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叶薯蓣(学名: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植物。根状茎,新鲜时外皮棕褐色,断面黄色,干后常留有白色点状痕迹,茎在分枝和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叶为厚纸质,呈心形或箭形;每簇花仅1—2朵发育,花期为5—8月;蒴果呈三棱状,干后为蓝黑色,常有白粉,果期为9—10月;种子有薄膜状翅包围。
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
藤本。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新鲜时外皮棕褐色,断面黄色,干后除去须根常留有白色点状痕迹。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在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
叶片厚纸质,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通常3浅裂至3深裂,中间裂片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斑块,干时呈灰褐色;
叶柄盾状着生。
花单性,雌雄异株或同株。
雄花无梗,常2-3朵簇生,再排列成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或2-3个簇生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
花被片6,长1.2-1.5毫米,宽0.8-1毫米,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
花丝极短,与花药几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几相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厘米,宽1-1.5厘米,干后蓝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9-10月。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南南部、湖北、湖南、陕西秦岭以南、甘肃天水、四川。生长于海拔100-1500米,多生长在破坏过的杂木林间或森林、沟谷边缘的路旁,常见于腐殖质深厚的土层中,有时也见于石隙中,平地和高山都有生长。喜温暖,耐荫蔽,忌水渍,忌荒芜,忌氯肥,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格。
繁殖方法
采种处理
一是从收获商品盾叶薯蓣中选留幼嫩的根状茎作种薯;二是从种子育苗圃中获得;三是从以根茎切芽作为材料、繁育种薯的培养圃得来。选留种薯的标准:要求新鲜粗壮、芽眼饱满,种薯长6.6厘米,有2个龙头,毛须吸收根多,无病虫危害。对于“寡子”不能留种。在切下种芽后,将其晾晒1-2小时,使切面水分晾干,以湿沙贮藏。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先用0.2%的硼砂溶液浸泡种薯2小时,再用草木灰拌种后播。
播种方法
秋播: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密度:株行距0.2米×0.3米。播种穴深8.29-9.9厘米,做到深穴浅盖芽头向上,根毛舒展。先覆盖种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再覆一层薄土,稍加压实。每亩用种薯150-250千克,确保每亩有6000-8000株的个体。种薯的个体要求大于25克。通过栽培膨大增生的系数要大于10以上。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种盾叶薯蓣的地块,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质壤土为佳,沙土次之,黏土较差。平地开园整地要深耕细耙,整平土地后,起沟筑垄,整0.66米宽的垄面,并使沟、渠连通,排水方便。坡地开园整地要按照等高线作埂,筑成反坡形的等高壕,活土层达到0.5米以上,种植带垄面达到0.66米宽,使沟与拦山渠、排水沟相通。要施足底肥,以农家肥料为主,以化肥为“辅”.整地前,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草木灰50千克,并可适当加施尿素、过磷酸钙等速效性化肥,忌施氯肥。
栽植抚育
架式栽培:盾叶薯蓣播种出苗后,要及时搭架,扶苗上架,以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搭架材料以毛竹、杂树条为好,竿长1.5米为宜,立竿要插稳,横竿要扎紧,人字交叉形。可提高株产量1.5-3倍。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防止草荒。要按生育期及时追肥,促进生长,前期3-6月为营养体生长期,以追施人粪尿、尿素等氮素肥料为主。后期7-10月以增施磷钾肥为主,促进根状茎膨大,并结合根外施肥。
收获加工
一般栽培2年可以收获,但以栽培3年后的平均年产量为最高。一般是秋后、冬初挖薯,但有效成分的含量以盛花期为最高,如过早挖取不仅限制产量,而且会减少再生产的种薯数量。收获后,除去根茎的泥沙、根毛,切片晒干或晾干。切不可用水洗根茎,以免降低质量。
主要价值
盾叶薯蓣的根状茎内含薯蓣皂甙元,是合成可的松、强的松、泼尼松、黄体酮、性激素等50多种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抗炎、镇痛、麻醉、避孕、杀虫、冠心病等症状。主要是利用其根状茎提取皂素、双烯,以及合成多种激素药物。盾叶薯蓣在《全展选编·外科》中记载“治痈疖早期未破溃、蜂螫、阑尾炎”,但皮肤有破烂和脓者忌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2013年,盾叶薯蓣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