间活动。
食性
该属物种是浮游生物的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壳类猎物,如磷虾、桡足类和端足类,也捕食小鱼和鱿鱼。
分布范围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的海峡和峡湾;南乔治亚岛及周边小岛,南印度洋的爱德华王子群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新西兰岛屿,如索兰德群岛/豪特尔岛、斯纳尔斯群岛/蒂尼赫克岛、查塔姆群岛、奥克兰群岛、安提波德群岛、坎贝尔岛/莫图伊胡普库岛以及北岛附近的许多岛屿;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附近的岛屿、澳大利亚管辖的麦夸里岛周围的岛屿,在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戈夫岛、福克兰群岛繁殖。
繁殖方式
鹈燕鹱属在岛屿上筑巢。土地解冻后,每对繁殖的鹈燕鹱都会钻入土壤,用爪子和喙挖掘巢穴。它们甚至会在冰雪覆盖的岛屿上筑巢。鹈燕鹱会将一枚白色的卵被产在草皮或软土的洞穴中,这些草皮或软土通常覆盖着植被、羽毛或小岩石。在繁殖地是夜间活动的。雏鸟在洞穴中接受父母的长期照顾(大约45-60天),两性轮流孵化。雄性和雌性每晚轮换,因此鹈燕鹱在鹱形目中的孵化时间最短(与大信天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可能会孵化几周的卵,然后由伴侣接替)。一旦雏鸟长出羽毛,它们就会独自生活并出海觅食。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7月23日:
极危(CR)——1种;近危(NT)——1种;无危(LC)——3种。
种群现状
鹈燕鹱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普通鹈燕鹱和南乔治亚鹈燕鹱的数量均达数百万对。另一方面,秘鲁海燕和科德菲什岛鹈燕鹱则受到鸟粪提取、外来物种和气候变化的高度威胁,被视为濒临灭绝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