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织
以各纱线为原料制成经、纬纱交织的织物的工艺过程
麻织以各种麻型纱线为原料制成经、纬纱交织的织物的工艺过程。按麻纤维原料分为苎麻织、亚麻织和黄麻织。
苎麻织
苎麻是中国的特产。用苎麻织布的历史久远。从浙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织物残片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出现了苎麻织物。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苎麻织物看,当时苎麻纱是用手工将麻纤维束劈成一定的细度,再把头尾拈接起来直至所需长度。苎麻绩成的纱含有一定的胶质,纱身平直光滑,用这种纱可织成中国夏布,但夏布的布幅狭,产量低。在机械化生产中,苎麻通过脱胶,被切成一定长度,再经过纺纱而制成苎麻纱。苎麻纱一般采用轴经整经方式。股线色织物因绞纱上浆后经纱可顺利退绕,故采用分条整经方式。
用苎麻纱可制成纯纺漂白织物、印花织物、小提花织物、色织织物、混纺织物、餐巾和装饰织物等。在苎麻纱中混入可溶性维纶长丝制成织物,再经特种整理使维纶长丝溶解,可获得轻薄织物。在加工苎麻细号纱时使用单纱上浆方式。
亚麻织
利用亚麻纤维织布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古代埃及木乃伊就是用亚麻织物包扎的。亚麻织物的一般生产流程类似于棉织中绞纱染色的织物生产过程,但采用分批整经方式。在生产厚帆布时,则要用空心纡子和重型织机,织水龙带时使用积极导梭的织带机。亚麻织物的产品有茶巾、台布、刺绣用底布、亚麻帆布和包装织物等。由于亚麻织物容易起皱,纯纺产品不宜作服装面料使用。因此,服用织物是用涤纶与亚麻的混纺纱来织制的。
黄麻织
用大麻和黄麻等短纤维麻制成的纱线织布的工艺过程统称黄麻织。用大麻纤维织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大麻布残片距今已有3400~3500年。南亚次大陆盛产黄麻,黄麻纺织业比较发达。黄麻织物主要是平纹和双经平纹织物。平纹织物用于包装,双经平纹织物可制麻袋。此外,3页斜纹织物的布身比较紧密,适于盛放颗粒较小的蔗糖等物资。在黄麻织物和麻袋的生产过程中,络纱机需采用钢质耐磨槽筒,做成的筒子常比棉织的筒子大。黄麻纱一般不上浆,上浆时则使用整浆联合机。在片梭织机剑杆织机无梭织机上织造时,直接用筒子供纬。麻织机有狭幅和阔幅两种。狭幅麻织机用于织制麻袋。阔幅织机用来加工麻织物。织坯经检验和轧光后成包;袋坯还要经过加工才能成袋。袋坯受高温高压的烘筒熨烫轧光后,按一定规格折叠和裁切,称为折切。将裁切好的袋坯用三股麻线按设计要求在袋坯两侧缝绕,初步构成袋状物,称为缝边。经缝边后的袋状物袋口仍是毛边,为了防止脱散须将袋口处的织物卷折3层,在缝口机上用双股麻线缝口。缝口后的麻袋经印字、成包即可入库。
麻类服装的裁制
麻类服装在结构上适宜作直线的分割线或轮廓线,因其悬垂性能不佳,应避免运用褶裥或做成张开的衣裙否则是给人以臃肿的印象。因麻质面料弹性差,不宜作紧身或运动量大的结构设计。麻织物的缩水率较大(与印染棉布差不多),裁剪前需浸水预缩,熨烫温度比较高(180—200℃)。对于表面有粗细条纹的亚麻织物,裁剪时应摆正对齐使其对称美观,亚麻纤维断裂强度高,应使用长粗尖锐的缝针,牢度较大的缝线缝制。亚麻织物的抗皱性、耐磨性均差,在折缝处易磨损,可加明线、双明线作装饰并增加承受磨损的面积。
麻类服装的穿用
麻类服装的穿着要点是穿用时间不要过长,应勤换勤洗。夏天贴身穿着的服装,如不勤换,极易使织物表面的“麻结”发黄难洗。经常换洗能克服麻织物的疲劳,使衣服易磨损的部位延长寿命。其次,最好不要穿着机织麻布的服装随意睡躺坐靠,因为麻质面料易折皱,特别是重压后的折皱不易恢复,影响美观。
麻类服装的洗晒
麻织物的洗涤要求基本上与棉布相同,但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又因麻纤维一般都较刚硬,抱合力差,应当轻揉,不宜在搓板上强力搓揉,忌用硬刷擦刷,以免起毛,苎麻服装尤需注意,否则起毛后再穿时会感觉刺痒不适。漂洗后不能用力拧挤或脱水,以防麻纤维滑移,影响外观和耐穿程度。凉晒时,应将衣服的领襟及接缝等处拉平拉挺,可在太阳下凉晒,但不要曝晒或时间过长,防止褪色。麻织物沾上的各种污渍,去除方法亦与棉织物相同,但若亚麻织物上有轻微香烟灼痕,可用一片柠檬擦拭后再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即可消除。
麻类服装的收藏
麻类服装收藏时可以折叠存放,但一定要折叠平整,折痕要有规则,最好是按商品包装时原有的折痕折叠。如果是亚麻西装等外衣,应该用衣架吊挂在衣柜里,以保持服装的挺括。若长期存放麻类服装,衣柜一定要干燥,防止极能吸湿的麻类服装受潮霉变。
参考资料
麻类服装知识 .中国亚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1 11:06
目录
概述
苎麻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