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8月生,山东荣成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二级战斗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2824部队副师职顾问。
人物事迹
早年经历
1931年8月,黄宗德出生于山东荣成寻山街道万石耩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1941年,由于家里人多粮少,黄宗德只读了一年小学就辍学,在附近村庄给地主富农打工。因为年纪小,干不了力气活,只能干打驴草、放牛这样的小工活,每年的工钱只有“一双布鞋、二尺粗布和五升玉米”。
当时的荣成,已被日军侵占,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抢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荣成人民奋起抗击日寇,年幼的黄宗德加入村里的儿童团。1943年,他在寻山青安屯村小学当校工。青安屯村小学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多名教职工是地下党员。黄宗德因为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经常为党组织到附近的几个村子传递情报。
黄宗德的姐夫和姐姐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黄宗德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为组织传递消息,站岗放哨。
参军入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宗德报名参军,因为年纪太小而被留下来。直到1948年10月,黄宗德才如愿以偿,在胶东军区东海指挥部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全国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的关键阶段,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连续参加
潍县战役、津浦路东段阻击战和
济南战役,又参加淮海战役,未能及时补充兵员。黄宗德所在的东海部队被抽调补入华野7纵,并跟随部队急行军到达潍坊,换乘板车到达淮海战役前线,赶到蚌埠地区,参加淮海战役最后一阶段的作战。
1949年2月,华野7纵整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加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中,黄宗德所在班作为突击班,乘小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在离南岸三四十米处,船被敌人炮火打坏,全班跳下木船,涉水渡江,黄宗德不识水性,被班长拉着胳臂前进,登上江岸后将敌一个前沿地堡炸掉。
渡过长江后,因为天降大雨,黄宗德和战友们分散在老乡家避雨。几个国民党散兵来老乡敲门,黄宗德俘虏了3个敌人,立了三等功。
在
渡江战役另一场战斗中,黄宗德所在连队接到上级任务,要为后续部队撕开一个进攻突破口。连长选了5名战士组成冲锋队,黄宗德是其中之一。大家心里都清楚自己很可能回不来了,但没有一个人害怕,更没有一个人退缩。战场上,5个人冲锋队牺牲了3个,还有1名战友的嘴里不停地往外吐血沫,黄宗德也身负重伤,他忍着疼痛挪到战友身旁,大声呼喊:“兄弟!不要睡!想想家人!想想你最想做的事!要活下来啊!”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睁开眼睛,望着他说:“替我向家里人捎个信,也替我看看咱们的新中国……”
1949年5月,黄宗德随部队参加
上海战役,立四等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剿匪
1949年9月—12月,黄宗德所在部队进至浙北、皖南剿匪。经过多次战役、战斗的历练,黄宗德已成为战斗骨干。在三个月的剿匪中,他们连先后与敌人交战六次,曾装扮成当地儿童把藏匿在山中的匪首引诱出山,成功将其抓获。其后,黄宗德又随部队到浙东剿匪。在一次抓捕中,黄宗德不惧对方持枪反抗,从一阁楼中擒获一名女匪首,黄宗德因作战勇敢,再立四等功。
1952年3月,黄宗德所在连队在福建沿海作战,20多天的战斗,黄宗德立三等功。
抗美援朝
1952年7月,黄宗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第220团第5连,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9月,和战友背负100多斤武器和粮食从辽宁丹东出发,急行军7天6夜,到达吉林集安,跨过鸭绿江,又经过9天夜行军,抵达朝鲜前线。
黄宗德所在部队在朝鲜平康地区作战,他们白天隐蔽,晚上出动,一方面袭扰敌人,一方面寻找水源。坑洞作战,吃的是高粱米、咸萝卜干,最大的困难是缺水。敌人为了控制水源,飞机不分昼夜在我方阵地上空盘旋,晚上用探照灯照射我方阵地,高射机枪不停地向我方阵地射击,同时架设了16道铁丝网,把志愿军战士封锁在地堡和交通沟里。战士们开始吃雪水,后来雪化了,就喝炸弹坑里的污水。为了找水,许多同志牺牲了。
黄宗德坚守的坑洞距离敌军不过几十米,不但需要近距离侦查敌情,还要完成另外几个坑洞的修建,为后续部队的隐蔽作战提供必要条件。作为班长,黄宗德把全班战士分成两批,他带几个战士上半夜守备,下半夜副班长带队轮岗。一周之后,敌人就发现了他们的行动。一天夜里,黄宗德守备时遭遇敌人炮火袭击,不幸被掩埋在炸塌的坑洞下面。直到第二天白天,战友们才发现班长不见了,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他从泥土里挖了出来。
坑洞中,冬天冷夏天热,战士们身上长满了虱子;吃半生不熟的高粱米、长满绿毛的干饼,用力从湿润的泥土中挤出几滴水来喝;为了挖洞,他们的手指都烂掉了……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在设有16道铁丝网的对敌前沿阵地,黄宗德参加小规模行动32次,参加战斗17次。在一次反伏击中,他和战友俘获一名美军军官,立三等功一次。
1953年,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夏季反击战,志愿军74师参加了
金城战役;7月13日,黄宗德所在连队奉命攻打敌军阵地,晚19时,进攻开始,黄宗德带着战士们冲出屯兵洞,杀入弥漫的硝烟中。
战斗结束后,黄宗德和战友们分头在阵地上搜索,在搜索到一个坑道口时,被敌人打中,导致右前胸负伤。黄宗德用捡来的3枚手榴弹绑在一起,扔进坑道,敌人的意志被摧垮,武器一件件被抛出来。
此次战斗,黄宗德带领全班连续攻克敌4个火力点,使两侧部队顺利突破敌人防线。战斗中,他一人炸毁敌人3个碉堡和两个火力点,还有一条坑道,打死敌人7名,打伤3名,俘获敌人22名。其中包括排以上军官4名,同时缴获卡宾枪12支,自动步枪8支,冲锋枪4支,报话机2台。战后黄宗德立一等功,被授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被
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友谊勋章各一枚。
视死如归
在黄宗德穿着的一身泛黄的旧式军装上,翻开衣角,内衬上“黄宗德,山东荣成人”几个字已洗得变了色,但仍依稀可见。当年在战场上,战士们用针线在衣服上绣上名字,他们没想着活着回去,如果牺牲了,战友看到绣着的名字,就知道是谁了。一针一线留下的不仅仅是身份信息,更是战友们视死如归的信念。再后来,条件好了,黄宗德和战士们就用墨水笔写下自己的姓名。
终身伤痛
抗美援朝战争让黄宗德患上了终身的皮肤病、风湿病,每到夏天,膝关节都会有肿胀溃烂的情况,还有留在体内无法取出的3块弹片。
退而不休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黄宗德先后担任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等职务。
1986年12月,黄宗德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步兵70师副政委职位上离休,他离职不离党,退役不褪色,发挥余热,担任休养所党委副书记,协助休养所工作。闲暇时,他整理当年的战斗经历,关心教育后人,义务为部队、学校、工厂、党政机关、社区街道等单位作弘扬革命传统报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有人担心黄宗德年纪越来越大,这么折腾身体吃不消。黄宗德总是微笑着回应:“正是因为我老了,所以更要争分夺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不负曾经的那身军装,不负牺牲战友的嘱托。”
2024年9月13日,黄宗德获得“共和国勋章”。
获奖记录
个人生活
黄宗德妻子的名字是王锦华,两人育有三个孩子,在黄宗德影响下,三名子女都曾参军入伍。二儿子黄毅从部队转业时请求父亲给予帮助,黄宗德对他说,共产党员没有特殊的权利,你自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黄毅曾怨过父亲,但他现在更感恩父亲。
人物评价
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评)
他仍然如以往一样的热情而朴素,有着我所见的志愿军战士特殊的风采。那熠熠发光的求战的眼神,淙淙泉水般的语言,至于他说话的内容,更充满了上甘岭的特色。(
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作家
菡子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