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仲
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小说家
黄世仲(1872~1913),番禺大桥乡(今属广州芳村区)人,别名黄小配。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小说家。
人物简介
黄世仲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大量的革命实际工作,是著名的报人。曾在《天南新报》、《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香港少年报》等10多种革命报刊担任主编或参加编辑工作。
辛亥革命后,黄世仲被推举为广东民团局长,后因与都督陈炯明不和,被其以“侵吞军饷”之罪名杀害。终年40岁。
个人生平
黄世仲,原名小配,号禹山世次郎。1872年生。黄世仲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小说家、革命报人的评价,是早已得到公认的。
早年黄世仲的父亲常挑菜往佛山卖,常把瓜菜寄放在一位纸厂老板家中,长期交往成为老友,老板收其在厂打工,后又将纸厂交其打理。
黄世仲儿时常随父兄看戏,常常全神贯注戏中剧情,回家后,就能向旁人讲述剧情。12岁,就随父到纸厂帮忙。13岁入读佛山书院。1890年,到兄长伯耀在番禺麦村开设的私塾中担任助手。当年与麦村一女子麦氏结婚。几年后,与兄长伯耀等一起赴南洋吉隆坡、新加坡等地谋生。起初,在一间赌馆任文书,同时为一些华侨团体担任义务文书,并为侨商邱菽园所办的维新派报纸《天南新报》撰文。1902年7月,正式受聘为该报主笔。此时的黄世仲在《天南新报》写了多篇爱国、强国、反封建政论。如1902年7月31日,发表了《论广西矿务不宜给法商办理》。8月14、16日发表《三纲毒》,指出君臣、父子、夫妻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8月29日,发表《论蔡公使要求警察署捕解留学生事》,谴责清廷驻日公使要求日方拘捕递解中国留学生。9月10日发表《论樊增祥陷宋伯鲁永远监禁》,谴责樊迫害维新人士。10月4日发表《论自立》,由人之自立谈到国之自立。10月24日发表《论平满汉之难》,讨论了消除满汉界限的问题。10月8日发表《办报馆爱国之责及其立论之要》。11月18日发表《梁廷栋、刘锡鸿为中国大阻力合论》,对刘廷栋阻派留学生、刘锡鸿阻建铁路提出批评。12月29日发表《体制革命说》,认为对封建国家制度改革是历史必然,等等。在当年,与孙中山并称“反清四大寇”的尢列到南洋宣传革命,黄世仲转而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加入了尢列在新加坡组织的兴中会外围组织“中和堂”。看到黄世仲革命抱负与写作天才,尢列推荐他到香港陈少白创办的革命报纸《中国日报》任记者。1903年4月,黄世仲回到香港。
时广州《岭海报》主笔胡鸿鹗(胡汉民之兄)借洪福全反清起义被镇压失败事,在报纸上攻击革命排满为大逆不道。黄世仲与同仁陈诗仲一起,在《中国日报》上撰文痛斥,论战月余。
春夏间,黄世仲的长篇政论《辨康有为证见书》在《中国日报》上连载,对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驳。此文还早于章太炎对康的批驳文章。是年冬,《辨康有为政见书》在香港出版成书。是年,黄世仲还是《中国日报》的注册督印人。
1904年,郑贯公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黄世仲跟随郑贯公先后任该两报编辑、记者。以笔名“黄裔”、“辕孙”等发表了多篇评论广东时政的文章。
1905年6月,郑贯公在香港创办《唯一趣报有所谓》通俗小报,黄世仲参加编辑、撰稿。黄世仲的长篇小说《洪秀全演义》在该报创刊起连载,讴歌反清斗士,打造反清舆论。同时以“辕”的笔名撰写了多篇嘲讽清廷和康党的文章。
9月,潘达微、高剑父等在广州西关创办《时事画报》,黄世仲在该报推出四十回长篇小说《廿载繁华梦》,揭露满清官场的黑暗腐败。
10月,黄世仲加入香港中国同盟会,被选为交际。
1906年5月,黄世仲主编《少年报》。黄以“棣”为笔名,发表多篇评议两广及国内时政的文章,尤其集中关注了粤汉铁路总公司的历史发展与现存矛盾,并连续发表了包括结论在内共十六部分的长篇连载评论《岑春煊》。
1907年,黄世仲继续以“棣”为笔名发表多篇评议国内时政的政论文章、故事、剧本。5月,与其兄一起在广州创办了《广东白话报》。是年春夏间,黄世仲参加了由报界志士组织的“优天影”剧团,用戏剧宣传革命,社会上称为“志士班”。10月,黄世仲的连载小说《廿载繁华梦》在广州成书出版。12月,与其兄在香港创办《社会公报》,以“世”为笔名,发表了多篇政论时评。是年,黄世仲编写的长篇章回小说《镜中影》(现名《西太后李莲英艳史》),被英国博物馆收藏。
1908年2月,香港同盟会机构改选,黄世仲当选为庶务。是年夏天,他的30万字长篇小说《洪秀全演义》在香港成书出版。12月,长篇章回小说《宦海潮》在香港成书出版。是年,他以“世次郎”笔名写的30回广东历史小说《南汉演义》,在香港《世界公益报》上连载。
1909年,他以“世次郎”的笔名,撰写近事小说《朝鲜血》,讴歌了韩国志士的抗日斗争。是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在香港结识黄世仲,两人结为换帖兄弟。
1910年2月,黄世仲的近世小说《宦海升沉录》完稿。
1911年,广州爆发“三·二九”起义,起义失败后,黄以知情者之身份用笔名“世次郎”在《南越报》上发表报告文学式的近事小说《五日风声》,记述起义经过。该小说11章,3万字,连载了五十多天。8月,黄的《吴三桂演义》在香港成书出版。
武昌起义后,黄世仲以同盟会香港支部联络员身份在广州设立机关,联系各地起义民军。至广东大局将定,由于多路民军首领为中和堂成员,黄世仲电邀尢列回粤主持大计,尢列电复“一切听命中山”而奔赴云南联系蔡锷。广东独立,各界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黄世仲与兄长在香港创办了《新汉日报》,自认总司理兼撰述员。1911年11月17日,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提出军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名单获各方通过,黄世仲任军政府枢密处参议。
1911年11月下旬,军政府成立民团督办处,以此机关总揽各地民军。刘永福任总长。12月初,广东各地民军陆续开入广州,共有51路队伍,近15万人。12月6日,各民军首领一起成立了“广东军团协会”,陈炯明任会长,黄世仲等任副会长。12月下旬,黄世仲接替刘永福,出任广东民团督办处总长。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经香港回国,召胡汉民随行北上。胡推荐陈炯明任代理都督。
1912年1月1日,上海《申报》刊登黄世仲为广东反清烈士史坚如铸铜像纪念的倡议。
1月中旬,陈炯明与广东省议会就留驻广州的9万民军处置办法达成一致:遣散其中十分之三的老兵、非武装人员,发给三个月退伍金。两万派往南京,由中央发饷。两万编成工兵团,拆城墙修马路。两万编成警察、河警。
由于广东各界对粤督人选有很多不同意见,陈炯明曾言辞代督职,1912年2月9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劝其留任。黄世仲与民军一些首领、同盟会员曾多次推举孙中山之兄孙眉任粤督,2月21日孙中山公开致电反对此议,同时孙中山又致电孙眉告知切勿接受推举。
1912年2月27日,石字营民军首领石锦泉被陈炯明枪杀。3月7日至12日,陈炯明开始以武力解散不听调遣的民军,王和顺的惠军、杨万夫的协军、关仁甫的仁军均被打败。陈炯明再次通电辞职,称朱执信、廖仲恺、胡毅生、陈少白、黄世仲均可有能力任粤督职。孙中山再次挽留。黄世仲欲辞广东民团总长一职,也未能如愿。
3月18、19日,陈炯明下令查封披露王和顺事件的《总商会报》、《公言报》、《佗城独立报》,逮捕报社总司理、编辑、记者。《公言报》和《佗城独立报》主办人陈庆琛(又名陈听香)一度逃港暂避,后又潜回,1912年于4月6日被逮捕,10日下午被枪毙。4月初,陈炯明到西关黄世仲家吃饭,议事中不欢而散。4月9日,陈炯明通知黄前往都督府,即把黄扣押,加以“遇事欺瞒,辄敢舞弊营私,串通民军统领冒领军饷,私图分肥”“借石楼乡陈仲佳畏罪自溺一案,强压多人,供词需索,受贿愈万”等罪。
1912年4月25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后与胡汉民等返到广州。陈炯明以探亲为名不辞而别,避往香港。1912年4月27日,胡汉民经正式选举任省都督。5月初,胡汉民未经审讯就以陈炯明原定罪把黄世仲枪毙。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疑案。特别是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孙中山广州总统府的反叛行动,使人们更愿意重新审视黄世仲事件。
以后,人们知道黄世仲的第二条“罪状”其实是他的弟弟黄灿所为。而第一条“罪状”应是强加于他头上的,起因只是黄不同意陈炯明对待反清起义军——民团的手法。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今天的学者仍有两种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其受贿之事未必确凿,但在民军与军政府之间,他的立场是有问题的。”蒋祖缘、方志钦等学者则认为:“民军与他军的矛盾是革命队伍内部矛盾,陈炯明以对待敌人的办法解决民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1924年,曾被陈炯明追杀的民军首领王和顺重新在广东军政府中担任军职,应算是对这一事件的一次“平反”吧。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将有可能揭示这一历史疑案的真相。
媒体解读
黄世仲:他的狂热让人肃然起敬
除开20岁前后追随改良派的很短一段时间以外,黄世仲始终以一个革命家的姿态来抒写他短暂却也着实辉煌的一生。在黄世仲成长为革命派的历程里,尤列是不能不提的人物。倘若没有这位兴中会老会员、和孙中山等人并称为“四大寇”的革命家的游说、启发、教育,黄世仲恐怕早就偏安于南洋的一个小赌馆里了。很难想像,尤列的鼓动究竟对黄世仲起到了一种怎样滋味的激发作用,它调动起了可能连黄世仲本人都没有觉察到的潜能,迸发的这份热情居然强大到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对黄世仲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的转变。
人是要有热情的。黄世仲火一般的革命热情,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他是勤勉的报人。从1903年春开始的三年时间里,黄世仲先后参与了《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有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报纸的编辑、撰述工作,热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抨击保皇谬论。他先于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发表了洋洋三万言的《辨康有为政见书》,义正词严地指出康有为的文章“绝无宗旨,忽而言道德,忽而言利害,忽而言名分,忽而言无演,忽而言气术;不明种界,不识民族,不识公理,千差万错”,完全是“欲以唇枪舌剑,对敌风潮,借胡清之剑印,以诛尽汉族之头颅”。这般论述,气势磅礴、情感丰沛、义理通透,表现出他的革命视野和高昂澎湃的革命情怀。自1905年10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后,黄世仲又先后创办《少年报》、《广东白话报》、《中外小说林》等报刊,同时还参与《社会公报》、《南越报》的编辑和撰述工作。
他是高产的小说家。在从事革命报刊宣传的同时,黄世仲特别重视小说的创作。在前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黄世仲创作的中长篇小说就有《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党人碑》、《岑春煊》、《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黄粱梦》、《宦海潮》、《陈开演义》等10余部作品。这些小说,或歌颂革命英雄、宣传革命思想,或揭露改良派面目、抨击保皇邪说,或暴露晚清官场黑暗、谴责清朝腐朽统治,或以历史为题材表现民主革命的主张和理想。特别是作品《洪秀全演义》,不仅对太平天国革命采取了正确的分析态度,而且通过描写表彰“为种族争,为民族死”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历史小说所能企及的最高水平。连对小说一向不甚感兴趣的章太炎,也欣然为作品写序、给予赞扬。
他还是身体力行的革命家。曾和陈少白、郑贯公等一起,研究并策动清政府驻粤湘籍防军的反正;曾组织
“优天影”剧社,利用粤剧形式到澳门宣传革命;在广州革命党人起义中,黄世仲虽未直接参加战斗,却参加了大量的后方支援工作。
报人、小说家、革命家,一个人一生哪怕只居其一,都是应该非常了不起的了,可以无愧于心,也可以对历史作出交待;而黄世仲却一人兼任了以上种种,他杰出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无不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传奇人物,生命却在40岁的时候戛然而止。关于黄世仲之死,历史学家们正在不厌其烦地做着研究和论证工作。笔者以为,不论是陈炯明、胡汉民沆瀣一气、互相利用之说,还是孙中山不计旧情、无暇他顾之说,都能够清晰反映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即黄世仲在政治上过于狂热,是导致他早夭的根本原因。黄世仲不是天马行空的领袖,所以当领袖们权衡利益时,他很有可能成为棋子,最多也就是马谡;他对内部矛盾险恶性的认识相当肤浅,陈炯明凶相毕露的时候,他居然还急煎煎地去要军饷;兄弟阋于墙的历史在他的脑中几乎空白一片,黄世仲恐怕至死都不明白,白纸黑字足以让他掉脑袋。
“除却骚坛无净土,为搜残碣访丛祠”。这是革命党人谢英伯的几句灰色感慨。倘若黄世仲在天有灵,也会为老朋友的话击节赞叹:是马后炮,却也蕴含大智慧。
驳康・民主革命派
黄世仲出身于富豪之家、书香门第,但在年少时,家道即告中落。在1893年秋冬间,刚刚20岁出头的他乘船出海,初至吉隆坡,在一家赌馆充当记账员。根据记载,黄世仲当时的地位虽然低微,但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那里的华侨仍然“多礼重之”。
维新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变政维新活动,南洋是他们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1899年,黄世仲为鼓吹维新变政学说的新加坡《天南新报》积极撰稿,发抒政见,不久即被招聘为该报记者,为维新变政宣传呐喊。1901年,资产阶级革命家尤列到南洋开展革命活动,并在新加坡成立了兴中会的外围组织中和堂。黄世仲接受了尤列的宣传,与其兄黄伯耀参加了中和堂,开始倾向革命。1903年1月,黄世仲经尤列介绍,回香港出任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的喉舌――《中国日报》的记者,旋即与陈诗仲一起主持该报笔政。
从1902年开始,康有为相继发表鼓吹保皇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中国日报》率先发文反击,拉开了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的帷幕。黄世仲很快投入到这场论战之中,迅速成为《中国日报》论战的主要执笔者之一。黄世仲批驳康论的文章,论理剀切,慷慨激越,文字文白杂陈,骈散相间,颇具鼓动性。后来他将自己撰写的论战文章以“辨康有为政书”为题结集刊行,一时与章太炎同时蜚声政坛、名声大振。
办报・社会活动家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后,乘法国邮轮由日本去西贡,途经香港,黄世仲经冯自由的推荐,在轮船上谒见孙中山,并由孙中山主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黄世仲先后担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部的交际、庶务,是分部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联络各地堂会势力和工商学界群众,参与革命的实际工作。1906年、1907年间,黄世仲等香港界记者到澳门组织“优天影粤剧团”,由新闻记者粉墨登场、现身说法,演时装新剧,虽然表面上以移风易俗,劝诫烟、赌、缠等为主题,实际上是在宣传革命。在秋瑾英勇就义后,黄世仲结合时事写成《火烧大沙头》一剧,由“优天影”在澳门排演,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广东光复前夕,黄世仲又积极发动各地军民举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黄世仲在办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04年,他离开《中国日报》,协助郑贯公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任上述三报的编辑、记者或撰稿工作。1906年,黄世仲创办《香港少年报》,任该报总编辑。1907年,黄世仲与其兄黄伯耀在广州主编旬刊《广东白话报》和《中外小说林》,并参与《社会公报》和《南越报》的编辑、撰稿工作。1911年,他又在香港担任《新汉日报》总司理兼撰述。
办报是黄世仲宣传革命的主要工作,他以笔代舌,激情昂扬地宣传革命。黄世仲办报,庄谐并举、活泼多样,以可读性强著称。如他在《香港少年报》里,分庄谐两部,辟“政治谈”、“照妖镜”、“粤人声”、“学界潮”等16个栏目,形式活泼多样,引人入胜。
创作・狂热小说家
黄世仲在短短的一生中,洋洋洒洒写下了《洪秀全演义》、《陈开演义》、《廿载繁华梦》(一名《粤东繁华梦》)、《党人碑》、《岑春煊》、《黄粱梦》、《宦海升沉录》(一名《袁世凯》)、《广东世家》、《镜中影》等十余部小说。这些小说或写现实,或写历史,都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革命激情;或暴露晚清官场的腐败黑暗,或揭露抨击维新党人的保皇面目,或歌颂民主革命的主张和思想,无不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社会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了革命党人改造中国的决心和胆识。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演义》(共54回,未完成,1908年在香港出版),是革命派小说中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
在写作意图上,黄世仲在自序中就作了明确的交代,即要破除历史上的“成王败寇之谬说”和清政府强加于太平天国的“发逆洪匪”的诬称。按照这一意图,黄世仲将清朝统治者及其政权放在暴露、抨击的位置上,揭露“清廷无道,官吏贪庸”、绞杀革命的种种罪行;同时把太平天国放在革命义师的位置上,歌颂他们“戮力同心,共挽山河,救民水火”的革命英雄业绩。
在艺术上,《洪秀全演义》的最大特色是对战争进行了成功的描写。全书80余战,绝少雷同。在具体展开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出战争的全景。此外,《洪秀全演义》还塑造了一批光辉动人的英雄形象:洪秀全负重致远,力挽颓势;冯云山耿直坦峨,见义勇为,忠肝义胆;石达开雍容儒雅,智勇双全,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落幕・政治冤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黄世仲在宣传报道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曾以“指看京陷帝崩,武昌起义成功”为题,在《世界公益报》、《中国日报》上,大量报道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消息。
同年11月9日,广东省宣告独立,广东军政府也紧接着成立。黄世仲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很快创办了革命报纸《新汉日报》;接着,他作为长期从事革命工作且成绩卓著的的革命党人,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枢密处参议、民团总局局长、军团协会副会长。按照这样的势头,黄世仲的仕途将一片大好;只是天有不测风云,黄世仲不知宦海风险,几经波折最后惨死。
1912年,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撤销民团总局,黄世仲不明就里,反而还到都督府索领粮饷。陈炯明即以图谋不轨罪将其拘押,并将他的罪名公布出来:一是违抗命令,擅发叛军粮饷;二是代叛军购买枪械,三是受贿――陈炯明排斥异己、残杀同志、镇压民军的险恶之心昭然若揭。
在黄世仲身陷囹圄时,孙中山偕胡汉民等经上海、武汉、福州,1912年于4月25日返抵广州;陈炯明隔天即避居香港,临走前他在法务局桌面上留函要求迅速惩办黄世仲。陈炯明走后,胡汉民担任广东省都督,他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签署了枪毙黄世仲的命令――黄世仲与胡汉民私交颇深,胡汉民痛下杀手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扑朔迷离。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党人碑》、《岑春煊》、《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黄粱梦》、《宦海潮》、《陈开演义》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0 10:4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个人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