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是个汉语词汇,拼音:huáng kǒu,出自于《
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
汉
刘向 《
说苑·敬慎》:“
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汝雏旦暮啼黄口,汝魂血污归故乡。”
清
吴嘉纪 《堤决》诗之五:“暮年辛苦饲孤孙,黄口命倚白头存。”
阿英 《夜》:“孤儿寡妇的哀号,白发黄口的凄吟,一切的经过,又完全涌上心头。”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云:“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有: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