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拼音:yī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鹰”的古字写作“䧹”,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鹰”本义是鸟名,属猛禽一类,上喙钩形,足趾有利爪。
文字源流
“鹰”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图1-4,隶定作“䧹”。金文右下部是“
隹”字(图B),是禽鸟的象形。左上的“图A”,一说是“膺”的初文,其字形是在人胸前加一短竖,表示胸前的部位,是指事字。“膺”在这里是起表示读音的作用的。也有人认为“图A”是个“人”字。古人有训练鹰来狩猎的习惯,整个字形描绘的是训练猎鹰的情形。
到了战国时期,“图A”左上的人形演变为“疒”,右下一点拉长变为一竖(图6)。发展至小篆阶段,右下一竖变为“人”字(图9)。《说文》籀文又于小篆基础上加“鸟”作图5,以凸显该字与鸟类的关系。汉代隶书在籀文的基础上省去“疒”左边的两个短画,再将笔画平直化,就是繁体字“鷹”字。由于偏旁“鳥”一律简化为“鸟”,因此“鷹”也据此简化为“鹰”。
鹰指鹰属各鸟类,如苍鹰、雀鹰等。鹰有猛气,它有其他鸟类无可媲美的雄健的气质。在一些场合中,鹰是勇猛的象征。如汉代班固《十八侯铭·将军汝阴侯夏侯婴》:“斌斌将军,鹰武是扬,内康王室,外镇四方。”另一方面,猎鹰为人使唤,再加上鹰是猛禽,性情凶猛,因此鹰有时带有贬义。如人们常把苍鹰比喻酷吏。唐骆宾王有诗:“题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明史·刘宗周传》:“司法必以锻炼为忠直,苍鹰乳虎集中于天下。”至于“鹰犬”,其贬义就更清楚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四】【隹部】於淩切(yīng)
𨿳,鸟也。从隹,瘖(yīn)省声。或从人,人亦声。
𪇿,籀文𨿳从鸟。
〖注释〗徐锴注:“鹰随人所指𨌰,故从人。”
说文解字注
“(𨿳)𤸰鸟也”注:《左传》:“如鹰鸇之逐鸟雀。”《释鸟》:“鹰来鸠。”郭云:“来当为爽。”按,《左传》:“爽鸠氏司宼也。”杜曰:“爽鸠,鹰也。”
“从隹,从人”注:锴曰:“鹰随人所指䡮,故从人。”按,雁、鴈亦从人。
“瘖省声”注:此七字依《韵会》订。瘖在七部而𨿳在六部者,合韵最近也。於陵切。
“𪇿,籀文𨿳,从鸟”注:按,𨿳盖古文也。小篆从之,从隹、从瘖省声,籀文则从鸟而应省声,非兼用隹鸟也。
广韵
於陵切,平蒸影 ‖ 鹰声蒸部(yīng)
鹰,鸟名。《月令》曰:“惊蛰之日,鹰化为鸠。”
康熙字典
【亥集中】【鸟部】 鹰;部外笔画:12
《广韵》《集韵》《韵会》并於陵切,音膺。《玉篇》:鷙鸟。李时珍曰:鹰以膺击,故谓之鹰。陆佃云:一岁曰黄鹰,二岁曰鴘鹰,鴘次赤也。三岁曰鶬鹰,今通谓之角鹰,顶有毛角微起。一曰题肩,一曰征鸟,一曰爽鸠。《左传·昭十七年》爽鸠氏注:鹰也,一作鶆鸠。《尔雅·释鸟》:鹰鶆鸠。又《本草》:虎鹰,翼广丈馀,能搏虎。裴氏《新书》:鹰在众鸟间,若睡寐然,故积怒而后全刚生焉。《诗·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言其武之奋扬也。《正字通》:鹰雄形小雌体大,生於窟者好眠,巢於木者常立,双骹长者起迟,六翮短者飞急。《礼·月令》:季夏,鹰乃学习。注:鶵学飞。又:季秋,鹰乃祭鸟。注:欲食鸟,先杀鸟不食。
毛氏曰:本作䧹,後人加鸟字,不知䧹已从隹矣。徐锴曰:鹰随人指纵,故从人。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鸟”5画,第四笔㇉(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写法】“䧹”从上、左包围“鸟”,底部“䧹”高。“䧹”,点笔在竖中线上端右侧,长撇从左上格上部撇至左下格下部;“〔⿰亻隹〕”居上半格,左“亻”在竖中线左侧,右“隹”主体在右上格,首笔撇斜跨竖中线,竖在竖中线右侧;第一、四横笔右端超出“广”的右侧。“鸟”,居下半格略偏右;短撇起笔于横中线,第三笔点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