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强,1987年毕业于
法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台湾
东吴大学教授,代表作品有《廿二史札记研究》。
人物经历
1979毕业于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1987年,在
法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东吴大学历史学系主住、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现代学术和史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贡献
学术成果
台湾东吴大学的黄兆强对章学诚研究史有突出的贡献。1987年,他在巴黎大学撰成博士论文《章学诚研究之析论》(Recherches sur les travaux relatifs a Zhang Xuecheng(1738-1801),historien et philosophe),后增删改写成六篇文章,如下:
1988年,《六十五年来之章学诚研究(1920-1985)》[1]系统研究了1920(1915)-1985年的章学诚研究。第一部分,使用若干图表,比对了专书、专文、论著中的章节、若干书刊中的序文、书评及有分量的书刊中的零散字句四类文献中的章学诚研究。为了讨论方便,黄兆强以五年为一段,将1915年至1985年的章学诚研究,分为十四个时段。通过图表,向我们展示了每个时代章学诚研究重点的转换。第二部分以梁启超、钱穆和侯外庐为例,指出20世纪20年代章学诚研究成为显学的原因:近代学风转变、撰著者的学术倾向性及其与西方史学理论的不谋而合。
1991年,《同时代人论述章学诚及相关问题之编年》[2]举遗书之中柯绍庚、甄松年、朱筠、邵晋涵、冯廷丞、乐毓秀、章廷枫等学者对其评议10处。遗书以外汪辉祖、朱筠、李威、洪亮吉、陈濂、段玉裁、王昶、曾燠、吴兰庭、王宗炎等人评议12处。其中,汪辉祖、段玉裁、吴兰庭等对其多有称述,可见当时章学诚有一定名声。稍后的焦循、叶廷琯、蒋湘南、洪蕙、陈桂培、谭献等都对章学也有一定了解。
2004年,《章学诚研究述论:前人所撰有关章学诚对史学、方志学及目录学之贡献及影响述论》[3]指出:在史学上,后世虽多半肯定章学诚史学的原创性,但其影响深浅实不易判断,亦未见学者深入的探讨。研究者一般只针对刘、郑等史学理论家对章氏的影响;忽视史学两司马或其它史家对章氏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方志学上,章学诚对方志学理论贡献之卓越,然而其方志学说能对后世产生不断的影响,这种现象值得研究。在目录学上,未有对章氏倡导韵编之功、创始史籍解题之功,表示过质疑、怀疑。对互著与别裁的制作,意见不一。
2005年,《近现代章学诚研究评议》[4]对1920-1985年的章学诚研究作了批判。他从三个方面指出了以往章学诚研究的弊病:第一,取材广度不够,运用态度不纯。第二,表述模式及取径上,生平研究有传记体、年谱体二模式,思想研究有观念式、演进式两类。第三,研究态度及方向上,或轻率、预设立场,或为政治服务等。《近现代人章学诚生平论述之研究》[5]则历数二百年来章学诚的传记中的纰缪。
2006年,《钱穆先生章学诚研究述论》[6]搜罗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史学名著》、《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思想史》、《国学概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国史大纲》等论著中,对章学诚的正面、负面评价,并修正了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章学诚论述存在的问题。
黄兆强对章学诚研究的回顾总结全面深刻,批评掷地有声。
[1]黄兆强,六十五年来之章学诚研究(1920-1985)[J],东吴文史学报,1988(6):211-236,
[2]黄兆强,同时代人论述章学诚及相关问题之编年研究[J],东吴文史学报,1991(9):103-136,
[3]黄兆强,章学诚研究述论:前人所撰有关章学诚对史学、方志学及目录学之贡献及影响述论[J],东吴历史学报,2004(11):303-327,
[4]黄兆强,近现代章学诚研究评议[A],陈仕华,章学诚研究论丛[C],台北:学生书局,2005(2):1-14.
[5]黄兆强,近现代人章学诚生平论述之研究[J],东吴历史学报,2005(13):45-66.
[6]黄兆强,钱穆先生章学诚研究述论[J],东吴大学学报,2006(15):1-40.
书籍著作
《廿二史札记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4)、《清人元史学探研-清初至清中叶》(台北稻乡出版社2000)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01.刘述先:方东美的生命哲学与文化理想;
02.黄兆强:唐君毅先生及其爱情哲学析述;
03.吴丁连:史惟亮的音乐理念;
04.潘世姬:作曲家周文中──从文人精神到音乐教育道路上;
05.林毓生:殷海光先生(1919-1969)的志业与台湾的民主发展;
06.王国良:台静农先生学术研究成果管窥──以民间文学.小说.戏曲为范围;
07.竺家宁:王力先生与中国语言学;
08.胡楚生:蒋复璁先生对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术之贡献;
09.莫藜藜:张鸿钧先生(1901-1973)对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
10.蔡明哲:杨懋春教授论经济伦理与社会均富──《致富有道》为例;
11.潘光哲:郭沫若与王国维:建构史学实践的“论述社群”;
12.宋德熹:寻找大师.追随大师.超越大师──以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中心;
13.沈谦:林语堂生活的幽默;
14.徐振国:从历史诠释循环的角度解读尹仲容的“年谱初稿”;
15.袁颂西∕赵永茂:萨孟武先生对政治学的研究与贡献;
16.刘兆祐:屈万里先生之学术成就及对中国图书馆事业之贡献;
17.郑阿财:潘重规先生与二十世纪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