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为鹰科、鹰属的鸟类,体重130-300克;体长310-410毫米,翼展60-75厘米。共有7个
亚种。雄鸟头、背青灰色,眉纹白色,喉布满褐色纵纹,下体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上体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眉纹白色,喉具褐色细纵纹,无中央纹,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幼鸟头顶至后颈栗褐色,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雀鹰的
模式种产地在
瑞典。
动物学史
在鹰科家族中,雀鹰是大型
鹰属(Accipiter,据说是
维京人,指成年雄鸟的颜色,以及hedge hawk、spar hawk、spur hawk和stone falcon。
雀鹰由
卡尔·林奈但在1760年被法国动物学家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意为雀鹰。“Nisus”来自希腊神话,是
麦加拉的国王
尼索斯(Nisus)的名字。
雀鹰与东非和南非的
红胸鹰及可能的
马达加斯加雀鹰形成超种。该种具地域变异,在分布范围的东部,鸟类体型更大,颜色更浅。内部的变异使其通常被划分为七个亚种。
形态特征
雀鹰是鹰科中最小的成员之一,并且比该类群中的任何其他成员都表现出雄性和雌性之间显著的体型差异。尽管通常会注意到雌性猛禽的体型较大,但矛盾的是,雄性猛禽比雌性小约三分之一,这凸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进食方式。它们的外表也显示出明显的
性别二态性。雄性的头部、肩膀和翅膀呈灰棕色,随着成熟和年龄的增长,浅蓝色反光非常明显。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
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
初级飞羽暗褐色,
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枚初级飞羽
外翈具缺刻;
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
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头顶至后颈栗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其余似成鸟。
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雀鹰的浅色下半身和较深的上半身是
反影伪装的例子,这有助于打破鸟类的轮廓。反荫现象在捕猎鸟类和其他快速移动动物的
猛禽中很常见。成年雀鹰身上的水平条纹是典型的森林捕猎鸟类的特征,成年雄鸟的蓝色也是其他食鸟猛禽如
游隼、
灰背隼和其他
鹰属身上常见的颜色。
栖息环境
雀鹰栖息于
针叶林、
混交林、
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
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
次生林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最高可达海拔4500米。
在筑巢期间,雀鹰更喜欢开放空间与针叶林和落叶林地交替的区域。它们通常把巢穴筑在树龄20-50年之间的成片老树上。这些栖息地可能为它们提供了适合其狩猎风格的绝佳藏身之处和空间。树木繁茂的堤坝沿着开放空间,也被认为是非常好的栖息地类型。通常避免进入大而茂密的森林的内部部分。另一方面,面积小于10公顷的残余林带似乎很受欢迎。在冬季,树木繁茂的栖息地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雀鹰会移近城市中心和城镇郊区,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
生活习性
迁徙
亚洲种群以及部分居住在欧洲最北部的种群是迁徙者,在冬季,它们会迁徙到最南端的冬季营地,纬度低于40°纬度,但甚至到达印度和马来西亚半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直至埃塞俄比亚和苏丹。欧洲种群虽然也受到纬度移动的影响,但始终在大陆内部,因此是分散定居的。在此期间,种群确实重叠,导致南部种群数量增加以及该地区的地中海地区,它们所滋养的许多雀形目动物集中越冬。
雀鹰部分留鸟部分迁徙。雀鹰遍布旧大陆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北部地区的鸟类会向南迁徙过冬,而南部的同类则会留守或分散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行为
雀鹰习性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间穿行飞翔。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
狩猎
在狩猎时,欧洲雀鹰希望从惊喜中获益。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们飞得很低,离地高度非常低,经常利用
树篱、灌木丛或建筑物的庇护来隐藏并对在空地进食的小雀鸟群进行闪电和突然袭击。当潜在的受害者隐藏在树叶中时,雀鹰会尝试通过撞击树枝将其赶走,但这种策略通常没有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的尝试不到5%。然而,雀鹰是非常顽固的猎手,它们会追捕猎物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在高空。当它们错过目标时,雀鹰甚至会跟随猎物进入树篱和树林,如有必要,雀鹰会在灌木丛中步行完成自己的路线。它们知道如何表现出机会主义和耐心,留意花园里的喂食器,以便给前来进食的蓝山雀带来惊吓。
在春天,它们有时会进行快速的起伏飞行,以至于在每次俯冲的底部,鹰似乎都会从看不见的表面弹起。它还可以在头部向前、翅膀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进行高速俯冲。这些显示通常伴随着高亢的咯咯声。
叫声
食性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型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撕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型较大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成鸟在繁殖季节,近98%的食物由小鸟组成。具体来说,膳食成分如下:13%
画眉和
鸫科,11%
家麻雀,8%莺和
莺鹛科物种,9%
山雀,7%
树麻雀和
云雀,6%燕子,5%苍头
燕雀,4%
八哥和3%
鹨。总共已鉴定出150多个物种。鸽子、鸡和小雉鸡的数量相当微不足道,低于1%。
在冬季,捕获猎物的情况基本保持不变。由于一些南飞物种的迁徙,分布有所不同。麻雀随后最高可达20%。老鼠和
鼩鼱等小型哺乳动物是这一时期食物的一部分。在啮齿动物大量繁殖的年份,它们可占总饮食量的15%,尤其是在北部地区。雀鹰(仅限雌性)并不害怕攻击野鸡,但随着它们的成长,它们会变得太大,成为难以捕捉的猎物。
由于体型较大,雌性会捕食较重的猎物,例如画眉和
斑尾林鸽。这种差异使得夫妻可以占据较小的领地,而不会在伴侣之间争夺食物。
分布范围
国家
留鸟: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朝鲜、韩国、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摩纳哥、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北马其顿、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欧洲区)、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英国和也门。
繁殖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东亚区、中亚区)、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非繁殖地:孟加拉国、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中国(香港、澳门)、肯尼亚、老挝、利比亚、缅甸、尼日尔、巴勒斯坦、卡塔尔、苏丹、坦桑尼亚、泰国、土库曼斯坦和越南。
旅鸟:马耳他、中国台湾省。
游荡(非繁殖地):乍得和斯里兰卡。
游荡:文莱、法罗群岛、冈比亚、冰岛、马来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南非、斯瓦尔巴和扬马延、西撒哈拉。
地理
雀鹰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雀鹰亚洲亚种(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繁殖于中国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雀鹰喜马拉雅山亚种(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繁殖于中国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繁殖方式
交配
雀鹰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雀鹰每年5-7月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交尾大多在
针叶树或者
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筑巢
一旦配对形成,巢穴很快就会筑好,通常利用前一年用过的巢穴或每次婚配期间用过的几个巢穴之一。它对原生地非常忠诚,各种巢穴可能年复一年地发生,每次相距只有几米。这些鸟在巢穴期间很谨慎。在这段时间里,雀鹰似乎从活动中消失了,即使占据着极其有限的灌木丛。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米。双方共同努力构建鸟巢,但雌鸟承担大部分工作。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巢几乎完全由松散的枯枝和细枝制成,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上装饰着荆棘和树脂树皮,内垫有云杉小枝和槭树、卫茅等新鲜树叶,里面还添加了一些换羽时的羽毛。
孵化
雄鸟通常会隐藏在第二排树的一些树枝上观察,这些树枝面向空地,从这个位置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发生的事情,而不会被任何方式看到。雌鸟在孵卵时会仔细观察树林里的每一个小动作,始终注意听配偶的任何可能的叫声。事实上,唯一能证明雀鹰存在的证据是,一旦有入侵者进入其领地,雄鸟和雌鸟都会发出警报声。雄鸟发出快速而尖锐的“咯咯咯”声,雌鸟则发出缓慢而有节奏的声音。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看到它们。
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9.8毫米×38.6毫米,重17-18克。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
雀鹰的繁殖周期总共持续约130天,其中30-65天用于孵卵,超过70天用于飞行和幼鸟独立。雏鸟出生时被一层白皙的绒毛覆盖,大约两周后它们会脱落,然后逐渐被第一只幼鸟的绒毛所取代。
雏鸟
雏鸟晚成性,出生时全身覆盖着绒毛,大约两周后绒毛会脱落,然后逐渐被幼鸟的羽毛所取代。幼鸟的羽毛较为朴素,但无论如何,它们忠实地复制了成鸟的羽毛。胸前的条纹更加明显,并且呈现出垂直线条,通常像水滴一样,而不是像成年鸟那样呈水平线。雌鸟在巢中喂养雏鸟,而雄鸟负责捕捉猎物,猎物被拔毛后喂给雌鸟食用。如果雌鸟意外死亡,雏鸟也会饿死,因为雄鸟会继续携带食物,但没有了喂养它们的计划。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幼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
生长
雏鸟出壳后,全身披浅黄色绒羽,皮肤肉红色。眼缝微开、嘴褐色、蜡膜略黄,亲鸟不喂食,仍在窝巢抱雏保温或继续孵化尚未孵化出雏鸟的卵。
由观察所知,雀鹰体重、身长等体外器官生长缓慢,特别是翼、尾羽生长最慢。体重由日龄至日龄,平均日增重8克,身长10.3毫米。
当幼鸟长到父母的大小但仍然无法飞行时,它们会离开巢穴,栖息在附近的树枝上,在第一次飞行前的最后几周里一直保持这种姿势。唯一能轻易揭示幼鸟存在的线索是,巢穴底部周围的地面因大量排出白色粪便而变白。然后它们与父母一起待4周,直到完全独立。性成熟发生在第2-3年。雀鹰野外寿命16年。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截至2021年,欧洲的雀鹰物种数量估计为364,000-571,000对,相当于728,000-1,150,000成鸟。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36%,因此对全球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为2,020,000-3,190,000只成鸟,但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估计。数量位于2,000,000到3,200,000只成鸟之间。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稳定。在欧洲,物种数量自1980年代以来有所增加,但在过去三代(15.45年,2020年)中保持稳定。
2022年4月,中国云南大理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监测调查工作中,在保护区首次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雀鹰。。
相关文化
神话
根据希腊神话,
麦加拉的国王尼索斯(Nisus),他在他的城市被女儿
斯库拉以叛国罪交给
克里特岛国王
米诺斯,斯库拉公主剪下父亲的紫发献给她的情人(亦是尼索斯的敌人)米诺斯后,尼索斯变成了一只鹰。相反,他的女儿变成了一只
云雀,永远被诅咒要逃离父亲雀鹰的追杀。)
诗文
雀鹰在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非常常见,经常出现在这个国家的文献中。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些喜剧中引用了它,
丁尼生在他的诗歌中也引用了它,但其他作品也经常提到它,提醒人们它的攻击性、它的威严,但同时提醒人们它的飞行的微妙性。该物种出现在
日耳曼民族的神话中,并在
阿尔弗雷德和
特德·休斯等作家的作品中被提及。
猎鹰
在格鲁吉亚黑海港口城市
波季,矗立着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小型
猛禽为主题的雕像,它展示了当地猎鹰捕猎
西鹌鹑、
乌鸫和
候鸟的传统,这一传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这就是雀鹰,它代表着力量、冲劲、勇气和狩猎技巧,在猛禽中也许是无与伦比的,这种鸟的体型几乎不超过鸽子,但在必要时,它有勇气攻击体型更大、速度更快的猎物。
猎鹰者至少从16世纪就开始使用雀鹰;尽管该物种以难以训练而闻名,但它也因其勇气而受到称赞。雀鹰在猎鹰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莫卧儿帝国皇帝
阿克巴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