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片
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
江淮官话黄孝片,是一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区域周围的鄂东,赣北地区的方言。
分布
黄片黄梅、蕲春、武穴和江西九江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等区别较之黄冈其他地区小很多,且较好保留江淮主要特征:1)声调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部分地区的入声为入声韵短调)。2)咸山摄三分。3)存在支微如鱼现象:吹锤[tɕy]/[ʈʂhʯ]、水谁ɕy/ʂʯ。 4)麻韵三等保留:也夜野爷等读[ia]。可以把黄片黄梅、蕲春、武穴独立为黄梅小片(广济方言)。
从地理分布上看,黄孝片方言的主体位于长江以北、大别山南麓的湖北东部、 江西省等相关地区。
从行政区划来看,黄孝片方言所谓的“黄(黄冈)孝(孝感)”主要包括湖北省的黄陂新洲黄州红安团风蕲春英山武穴、麻城、罗田浠水黄梅孝南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应城、黄石、广水鄂城,江西九江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彭泽县局部。
鄂西北的竹山、竹溪也有方言岛,陕西省的柞水、镇安、平利、白河、岚皋等地。但是这两地也有学者将其归到江淮官话竹柞片。
这一地区大部分县(市)在历史上建制都较早,在南北朝起就有明确的建制记录,隋代之后建制就比较稳定。宋、元以后这一地区分属黄州德安蕲州等府的基本格局就已经形成。
声调
格局
除武穴外,大多黄孝片方言声调是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其调类演化的基本规律为:
平声分阴阳;
全浊上主要归阳去;
去声分阴阳;
清入声与次浊入保留一个独立舒声调,全浊入声有三种归派类型:1.同浊去,如黄冈;2.同浊平,如孝感;3.同清入,如黄石。
武穴和黄梅上乡及蕲春部分地区的入声不是一般黄孝的长调且带有喉塞音韵尾,根据刘赜先生的实地考察发现武穴入声不仅有入声韵且分阴阳,故武穴有七个声调。
调值
语音特点
声母
古全浊声母部分送气 黄孝片方言中古全浊声母均已经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古全浊声母的基本演变规律是平声
影母疑母分合 黄孝片方言在开口呼合口呼里,影、疑二母合并,开口呼多读ŋ 声母,合口呼多读零声母;在齐齿呼撮口呼里,二者大多不合并,影母读零声母,疑母读[ŋ]声母。
泥来母洪混细分 泥、来母洪音相混,而细音不混。其中泥、来母洪音多读为[l] ,而细音前来母为[l],泥母为[n] 。武穴黄梅地区则是严格区分,不混。
见系二等文白异读文白异读现象在黄孝片方言中普遍存在。白读音声母为舌根音,而文读音声母为舌面塞擦音或零声母
韵母
舌尖后圆唇元音[ʯ]
黄孝片方言中有一套以舌尖后圆唇元音,传统上的都认为这是黄孝片方言最为显著的特征。如詹伯慧就认为,“湖北鄂东一带的‘楚语’……最突出的特点是 有一系列圆唇舌尖后元音[ʯ] 及以[ʯ ]起头的[ʯ ]类韵”。
[ʯ] 韵系的分布
黄孝片是汉语方言ʯ 音分布最连续、最广泛的区域,主要包括黄州、团风、罗田、蕲春、英山、武穴、浠水、麻城、红安、孝感、孝昌、安陆、大悟、云梦、广水、黄陂、新洲、鄂州(东北部)、江西九江等市(县区)。黄孝片西部应城和东部黄梅两地的部分地区没有[ʯ]音。
在黄孝片诸方言中,今属ʯ 韵系的字主要分布于除通摄外的知、章组合口;果、 遇、梗、曾、通等摄见系合口;除通摄外的日母合口及果摄、咸摄、深摄日母开口;遇摄合口三等泥组。
支微入鱼
[ʯ]韵系入声文白异读
“曲”、“菊”等入声字在黄孝片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文白异读,白读音[iəu] 反映了这些入声字脱落塞音尾。
假摄开口三等
黄孝片方言中假摄开口三等照组赊、蛇、舌等字, 白读为a:赊sha、蛇sha、舍~ 不得sha等;而文读音读e。武穴黄梅等地则是老派保留完整的麻三白读,比其它点层次整齐。
蟹摄见系开口二等
黄孝片方言蟹摄开口二等与一等基本合流,大多读[ai ]一类音。 例字有“该、鞋、解、佳、涯、埃、崖”等。
黄孝片方言中[i]韵母非常多,来源非常复杂。
遇摄合口三等在黄孝片方言中,存在精组,泥来母
止摄合口三等
蟹摄合口一三等
蟹摄开口一等黄孝片方言中蟹摄开口一等字的今读为[i],包括“倍、贝、沛”等字。 而“蔽、币、弊、毙、避、闭、臂、批、披、砒、坯、譬、眯、谜、 迷、靡、糜、弥”等字的韵母都读为ei。
咸山摄读音
山摄端、精、庄组声母一、二等韵开合口韵母的主元音分立,其中开口的韵母为[an],而合口的韵母东部是[on],西部是an,包括“短、断、段、缎、锻、团、暖、鸾、卵、乱、钻、纂、窜、蒜、闩、拴”等字。
咸、山摄知章组开口三等的韵母[en],与咸、山摄开口 一、二、三等[an]的读音形成对立。
如:展[ʦen] 战[ʦen] 扇[sen] 蝉[tsʰen]
搬[pen]/[pon]班[pan] 官[kuon]关[kuan] (仅存在于武穴黄梅九江瑞昌等地)
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字读合口呼,与见系合口一 二等合流。
如: 干[kuan] 柑[kuan] 汗[xuan] 旱[xuan]
山、臻等摄合口三等读为齐齿呼,这类字声母均为精组。 全[ʨian] 选 [ɕian] 俊[ʨin] 迅[ɕin]
山、臻摄端系合口字今读洪音时失去合口介音,读为开口呼。 顿[tən] 村[tsʰən]
通摄入声流摄有舌根鼻音
主要是除武穴黄梅和九江除外的地区,韵尾部分通摄入声和流摄字的韵尾为后鼻尾ŋ,这些字主要包括暮、 墓、募、慕、木、沐、目、牧、穆、母、拇、牛等。
谈覃韵母对立
武穴,瑞昌包括蕲春黄梅和九江部分地区中古谈韵和覃韵至今仍然保持对立。
发展历史
黄孝片方言所属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历代皆是人口迁移的重镇。
宋代
宋代黄孝地区的移民已经不仅仅只来自北方,还有来自南方的移民。 北宋时期湖北东北部山区是南方移民的一个重要分布区。淳熙十一年江东流民累累不断前往黄州“请耕闲田”(《诚斋集》卷125《吴燠墓志铭》)。据宣统《黄安乡土志氏族录》,清代当地的家族中有6 族系在南宋时自今江西境内的南昌、 九江、吉安等地迁入。张国雄所列宋代迁入的26 个氏族中,蕲春有6族,黄冈3族,广济3族,麻城2族,红安、黄梅各1 族,共占被统计的宋代氏族的62%。 显然,在宋代鄂东北人口中,江西移民占相当比重。这应该是江西移民对鄂东及鄂东南江北地区成系统影响的发端。
元末明初
宋金对峙时期,鄂东、鄂北及鄂东南江北部分为宋金分界线的南侧,人口消耗就极大。而元灭南宋时,自襄阳而东,鄂北至鄂东地区也饱受战争摧残。元末的农民战争对人口 亦有极大的消耗。在这种背景下,元末明初洪武大移民给黄孝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为前几次移民所不能比拟。
黄州府  在元代及洪武年间迁入黄州府(治今黄冈市)的氏族中,江西移民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饶州、南昌和九江移民数量相当。在明初洪武移民以前,历代也有零星的移民,这些移民相对于明初新移民来说,已经成为新土著。扣除元末及洪武年 间由本区迁入的土著,元末及洪武年间从外地迁入的移民大约占全部人口的62%左右,是一个“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江西移民是这些移民来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尤以来自饶州、南昌等赣北地区的移民数量最多。
德安府  德安府地处鄂北,历次战争使这一地区人口消耗极大。《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初年德安府降为州,从属于黄州或武昌府,而德安辖区仅有云梦县未被省废, 直到洪武十三年德安府才复为府,其所辖各县才复置。由此可见,“洪武初年,德安府的大部分州县已不存在,其原因就在于人口过于稀少”。这一地区“几乎是一个无人区,偌大一个地区,土著人口不足两万”。  德安府在明初接收的移民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其一是来自东部毗邻的黄州府 麻城、黄冈等地;另一项大宗移民则来自江西饶州、南昌等地。“来自江西及附近 黄州府的移民大批迁入,才使得在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版图上,每平方公里约有5人,外来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 德安府接收移民的层次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麻城县的所谓土著中有一大批是宋代从江西迁来的老移民,他们的人口比老土著还要多,相对于洪武移民来说, 他们也是土著居民,我们称其为新土著。当洪武年间麻城人向德安府迁移时,就会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口夹杂其中,可以说他们就是迁往德安府的麻城人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到,德安府接收的移民其实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黄州府的老土著,一个是宋代迁往黄州府的新土著,还有一批则是从江西直接迁入的居 民。至于这三类移民的人数,据考察来自麻城的移民应该比“江西移民稍多”。可见,德安府明初接收来自黄州府的移民与江西移民势均力敌,或者黄州府移民的势力略大于江西移民。
江西移民
黄州府接收的江西移民与土著居民已呈五五开,而德安府接收的江西移民甚至达到八成,可以看成是典型的人口重建式移民。明初时期洪武大移民对黄孝地区人口构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黄冈南部及鄂东南的江北部分还存在清代江西移民,故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方言的性质与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4 21:46
目录
概述
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