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文学院
黄山学院下设学院
黄山学院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15年获批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就业50强)。文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徽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是全校专业设置最早和学科发展最具实力的院系之一。在3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坚持特色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概况
黄山学院文学院源于创建于1978年的徽州师范学校中文系, 是全校专业设置最早和学科发展最具实力的院系之一。在3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学院遵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锤炼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层次,在专业建设上走出一条多学科并举发展的道路。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含专升本)、新闻学、对外汉语、文化产业管理和影视戏剧文学等5个专业,设有5个专业教研室和1个徽州方言研究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近千人,成教生近200余人。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讲师39人;67人中博士10人,硕士56人,聘请外聘教师17人。近30年来,我院先后有9人获得国家、省部级表彰,其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4人。还有省市级、校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德育工作者、教学名师,省、校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数人。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新闻专业自开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千余名合格本科人才。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在传统基础专业学生就业难度普遍加大的情况下,我院历年就业率均超过90%以上,本科生考研每年都有近20位同学考入全国各大名校;一些学生在公务员选拨考试及其它行业考编中脱颖而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属思政部,随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后并入我院,现开始第三年度招生。
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属于新办专业,是我院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它将为黄山市及周边地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戏剧创作应用型人才。
我院教学、科研成绩显著,教师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译著4部,主持、参与编写教材、校注古籍40多部。自2001年以来我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级各类项目30余项。
文学院在《红楼梦》研究、唐宋诗词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新闻学研究、徽学、徽州方言、徽州朴学研究等方面已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文学院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文化、科研活动。在全国、省市及校级的各类比赛中我院学生屡屡获奖。同时指导学生创办了报纸《新闻视线》和简报《团学时空》。在学校的历年大学生科研项目中,我院获准立项的多达49项。我院学生在全国及安徽省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比赛中多次获奖。
专业设置
新闻专业
新闻学专业
一、专业概况 黄山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创办于2005年,迄今已招收452名学生,已毕业学生三届,专业发展趋势整体良好。该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实践基本功的同时,注重结合本地区徽文化特色。新闻专业自开设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二百名合格的应用型新闻宣传人才。毕业生从事专业符合新闻专业办学定位复合性、多元化的思路。从就业岗位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本地新闻媒体(如《黄山日报》、黄山电视台等媒体部门)、本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黄山周边县市(如从事网络编辑、传媒文化机构等单位)。总体来看,毕业生大多获用人单位好评,符合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新闻专业在师资上已组成一支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拥有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兼职教授5人。新闻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拥有新闻专业学生自办的报纸《新闻视线》,已出版近30期。在加强平面纸媒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新闻专业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广电节目的拍摄与制作,根据专业需要,现已建设有非编实验室一个,拥有戴尔服务器、DFT盘阵、千兆交换机、上载机各一台,学生机20台,教师机1台,摄像机6台,这些设备基本满足每届只有一个新闻班学生的教学使用。新闻专业现为校级特色专业,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十二五”发展期间,本专业将在校级特色专业基础上,全面加强软硬件设施构建,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同时申报财政部实践实验室建设项目。新闻专业每年招生数量不等,迄今已招收452名学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生源比较充足,近三年(09、10、11)新生报到率分别为100%、100%、98%。总体来看,新闻专业能够严格按照培养计划中的教学与实践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并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记者、编辑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专门人才。新闻专业已完成课程教学的体系建设,并在不断努力地加强专业的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积极申报省、校级科研与教研项目。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专业一直努力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平台,扩大实习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媒体实习基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跨媒体实习锻炼。学生经过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校外的媒体实践之后,在就业中总体表现良好,广受就业单位好评。
二、背景与需求
(一)创办背景本专业的创办是基于文学院较雄厚的汉语言文学师资基础和就业市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新闻专业的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占有一定比重,而且国内许多大学的新闻专业都是产生于中文系。该专业在申报时(1995年),国内新闻传媒事业正呈现较快发展之势,市场对新闻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纵观当今媒介演进大趋势,新闻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繁荣与变革,到今天已步入全媒体时代,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呈现交互融合的趋势。这也预示着市场需求更多、更精的专业人才。从创办当年对黄山市市县两级新闻媒体人才状况的调查发现,具有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本专业创办初衷即为了满足皖南地区以及周边市县的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相比,本专业人才培养突出皖南地区及周边市县的对口需求,旨在与相邻院校相区别。例如临近的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立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以及芜湖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等重要机遇”,着力打造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研究规划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精英集聚基地、高水平文化产业师资培训基地,努力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学院。同类的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比较而言,该校的新闻专业突出地域特征,强调应用性,服务面向基层。
三、目标与模式
(一)办学定位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特别明显的应用性特点。该校新闻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本专业立足于丰厚的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旨在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实践基本功的同时,注重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在办学中,注重引导地域文化与学生专业实践的结合,服务于徽州地方文化的传承,配合地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一定的服务沟通平台,提供地方服务;与黄山市媒体及文化宣传机构合作,打造新闻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的同时,体现新闻专业特色和社会实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定位特征:
1.地方性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市的前身是古徽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徽州在经济、文化上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文化底蕴厚重的徽州文化,并成为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随着黄山和徽州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文化体育活动在黄山市举办,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的传媒及相关的文化传播产业需求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熟悉传媒业务、懂传媒经营管理的人才,这就为新闻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需求空间。我们在课程中开设徽文化专题和大学语文·徽州文学公选课,学生可以详尽的了解地方文化,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媒体工作中熟悉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并为徽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做出贡献。
2.面向基层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学生就业优势相对于一、二线城市并不突出。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并不是“高精尖” 的新闻媒体人才,而是为基层服务的普及型、多面型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课程培养方案中,除开设专业主课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外,还注重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播音与主持等课程的教学。除此以外,还给学生提供了选修其他课程的机会,例如徽文化专题,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地悠久的文化知识。此外还有艺术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三区四县作为黄山市的主流媒体,黄山电视台、黄山日报社、黄山广播电台、黄山新闻网坐落于屯溪区。除了事业类媒体以外,屯溪区也有大量的私人创办的网站、文化公司,例如黄山综合性门户网站——黄山市民网,黄山房产网,黄山广告网;以及春暖花开、天韵等文化传媒公司。其他区县都有自己的电视台以及政府网站,为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了解政务信息、文化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方便的渠道和交流平台。本专业已经与黄山电视台、黄山日报社、黄山广播电台、黄山新闻网以及区县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祁门县电视台,太平政务网签订实习基地,每年都会派遣学生前往实习。目前已有毕业生在歙县电视台等单位工作。
4.企事业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除了基本的技能以外,思想觉悟和集体意识不可或缺,本专业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辅导老师的定期教育以外,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也非常强调学生的理想和品行教育。对于企业来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显重要。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在校宣传部、校报、专业报纸任编辑记者职务,四年的锻炼已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实践应用性强,专业素养多元化,专业复合型特质鲜明,具有宽广的社会实用性。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系统新闻业务的训练,4年专业学习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与播音能力;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本专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向立足于以下建设目标:适应建设应用型本科的要求,改善新闻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设备,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该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创新策划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该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围绕学生的新闻业务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探索。通过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科研创新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培养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的机制。通过将新闻专业的实验室向文化产业管理等其它相关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开放,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传媒与文化管理实践实验平台。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逐步建成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强烈创新意识和卓越创新技能的师资队伍,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该校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能切实保证正常教学,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对学生高度开放,集实践教学、新闻宣传、学生自主创新为一体的新闻实验平台。
四、类型与规格本专业本着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思路,力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本科应用人才。作为隶属省教育厅、立足皖南地区发展的本科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以高级研究人才为目标,而以立足黄山、服务安徽及辐射周边地区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应用和拓展学生宽广就业渠道。在省级传统新闻媒体人才需求饱和的市场大环境下,新闻专业培养人才主要以市县级媒体从业人员以及企业、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网等从业人员为主。在专业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既体现传统新闻本科教育的思路和理念,也体现新传媒环境下的就业思路变化。学生既通过在校学习掌握纸媒和广播电视基本采编技术和新闻传播基本理论,也通过课程编排和实践平台,掌握文化传播、网络编辑等理论和基本技术。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力图构建并完善课堂教学、媒体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以教学为主导,以实践、科研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将教学、实践与科研三者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地方媒体,加强与地方宣传媒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
五、体系与质量
(一)培养方案新闻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新闻评论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节目采编、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在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新闻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始终围绕着这以目标来展开,遵循与国情、校情相结合的原则,平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理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因此根据新闻专业的具体特点,我们把其基本技能定位于新闻采访、新闻摄影、平面媒体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像、专题片(新闻片)制作等能力,以此为基础,凝练课程(群)模块,构建成较有特色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围绕上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就会根据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闻事业人才。既要考虑到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普遍规律,还应注意在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对于通识类课程和素养类课程要够用即可,不必贪多和求全;对于技能类课程要多而求精,要在掌握多种技能的前提下,精通一到两种技能,要能适应基层的困难条件,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一前提下,可以不开设延伸类课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透支撑新闻事业的骨干能力。
3.师资队伍
我院新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高2人,讲师5人,助教3人,另外聘正高2人,副高7人。现有在校生220人。该专业师生比为1:22,因公共课及基础课有教研室以外人员兼任,为此,新闻专业目前师资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
但由于我院新闻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师资力量目前仍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该专业目前没有正高和博士,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大多是最近五年新进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几乎都没有任职经历和职业资格,有些基础课教师也是原中文专业转型的。不过,经过近几年的磨练,这些年轻教师现在都已成为该专业的教学中坚力量。我院新闻专业主干课程教师简介如下:
吕正兵,研究生,重庆大学传播学硕士,讲师,现任新闻教研室主任。曾于2006年7月至12月在重庆电视台生活频道担任编导。现担任新闻评论学、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并具体负责非编室建设与管理。
贾芳芳,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讲师,现任新闻专业教研室副主任。曾于2005年4月在江苏文艺出版社任实习编辑,并于2005年9月任少年文艺杂志社任实习编辑。现担任新闻史、传播学、广告学等课程教学,并具体负责新闻专业的《新闻视线》报纸编辑与出版工作。
汪健,大学本科,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副教授,校级“教学名师”,我院新闻专业创办者之一,新闻专业学科带头人,原教研室主任。现担任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学等课程教学,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连续三年获校级“教学优秀奖”。现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汪家庚,理学学士,高级政工师,现任黄山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黄山学院报》主编,负责黄山学院校园网新闻稿件编辑发布工作和学校广播电台新闻宣传工作等。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和宣传报道工作,现为我院新闻专业校内兼职教师,主要担任高级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课程教学。
吴春萱,安徽大学文学硕士,讲师,曾因专业教师转型需要受组织派遣赴复旦大学单科进修广告学,现担任广告学教学。该教师深受学生欢迎,曾获该校首届教学优秀奖三等奖,并获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二等奖。
郑静,安徽大学文学硕士,助教,1997年至2003年曾在淮南广播电视局担任节目主持人及编导;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在中国新闻社担任新闻编辑。现担任我院新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等课程教学,并协助教研室主任开展非编室的建设与管理。该教师曾于2010年度获黄山学院教学管理优秀奖,2008年获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周琼,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 2010年4月至9月在新华社经济信息管理中心担任编辑,2011年1月至5月在中国证券报任媒体公关。现担任新闻编辑学、新闻采访学等课程教学,主攻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方向,并协助教研室主任开展非编室的建设与管理。 我院新闻专业长期与地方媒体单位合作办学,聘请黄山广播电视台、黄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的高级记者和资深记者如,吴江海、李跃梅、陈先香、胡晓洋、程小明、汪洪梅等担任我院新闻专业的外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具体介绍如下:
吴江海:安徽日报社高级记者,安徽日报社驻黄山记者站站长。
李跃梅:黄山日报社总编,高级编辑。陈先香:主任编辑,黄山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胡晓洋:主任记者,黄山广播电视台公共生活频道总监。程小明:主任记者,歙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汪洪梅:主任记者,栏目编导、主持人。
学科带头人:何村教授。
何村,1963年2月3日生。主任记者(1996)、国家一级编剧(2001)、导演、制片人。九三学社社员。研究生学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2005年5月渤海大学由北京引进人才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05年9月转评为教授。2012年被聘为黄山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客座教授,新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六、实习与实践
(一)实习基地在实践平台的搭建上,主要以本地区实践平台为主,先后在《黄山日报》、黄山市电视台、黄山市电台、黄山市其他县级电视台建立了实习基地,实现了本地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全面覆盖,服务地方人才需求。
新闻专业现有实习基地12个,包括安徽日报社、合肥电视台、宣城日报社、黄山日报社、黄山电视台、黄山广播台、歙县电视台、黟县电视台、祁门县电视台、徽州区电视台、太平区电视台、太平政务中心。实习基地涵盖省、市、县三级媒体,以市、县级媒体为主。从2005级第一届开始,新闻专业已向各实习基地输送近二百名学生。
学生通过近4个月的大实习,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了解了媒体的新闻报道采、编、写的运作流程,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了学生在广播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报纸新闻采写与编辑、网络新闻采写与编辑、媒体专题策划、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自2008年向各基地派送第一批实习生以来,各媒体对该校新闻专业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普遍给予好评,部分媒体如黄山电视台、歙县电视台每年还要求增派实习生。另外,新闻专业积极为学校宣传工作服务,充分利用校内的媒体资源,如校报、校广播台等校内媒体,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这些媒体的实习当中去。
(二)实验室利用
新闻专业现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一个,采用目前各电视台普遍使用的大洋编辑软件。我院非编实验室建于2006年,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实验室每年的利用率在70%以上。实验室拥有服务器一套,其中盘阵的存储容量达14T,实验室采用千兆交换机和超六类以太线连接服务器、教师机和21个学生站点,实现了联网教学。实验室另有6台D190索尼摄录一体机,5个三脚架。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形式,尽力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电视摄像和非线性编辑技能。
(三)教学保障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专业每年在记者节举办一次新闻摄影作品展。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新闻摄影技能,增强学生捕捉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图片意识。摄影展扩大了新闻专业在校内外的知名度,普及了师生对新闻专业的认识,同时也不短提升了新闻专业的内涵。
新闻专业办有一份报纸——《新闻视线》,这份媒体是在文学院党政领导下,新闻专业教师指导,完全由新闻专业学生主办的一份校内实习媒体。《新闻视线》创办于2007年4月25日,5年来,视线以专业主义精神为职业追求,以新闻的角度审视校园的各类重大事件。坚持立足校园,服务学生的宗旨,矜矜业业,恪守职业操守,努力办一份有分量的校园专业报纸。
今年是视线创刊五周年,为展现《新闻视线》五年来的努力和成果,宣传《新闻视线》,扩大在读者群中的影响,促进校园媒体间的交流和视线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新闻专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如“《新闻视线》成立五年回忆录”展览、《新闻视线》编辑、记者交流会、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新闻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新闻专业学子对《新闻视线》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新闻视线》采编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在回顾历史和讲座学习的过程中使得采编人员一定程度上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提高校园新闻报道的水平,促进《新闻视线》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新闻专业积极主张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体系。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任课老师除了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实践教学之外,还主动探索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比如《新闻写作学》这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任课老师精心设计写作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一学期安排六次作文,每一次都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循序渐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还有两项改革:一是连续四年组织新闻访谈活动,邀请已经在媒体就业的学长作为访谈嘉宾,与大一新生进行交流。二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观察通讯写作活动。《新闻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新闻理论的课程,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新闻现象,如果学生不了解新闻现象,这门课失去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新闻媒体,了解新闻现象,该课程安排每周一次“聊新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主要渠道是报刊阅览室和新闻网站),每周的第一次课安排15分钟左右聊新闻。发言的学生不仅要说出新闻事实还要对新闻进行评价,教师及时分析指导。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了解新闻现象并养成了关注媒体了解新闻的习惯,不仅很好地配合了《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也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对活动的效果评价良好。
(四)毕业论文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新闻专业一直重视这项工作。从征题、筛题到选题,努力体现专业应用特性,每年指导老师均结合最新的传媒动态拟定选题,力保选题具有新颖性、应用性,紧跟新闻媒体的实践发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新闻专业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规范,保障论文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为了综合检验新闻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新闻专业主张毕业论文创作需体现媒体的实习经验,采用“理论+实习+理论”模式创作毕业论文。第一层理论为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实习则将课堂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最后通过毕业论文总结提升实习经验,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譬如学生实习单位为某电视台新闻中心,该生的论文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与电视新闻有关的论文。2012届的戴琳琳同学在黄山市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从事电视摄像工作,该生的毕业论文最后则拟定为《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通过“理论+实习+理论”模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创作,既体现了新闻专业应用型的特征,又减轻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压力。使学生在提高技能素质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理论素质。
(五)学生就业
1.就业情况自2009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以来,现已有毕业生231人。约60%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分散在各省媒体单位(报社与电视台居多),就业对口率较高;另有17%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近15%的毕业生则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民营、私营企业中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商业策划、管理、文秘等工作;1%的学生参军入伍;近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2.近三年就业率
3.社会反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返校座谈会,我们搜集了就业单位对于我院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显示,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素质比较全面。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11年,黄山电视台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记者,我院新闻专业学生一次性被录用6人。
七、问题与措施
(一)存在问题师资队伍方面:我院新闻专业办学历史不长,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2人,没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办学经费不足,只有一个非编实验室,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科研方面,新闻专业没有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教研方面,教研项目和教研论文较少,有待改进。
教学质量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加强。
实习实训方面:学生到高层次的新闻媒体单位实习较少。
就业方面: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不高,就业质量有待加强。
(二)整改措施师资队伍:力争在2013年引进新闻专业博士教师1人,并着力培养其为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教师队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已有的人才,应该开辟多种渠道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支持新闻专业的老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新闻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另一方面,从社会上聘请部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或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到校当客座教授或指导教师,一边让他们从事部分实践教学工作,或定期请他们作报告,搞讲座;一边让他们指导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新闻专业教师欠缺问题,同时可以腾出部分教师到社会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或科研机构的交流,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同时,要适应时代与传媒发展,整体提升师资素质。要突破介质形态的壁垒,培养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合作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自己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要积极推行“双师证”制度,既要求新闻专业有相应的学历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应业技术资格证书,如新闻记者资格证、编辑资格证等,应鼓励新闻专业的教师积极考证,以此作为教师评聘技术职称和晋级的依据之一,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
教学质量: 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主要是学校就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课堂理论授课等情况进行评价,但对实践教学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这不利于对新闻专业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新闻专业实践训练课不断增多,如果对此失去控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制定新的教师授课评价办法,加强对实践课的控制和评价。此外,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仍以科研成果为主,专业教师的实践作品不计入科研成果,这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实验室建设:在现有非编实验室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的扩容,以便更好地改善教学条件。
教研科研:鼓励新闻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项目,撰写教研科研论文。
特色专业建设:在现有校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实习实训:扩大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档次。
就业:积极拓宽就业市场,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
戏剧影视文学
一、专业概况
戏剧影视文学是我院新办的专业,该专业于2011年7月申报,同年获批,201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计划招生100人,报到99人,报到情况良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2人,博士1人,师资力量紧缺。为解决师资力量紧缺问题,聘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显杰教授为该专业外聘教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二、背景与需求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黄山学院地处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屯溪,这里不仅有独特秀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着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目前全省高校还没有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可以说在全省来看是个空白。该校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可以填补全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空白,成为皖南及全省影视文学创作人才和影视批评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为适应影视传媒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就业前景较为广阔。戏剧影视文学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可以为文化单位所容纳,从事文化宣传等工作;又可以从事电视台、电台的节目策划,生活片、风光片、生活短剧等的创作工作;还可以在一些平面媒体从事影视批评工作;甚至可以在电视台、广播电台从事后期编辑制作等纯技术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现在的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逐渐形成了采、编、播合一的程序,采编是衡量整个节目质量的基础工作,作用举足轻重。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就业需求量日趋增多。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由于其专业就业方向广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担任多个角色。如编剧、影评、节目策划、新闻摄像与编辑、专题片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等。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当今影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的需求,而且是质量的需求。由合格学历转向高学历层次需求,需要一大批忠诚影视事业,专业知识基础厚实,能迅速满足我省影视事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人才。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不但可以为安徽影视、广电、新闻、文化企事业单位补充高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还可为影视及相关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目标与模式
(一)办学定位
1.立足黄山
黄山市是国际旅游文化城市,旅游资源品位高,密度大。影视传媒、新闻与文艺专题片、电视文艺晚会在陶冶性情、激发热情、扩大宣传等方面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黄山市旅游品位的不断提高,各类节庆活动(如黄山国际旅游节、国际民间艺术节、世界洲际小姐选美赛等)日益频繁,黄山市急需大量的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这就迫切需要黄山学院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源源不断地向黄山市乃至皖南地区、安徽省输送高素质的戏剧影视文学专门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黄山市旅游资源的专题影视作品,从而通过传媒的桥梁向世界宣传黄山,“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扩大黄山的知名度。
同时,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设置也可以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服务品位。黄山市的旅游景点虽多,如牌坊群、古民居等,但它们都是静态的,缺乏动感,缺乏参与性,无法使游客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黄山,欣赏黄山的风景与人文底蕴。如《漫步徽州》、《风景》等旅游文化专题节目就曾经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可以去制作专门的文艺片、新闻片、专栏节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为黄山提供更新更直观的载体,从而为游客提供精神产品,提高旅游的层次,以适应黄山创建文化大市的需要。
2.面向皖南
就安徽皖南地区来说,戏剧影视人才大部分年龄层次老化,学历也不高。以黄山为例,全市三区四县电视台具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寥寥无几,目前这些市、县、区电视台有大量的职位空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据该市人事局相关部门统计,考虑到黄山市建设文化大市,广播电视产业将作为黄山市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因此需要大量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如果考虑到还要向其他省市和皖江城市带辐射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的情况,据估算每年至少需要这方面的本科毕业生300人,且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衰减。因此,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黄山学院是占安徽省面积近1/3的皖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黄山学院申办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的教育、旅游、文化服务。相对于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我们的毕业生更乐于也更安于基层的广电、新闻、文化行业工作,更有希望去改变皖南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奇缺的教育现状,去担当文化产业中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专业将强化学生的四种能力:
1.戏剧影视剧本原创能力;
2.戏剧影视剧本改编能力;
3.纪录、风光短片的拍摄剪辑能力;
4.戏剧影视文学批评能力。
四、类型与规格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文学院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设立的专业,考虑到本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专业,学生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和提高人文综合素质,结合文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及其丰富的师资资源和较强的师资力量,本专业拟施行以强化“四种能力”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四种”能力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各类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建构而成的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旨在培养具有较为系统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知识,熟悉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具备较强的戏剧影视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电视台、文化传媒公司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编创、评论、策划、管理、宣传等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
五、体系与质量
(一)培养方案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国戏曲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视听语言、舞台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开设,侧重培养学生的戏剧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
本专业立足皖南,依托深厚的徽文化,努力打造具有“四个一”(改编剧本、创作剧本、拍摄影视短片、写作评论文章)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既重视基本戏剧影视文学知识的介绍,又重视写作能力、批评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
主要开设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国戏曲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视听语言、舞台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
3.师资队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硕士7人。学科带头人为华中师范大学李显杰教授(外聘教授)。李显杰教授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迄今为止,李显杰教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论著7部。本专业青年教师周涛博士现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
六、实习与实践(略)
七、问题与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方面:本专业属新办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无正高职称教师。
教学能力方面:本专业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实习实践方面: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二)整改的措施
制约戏剧影视文学发展的瓶颈是师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以此来弥补师资的紧缺问题。一方面,聘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显杰教授为该专业的外聘教授,参与本专业的教学、指导本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派出教师进行单科进修。2012年9月,派出唐莉、陈玲老师赴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单科进修。以后,将分批派出教师进修。同时,积极招聘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充实师资力量。通过上述举措,力争在五年内,使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有显著提升,师生比合理,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融合地方文化度较高的、重视培养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参考资料
参考.黄山学院招生网站.2012-6-6
新闻专业介绍 .黄山学院文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介绍 .黄山学院文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1 21:06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