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诺特彗星(正式编号:C/2006 P1 )(McNaught)是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麦克诺特(R. H. McNaught)在2006年8月7日发现的一颗
彗星,发现时亮度只有17等,11月下旬到达8等多,12月26日亮度4.5等,随后亮度迅速上升,2007年1月6日已经超过0等,1月10日达到-2等以上,由于离太阳的
角距太小,观测十分困难,不过彗星亮度很亮,在天气条件极好的情况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还是有可能看到的。
概况
麦克诺特彗星(正式编号:C/2006 P1 )(McNaught)是澳大利亚天文学家麦克诺特(R. H. McNaught)在2006年8月7日发现的一颗
彗星,发现时亮度只有17等,11月下旬到达8等多,12月26日亮度4.5等,随后亮度迅速上升,2007年1月6日已经超过0等,1月10日达到-2等以上,由于离太阳的
角距太小,观测十分困难,不过彗星亮度很亮,在天气条件极好的情况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还是有可能看到的。
它在2007年1月上旬,过近日点前亮度大增,是30年来最亮的彗星(只计最亮光度);也是70年来第二亮的,仅次于1965年达-17等的
池谷·关彗星;比1947年的
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
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尔·博普彗星都还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白天肉眼可见。
2007年1月11日,北京的天气非常好,
北京天文馆的工作人员分别在天文馆楼顶和北京平谷郊区观测并拍摄到它, 此时,彗星距离太阳不到10度,太阳落山十分钟后就可以在双筒镜中看到,
彗头很亮,
彗尾1度左右,非常漂亮!此彗星于2007年1月12日过近日点,近日距只有0.17天文单位,和太阳距离不到8度。1月底以后成为南半球的观测目标,亮度在4等左右,以后逐渐减暗。
麦克诺特彗星来自非常遥远的
奥尔特云,经过上百万年的长途跋涉,将于2007年1月12日飞近
太阳,随后又将飞回遥远的奥尔特云,不再回归。
天文学家说,以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命名的麦克诺特彗星是近40年来全球所能观测到的最亮的一颗彗星,人们平均每百年仅有一至两次机会可观测到如此亮度的彗星。
全程追踪
麦克诺特彗星被发现后,
星等一直维持在17等;但在12月初运行至
蛇夫座时,亮度增至9等;中旬后增至6等;2007年元旦后增至4等,随着彗星越来越接近太阳,亮度也不断地增加;2007年1月5日,该彗星过近日点(此时彗星位于人马座天区),亮度也达最高的视星等-5.5等,亮度增幅相当惊人;彗尾亦增长至约两度。但因彗星接近太阳,几乎与太阳同升落,因此在低纬度地区不易观测。至于高纬度处,如欧洲、日本、中国(华北、东北与新疆等地)、伊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因地平高度角稍高,不少天文爱好者得以在黄昏或黎明之时观测、拍摄到彗星之身影。甚至即使是在白天里,只要天气够晴朗,也能以肉眼在天空中找到麦克诺特彗星。
在香港时间2007年1月12日中午至16日中午,彗星可在
SOHO卫星的观测范围内被观测到。过近日点后彗星移至南天星座,彗星于1月15日起在南半球地区日落后的西方低空(金星左侧)看到,亮度亦趋降至18日的-1.5等、20日的1等;同时出现壮观的彗尾,虽然暗淡得目视看不到,但以两分钟以上的追踪摄影、甚至固定摄影即可拍下。
增亮
麦克诺特彗星被发现后,星等一直维持在17等;但在12月初运行至蛇夫座时,亮度增至9等;中旬后增至6等;2007年元旦后增至4等,随着彗星越来越接近太阳,亮度也不断地增加;2007年1月5日,该彗星过近日点(此时彗星位于人马座天区),亮度也达最高的视星等-5.5等,亮度增幅相当惊人;彗尾亦增长至约两度。但因彗星接近太阳,几乎与太阳同升落,因此在低纬度地区不易观测。至于高纬度处,如欧洲、日本、中国(华北、东北与新疆等地)、伊朗、北美洲、澳洲、新西兰等地,因地平高度角稍高,不少天文爱好者得以在黄昏或黎明之时观测、拍摄到彗星之身影。甚至即使是在白天里,只要天气够晴朗,也能以肉眼在天空中找到麦克诺特彗星。
在香港时间2007年1月12日中午至16日中午,彗星可在
SOHO卫星的观测范围内被观测到。过近日点后彗星移至南天星座,彗星于1月15日起在南半球地区日落后的西方低空(金星左侧)看到,亮度亦趋降至18日的-1.5等、20日的1等;同时出现壮观的彗尾,虽然暗淡得目视看不到,但以两分钟以上的追踪摄影、甚至固定摄影即可拍下。
扇形彗尾
通过近日点后,麦克诺特彗星的尘埃尾呈现了非常特殊的扇形,彗尾末端散开呈现辐射状;其中最宽的条纹,阔逾10度,长达35度,弯曲超过135度(而满月的视直径约是0.5度),与
黄道光几乎重叠。在彗星西下后一至二小时内,仍可看到彗尾;甚至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区都能观测到。
麦克诺特彗星的扇形尘埃彗尾成因尚未明了;有可能是彗核所喷发出的物质,受太阳风推压,进而呈现出辐轮的形状。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1910年一月大彗星(C/1910 A1)、1976年的
威斯特彗星以及1965年
池谷·关彗星之上。
壮观旳彗尾在二月上旬起已收细成一小扇形状,而视亮度亦降至2月10日之4等左右。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