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洛峰(1909年2月6日—1980年11月4日),云南鹤庆人,原名黄垲,字肇元,曾用名黄伯庸。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革命文化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出版家、“
三联书店”主要创始人、
新华书店发行网重要组建者。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黄洛峰入选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立下救亡图存志 投身革命即为家
1909年2月6日,黄洛峰出生于云南鹤庆,原名黄垲,字肇元,曾用名黄伯庸。他7岁入私塾,学习传统国学。1921年考取县立高等小学堂。13岁那年,黄洛峰随马帮结伴而行,“远游负笈夙所志,男儿驰骋须四方。壬戌轻装忆结伴,春风送我离故乡”,由鹤庆千里跋涉到昆明,先后考入私立成德中学、省立第一中学。他经常阅读《向导》和《中国青年》等革命报刊。参加“青年努力读书会”,成为学生会骨干,并结识刘惠之、艾思奇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他目睹了劳苦大众在“三座大山”压迫下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况,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及对反动势力的愤怒,“送九州之沉冥,问天不语!望八荒之寥廓,何地埋愁?”流露出对社会动荡不安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愁绪,产生了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面对笼罩全国的血雨腥风,黄洛峰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毫不畏惧,矢志革命,毅然于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前往易门办寒假义务学校。1928年担任中共易门、安宁、禄丰三县特委书记,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农运工作和发展党员,创立了滇中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易门县支部并任书记。1928年10月,作为正式代表兼交通联络员,参加了在蒙自查尼皮召开的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秋,担任共青团昆明市委书记,领导昆明市的青年学生运动。1929年,与艾思奇一道筹办“云南书报社”。1930年,经组织批准,东渡日本留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愤然弃学回国,是第一批因抗议而撤离日本的留学生。他以“投在反日的洪流里,继续擎起那反抗的火炬”的决心,立下救国誓言:“我们要把你的一切耻辱洗尽”。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并担任秘书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黄洛峰到北平,从事日文报刊的资料收集工作,重点是东京、大连、汉城等地的十几种日文报刊,摘译一些有关军事的稿件,分送有关部门使用;参加“云南旅平学会”《学会生活》杂志编辑工作,宣传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潮,被查禁后,改为《西南风》杂志。
宣传马列作先锋 文化自信勇担当
1937年初,黄洛峰应邀赴沪,从此成为读书出版社的负责人,在党的领导下终身奉献于革命出版事业。他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有计划地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抗战时期,在上海公开出版《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全三卷,并把书籍穿越战火硝烟运送到抗日根据地延安和大后方重庆;抗战胜利之初,在上海又重新印制和扩大发行这部巨著。先后组织出版《恩格斯论资本论》《资本论通信集》《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社会主义与战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等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出版《大众哲学》《帝国主义》等大批通俗读物,为传播马列主义作出重要贡献,在思想启蒙、宣传革命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5年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组建三联书店联合出版部,以人民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毛泽东印象记》等新书,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1948年10月,生活、新知、读书三家书店在香港正式成立三联书店总处,黄洛峰担任三联书店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是三联书店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49年2月,黄洛峰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通过成立华北联合出版社和上海联合出版社、进行公私合营的尝试、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大量的规划和组织工作,为统一全国的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洛峰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勇于当尖兵、打头阵。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4月,出版总署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委员会”,黄洛峰任主任委员。黄洛峰说:“《毛选》是中国党的一部最重要的文献,也可以说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现在109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一大篇总结。毛主席的这部伟大著作,经过《毛选》编委会的重新编选,交给我们重新排版,我们认为是一种光荣的政治任务。”到1956年,已翻译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241种,印行2700多万册。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共出版毛泽东著作48种,印行6200万册;《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共印行1000万册;毛泽东著作还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的版本。
他推动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走向统一,创建文化品牌——新华书店,在各大区成立总分店,在各省成立分店,在各县成立支店。同时实行出版、印刷和发行三种业务的专业分工,建立大批专业出版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立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和经营书刊进出口的国际书店,保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渠道。
1958年筹建文化学院,黄洛峰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设置其他高校没有的出版、文物博物、印刷、发行、群众文化等专业,亲自讲授现代革命出版史,主持编辑出版发行教科书和讲稿,培训全国各地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新华书店经理、印刷厂厂长和车间主任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馆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文化干部。
统战工作模范 社会各界益友
从20世纪30年代起,黄洛峰长期与
郭沫若、
沈钧儒、
胡愈之等在一起,在
周恩来、
董必武的领导下,团结大批进步作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为抗战和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8年初,在叶剑英、罗炳辉的领导下,他以云南同乡的身份做滇军统战工作,介绍中共党员到滇军工作,在滇军中建立党的组织。滇军参加对日正面战场的战斗,徐州突围战后,滇军党组织召开支部大会,总结党组织在滇军中的工作成绩和不足,并提出了工作建议。安排周恩来、叶剑英、罗炳辉同志与张冲见面,为解放战争期间滇军在海城、长春起义和争取张冲走向革命作出了贡献。
黄洛峰经常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广交朋友,特别是同行中的朋友,不要把自己隔离和孤立起来,要使自己的作用和影响扩大成为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团结解放区和白区两支革命出版队伍,广交军人、作家、商人为朋友,大家都尊称他为“黄老板”。他积极投入重庆的民主运动,经组织决定参加民主同盟。组织长安寺公祭活动、沧白堂演讲及校场口庆祝政协会议成功的群众大会等各种活动。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后,他又奔走于各界之间,做了大量工作。
黄洛峰依靠党内外广大的学术界、文化界革命同志,团结进步的出版界朋友,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有理有节地向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组织出版界开展取消国民党出版法的斗争,得到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黄炎培、郭沫若、沈钧儒、茅盾、叶圣陶等都写文章支持这一斗争。
1948年秋,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领导下,他与云南地方实力派在港代表保持密切联系,转递了卢汉致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信件和中央给予的答复,为争取昆明起义和云南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情系桑梓染晚霞 不忘初心念战友
黄洛峰对家乡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他念念不忘牺牲的故友,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抗战时期,应云南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要求,他与郭沫若取得联系,为安葬在昆明西山的张天虚撰写了墓志铭。
黄洛峰关心和爱护同志,是被人称道的。在文化部期间,为了解决一些同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党籍问题,他严肃认真不厌其烦地核对事实,征求意见,出具证明,使失掉党籍多年的同志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退居二线后,依然关心三联书店职工的退休工龄问题,数次起草报告,最终得以解决。
1979年冬,黄洛峰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云南。在滇西北高原考察文物古迹时,他不惧年事已高,不辞辛劳颠簸,翻山越岭深入一线调研,实地查看古刹寺庙,对大理三塔、宾川鸡足山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鸡足山有些文物建筑破旧待修,他返京后立即给国家文物局写了专题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复意见,使鸡足山一些珍贵文物及时得到保护和修复。
黄洛峰专程到昆明黑龙潭烈士陵园,祭拜曾并肩战斗的王德三、李国柱、吴澄、赵琴仙等战友,并深情挥毫:“鲜花一束献故友,九泉含笑换人间!”
1980年11月4日,黄洛峰同志与世长辞。
人物评价
黄洛峰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统战工作的模范。
人物事迹
1976年后,他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1979年秋,中宣部领导人亲到他家中,请他回出版界工作。同年冬,他出席长沙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被推选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会后,他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视察家乡民族文物古迹,登临宾川鸡足山、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丽江玉峰寺、鹤庆云鹤楼,为修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一些名胜古迹,提出了建议。
1980年8月,黄洛峰主持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承德举办的第一期干部读书班。